时间:2024-05-18
王 杰,刘雅琴
(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4)
盾构法是我国地铁隧道建设领域的主流方法,实际应用效果受地质条件、隧道埋深、截面特性等因素的影响,若缺乏科学可行的监控措施易导致隧道周边土层发生松动,随之引发地表沉陷等质量问题,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1,2]。对此,在盾构施工期间需加强对地表沉降的监测,通过可行的方法掌握实际情况,以便采取动态化调整措施。
佛山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TJ01标主要建设内容包含6座车站及6个区间,总长度10965.5延米。根据各区间实际状况适配相适应的施工方法,其中南庄-湖涌区间为泥水平衡盾构,湖涌-绿岛湖区间为土压平衡盾构,剩余4个区间均为复合土压平衡盾构。
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 0911-2013)为基本依据,结合区间实际状况将工程监测等级设为二级。于盾构区间布设适量监测断面及测点,具体方案有如下。
(1)纵向上,各测点依次布设于隧道轴线上方,以始发段(50环)和接收段(50环)两处较为特殊,按间距6 m(5环)的标准布设,其它各段均按照12 m(10环)的间距标准依次布设到位。
(2)横向上,各监测断面均沿地表依次布设,要求其与隧道轴线保持垂直的位置关系。对于始发段和接收段两处的断面均按照36 m(30环)的间距依次布设,始发100 m外的断面布设间距标准为60 m(50环),各断面测点数量均保持为10个。若为次要影响区,各断面测点间距控制在7~10 m;若为主要影响区,测点间距需加密至5 m。
(3)从隧道布线形式来看,将穿越江头桥盖板涵附近及地址分界线周边区域,其现场环境较特殊,易受到盾构的扰动性影响,需布设沉降监测断面用于反映该处的实际情况。
隧道轴线正上方布设适量测点并汇总各测点的纵向沉降数据,基于所得数据绘制纵向地表沉降曲线,可知隧道穿越各断面所产生的地表沉降值存在差异,其中以DBC-07-13断面~DBC-07-15断面最为明显,该阶段地表沉降达到46.6 m。
根据断面7、8中隧道轴线上方测点的沉降监测结果绘制相应曲线,可知断面7测点的沉降较明显,最大为38.2 mm,相较之下断面8明显减小,为15 mm。结合现场勘察资料展开分析,可知DBC-07-13断面~DBC-07-15断面隧道上覆大量淤泥质土层,厚度分布方面断面7明显超过断面8,由此也说明盾构期间地表沉降与隧道上覆土层的厚度有密切关联,且此问题在性质较差的淤泥质土层中更明显,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地层刚度随之下降,产生的沉降量随之加大。
根据断面6的监测结果绘制成图,用于反映该处地表的沉降情况,可知沉降量最大值对应于轴线正上方的测点,排于次位的是临近轴线的一排测点。总体来看具有如下变化特点:掌子面与监测断面间距保持在30m左右时发生地表隆起现象;随两者间距的逐步减小,地表变形转变为沉降形式;若间距缩小至5~10 m可见其沉降变形量愈发明显;随施工的逐步推进,盾构通过和盾尾脱出时的沉降量偏大,此时两阶段产生的沉降量约占总量的75%~80%。掌子面离开断面约60 m时测点稳定性较好,几乎不再受到盾构推进的影响。
围绕DBC-07-04测点14d的监测信息展开分析:在整个监测阶段中,以13 d、14 d的沉降变形量最为明显,均达到15 mm以上。究其原因,与盾构推进期间未及时组织同步注浆作业有关。鉴于此,施工方随即暂停盾构推进作业,针对盾尾及管片后部两个区域采取针对性的注浆加强措施,最终沉降量明显减小。可见,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为重点手段,其在控制地表沉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3]。
根据断面5的监测结果绘制横向沉降槽曲线,可知在盾构逐步推进之下,地表沉降变形愈发明显,将随之产生沉降槽;各处沉降量具有差异性,以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测点最为明显,向两边逐步减弱。
左线开挖虽然会对右线上方测点造成影响,但幅度较微弱;同时,右线开挖过程中的扰动性影响也较小,此时左线上方测点无明显沉降现象。此现象的出现与两隧道间距较远有密切关联。
盾构推进至断面9时,可以发现此时隧道轴线正上方测点受到影响,伴有较大幅度的隆起变形现象。从成因来看,与该处地层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有直接的关联,此时推进力超过平衡土压力所需,因此可见隆起变形。对此,施工方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掘进参数,隆起变形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
通过MIDAS/GTS软件建模分析,重点考虑的是开挖和注浆两环节施工对地表沉降带来的影响[4,5]。C50管片弹性模量E取35.5GPa,衬砌单元的弹性模型用实际弹性量的85%。模型轴线方向24 m,横向60 m。每开挖管片环宽(1.2 m)视为一个施工步,注浆前期用注浆压力等效,随时间的延长,待浆液发生凝固后利用水泥土等代层代替。
(1)根据左隧道正上方地表点A的监测结果绘制曲线,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根据图中内容可知,地表隆起变形现象较为明显,若掌子面与断面位置减小,此时该状态发生变化,以沉降为主要形式且集中在盾构通过和盾尾脱出阶段。盾构推进过程中易对前方土体造成影响,所产生的影响距离约20 m,与此同时土层初期以沉降变形状态为主。根据此规律可以推测土体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沉降→隆起→沉降。
图1 地表点A纵向沉降曲线
(2)地表点横向变形。重点考虑的是左隧道开挖施工阶段,分析此过程中断面横向各点沉降的变形状况,得知其表现出凹槽型且在轴线处存在最明显的沉降,主要影响范围集中在洞轴线两侧15 m以内。虽然左线施工伴有扰动性影响,但右线上方的土体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注浆对沉降的影响。根据既有信息绘制地表点的沉降变化曲线,具体如图2所示。根据图中内容可知,相比于实际状况而言,虚线的最终沉降相对偏大,主要与管片安装滞后于掌子面7.2 m有关,随着掌子面与地表点断面间距的逐步加大,当该值达到8 m左右时可见盾尾完全脱出,缺少注浆压力的支撑,从而发生更为明显的沉降现象。
图2 注浆压力对沉降影响曲线
(1)盾构隧道推进施工对周边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纵向影响范围集中在距断面30 m至离开断面60 m,地表点具有沉降→隆起→沉降的变化特点;断面横向呈凹槽型,影响范围集中在轴线两侧15 m内。
(2)盾尾脱出过程中,需通过注浆的方式维持地层的稳定性。
(3)所得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式较为可行,可用于研究地层及结构力学等方面的问题。此外,盾构隧道开挖难度较大,其涉及到的因素较多,掌子面的受力状态为重点影响因素,需通过三维模型的方式展开分析,以便直观地反应地表沉降变形情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