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陈善仪,覃 婕,李俊仪,谢文婧
(惠州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公园,最初的含义是指设在城市中专门供公共游览的区域。乡村,按现代地理学辞典解释:“乡村即非城市化地区,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域综合体。”[1]乡村公园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种新型公园类型,它不隶属与城市绿地,在国家的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中没有看到它明确的定义。对于乡村公园的概念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2009年,庄晨辉提出:“乡村公园是指利用乡村集体所有土地为基地,采用社会化运作,以村民私有投资、多渠道集资为主建设,并由乡村自主经营、管理和维护,为村民提供休憩、康体、文娱、观光、民俗、纪念、朝圣等活动功能的自然化和人工化的生活境域和绿地形式[3]。”此说法被较多人所接受。乡村公园可以被理解为是处于城市以外的乡村区域范围内的一种乡村公共绿地的类型,它以公众休闲娱乐为目的,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交往等活动的公共空间,是乡村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乡村公园能极大地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乡村公园的建设也在蓬勃发展。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农业农村发展,关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乡村公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5]。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公园应如何进行建设值得思考。本文以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永和村河坑村乡村公园为例进行分析,期望能给相关乡村和设计师提供借鉴参考。
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永和村是广东省省定贫困村,位于惠东县多祝镇西南部,距离多祝镇4.4 km,距离惠东县城28 km,临近甬莞高速,交通尚属便利,去惠东县城及惠州市区和周边城市深圳等车程约在2 h内。全村44 km2,共有10个自然村,总户数532户2433余人,劳动力1080人。共有耕地2600余亩,山地57000亩。永和村没有明显的支柱产业,村民以耕种、养殖为主,主要收入来源于家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所得。村生态环境良好,绿色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
2020年1月,惠州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采用设计下乡的服务形式对接服务永和村。做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部分,团队的设想是选取一块合适的场地做为永和村的乡村公园,结合本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文化特色、农业特征等元素进行设计,为村民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能为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提供一个游览观光点和载体。
永和村有10个村小组,村小组之间比较分散,对于乡村公园的选址,团队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方便村民使用。通过现场踏勘及调研,最后选取了河坑村小组宗祠前的一块约5000 m2的空地做为乡村公园基址。这里是进出村口的主要交通要道,来往人员较多,周边村民的聚居点较多,影响力较大。现场立地条件良好,河坑村何姓宗祠前有一半月形风水塘,客家宗祠风格。宗祠后面是连绵的山体、百年沉香、成片荔枝林,有建登山徒步道的条件。一条乡村主路在场地外侧经过。场地一路之隔是大片的稻田,稻田与远处的天空、山体结合,呈现出一片美丽的稻田风光,可借景。场地面积虽不大,但景观的外延性较好(图1)。
图1 场地现状分析
乡村公园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场地规模一般不宜过大,尺度小巧,应具有亲切感。与城市公园的大面积、规矩方正有异,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出行习惯,具有可达性和便利性,是村民的集中地。乡村公园做为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和宗祠、戏台、晒场等结合在一起。乘凉大树、吃水古井、洗衣水塘、乡村宗祠等是乡村公园选址的重要参考元素。
乡村公园的选址还涉及到一个农村土地性质的问题,作为农民,土地无疑是他们最大的财产,也是命根子。村民对拿出土地参与公共景观建设意愿不强。要注重引导农民的参与热情,让村民看到长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公园可利用村庄原有地形、水利等自然资源如风水塘、森林、河流、沙滩、池塘、奇山怪石等,充分激活乡村的山、水、田、人、文、宅,建设生态景观乡村公园[6],推动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在满足新形式下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外,又赋予了乡村振兴的新功能。
河坑村乡村公园设计主题为“归园”(图2),灵感来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有返回、归宿、归来的意思。村民聚集于此休闲娱乐、开展民俗活动,有家的温度和温暖;也希望更多城里人来到此地,归来乡间美丽之处,体验和观赏乡间特色,留下美丽的记忆。
图2 归园总平面
场地内的宗祠及风水塘在设计中被保留和强化客家风格特征,同时增设了老人小孩的活动设施及文化长廊(图3)。文化长廊内容以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宗祠后面的山体是本次设计的延伸重点,将铺设一条长约4 km的登山徒步道,设置观景台,供游人徒步登山,观景台能俯瞰永和村全貌,一览田园风光,徒步道的尽头有小溪河流(图4)。周六和周日到周边乡村开展户外活动是城里人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场地内还设计了一些农耕活动场所和售卖当地的腊味、客家粄、走地鸡、优质稻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服务点,供到当地进行生态休闲旅游的客人选择购买。
图3 文化长廊效果图
图4 徒步道规划方案
作为村落公共活动空间,乡村公园为村民内部提供了一个最高频交流的场所。村民在此聚集,开展日常交往和活动,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 , 增进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7]。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它又兼具了产业振兴(乡村旅游、农村品销售的载体)、生态振兴(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示范点)、文化振兴(宣传文化精神的堡垒)的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乡村公园的设计有别于城市公园,不宜采用太多的硬质铺装,忌大而空。除公园常见的开放性、公共性外,乡村公园的生活性也值得关注。乡村公园的使用者更多的是村民,设计中应更多地去考虑村民的内在需求。一个好的乡村公园应该是能让村民们无拘束地进行人际交往、信息沟通、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8]。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村民们对城市生活模式有一定的模仿,比如村民闲暇时间跳广场舞锻炼的需求,在调研中屡屡被村民提起;在乡村,小卖部、服务点这些地方是村民购物、逗留、聊天、打牌的固定场所[9],村民常喜欢聚集于此,也是设计的关注点。在河坑村乡村公园的设计中,小广场、小卖部这些村民内在的需求一一被考虑,得以重视。
河坑村乡村公园在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何氏宗祠,并对其进行强化美化。宗祠、戏台等为村民的传统风俗活动提供功能性场地,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乡土文明历史繁衍的尊重。本案场地面积不大,但因采用了借景的设计,与周边的稻田景观融为一体。与之呼应,在场地内设置相应的农耕活动场所。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中保留下来的乡土文化显得难能可贵。乡村公园的设计需延续村落的记忆,保留地域特色,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风俗礼仪令乡村公园更具有生活气息。新乡村景观应继承和发展当地乡村的传统特色和地域特征,而不是将其慢慢遗忘。乡村公园可以借鉴本地乡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园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也是乡村公园满足当地村民需求和吸引城市居民的地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的乡愁,本土情怀的认同更是乡愁的体现。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各地乡村正充分利用乡村景观和土地资源进行乡村公园建设,为各地的乡村振兴发展助力。在此次乡村公园建设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乡村公园的场地不足、活动空间萎缩;乡村景观建设缺乏系统规划、乡村公园设计城市化;建设资金的筹措难;以及乡村公园的后续管理缺乏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和重视。对于每位乡村公园的决策者、设计者、使用者及管理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