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科幻电影的空白与缺乏

时间:2024-04-24

王雅静

《流浪地球》在2019年年初引起的热映令很多观影者和影评人提出“2019: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概念。但回顾中国影史,最早科幻题材的电影甚至可追溯到1938年的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还有1986年,第五代著名导演黄建新执导的《错位》,站在今天回看,观众依旧能够惊讶于它的先锋性——影片中的机器仿生人反抗自己的创造者,与此同时,影片还犀利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即使如此,科幻电影在中国却一直未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电影类型、占据电影工业的一席之地。《三体》作者刘慈欣曾谈到西方与中国科幻作品的区别,在他看来,前者根植于基督教文化传统。对于德国批评家格奥尔格·赛斯伦而言,刘慈欣的这一重要观点主要是针对英美科幻作品而言,而德国科幻的这个特点并不十分明显。在德国,科幻作品往往是围绕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说世界观所展开的探讨,不同程度上结合了对当下的评判和反思。近期,歌德学院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德中科幻电影史”的讲座,此次影展策划人、德国电影学者格奥尔格·赛斯伦与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影评人严蓬一起讨论中德电影中的不同以及共同之处。

科幻片映射社会变迁

G=德国电影学者格奥尔格·赛斯伦

Y=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严蓬

G:德国科幻电影的典型特征有一种双重意味,一是展示当代的技术发展的状况,二是展示技术的起源以及文化当中的神话起源。德国没有传统意义上有比较空白的时期,科幻电影最后得以发展,主要是德国电影工业在经济以及技术上面状况都不错,而且有很多有天赋的人参与,这样才能够去拍摄科幻电影。科幻电影一般来讲投入成本都很高。另外,能够拍摄出来科技电影,能够找到观众,也要取决于是否有观赏科幻电影的观众,并不是说总能找到愿意观看或者是去讨论、思考未来会怎么样的人。对于很多年轻一点的电影制作人来说,他们可以慢慢地,但是非常明确地能够感受到,这些年轻的电影导演他们发现科幻电影给他们带来一些机会,展现和讨论哲学的社会的等等一些问题,这个是之前很长时间被大家淡忘了。

Y:这几十年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确实中国在科幻电影上还是相当缺乏的。真的要感谢这些年一些科幻人做出的贡献,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发现一些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在特技方面,以前我们的电影制作者确实没有做电影特效的这些手段。1977年,美国拍了《星球大战》,那时候,这个特效已经初步地奠定了基础。我们只能用非常简陋的办法去做,一个很有名的片子里头,最后的核弹爆炸的拍摄在当时想了各种的办法,最后用特別简单的办法,拿了一盆土倒在一个水缸里面,土下沉的过程很像核爆的蘑菇云,你现在一看就能看出来。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花很少的钱达到当时人们想要看到的奇观效果,所以这个片子在这个时期,整个的特效也都是非常简陋的。后面还有一些比如《霹雳贝贝》是很典型的儿童科幻电影等等,这个时期我把它概括成“大开眼界”,但是确实比之前的这些电影更接近现在的科幻类型片。之后到2009年《机器侠》这类的片子,我们会发现,这些影片都是要加入一些爱情、家庭等等的元素。我们看它整个的发展过程,从非常正面的故事开始,从科技去出发。到了现代,开始受到流行文化影响进而转变,之后就是少数导演做了一些很小的类似科幻片的尝试,然后就是到我们今年的《流浪地球》,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科技水平相当发达的一个国家,很多科幻迷有一个疑问,国家科技的发展水平和科幻电影的发展到底有没有关联?

G:我认为肯定是有这样的关联的。很多电影直接反映的是当时技术发展的一个状况,最新的技术会反映在这个电影当中。比如,《月里嫦娥》这部电影,有很多真正的科学家或者说火箭专家真实地参与了这个电影的制作,这些专家本来想要制造真的火箭,借着拍电影的机会,也满足了他们的火箭梦,这个在历史上是非常少有的例子。

如何界定科幻与奇幻

Y:我们以前有一种观点,在中国的科幻迷里面,我们一直没有太多的科幻电影,是因为我们之前的科技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而科幻电影一个很重要的推进原因就是它的制作需要很大的投资,所以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就像您刚才说到,在德国拍电影也是会受投资的影响。是不是现在除了美国以外,其他的比如像包括欧洲的很多地方德国、法国,科幻电影都没有那么流行?

G:肯定是的,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在整个欧洲的电影界,有好多共同制作的电影,法国、意大利、德国,经常会一起投资合作。但在科幻电影里面,这种合作方式也不太能行得通,因为每个国家它对未来有不同的想象。很长时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讨论,到底如何界定科幻电影与幻想片以及童话还有恐怖片?比如说像《星球大战》,大家觉得这个不是一种科幻片,而更多的是一种童话,在中国的科幻电影影迷心中什么是真正的科幻电影?

Y:中国的很多影迷也会觉得,像《星球大战》这样的片子不算科幻电影,很多人会很严格地区分科幻与奇幻,这两个完全不一样。但有些观众会比较开放一点,觉得无所谓,只要我觉得非常的有意思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对于科幻和奇幻的区分,包括很多的电影制作者也都有一些困惑,就是到底要不要在意科幻和奇幻的区别?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困惑。

G:我还想问一下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在德国有一个机构,成员就是专门的科幻电影的影迷,他们有自己的杂志,大家互相交换一些故事,而且他们真的已经开始制作一些小规模的电影,就是在互联网上能够分享的小电影,中国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

Y:中国也有这样的科幻迷的组织,比如《星球大战》,跟漫威或是哈利波特比起来,它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是非常的大,但还是有有些人自己建立了一个网站,他们会把《星球大战》的很多资料变成中文,而且他们还会组织一些活动。包括像《2001太空漫游》,所以影迷的群体在文化上的影响,我觉得还是属于一个很小的一个范围内的。中国目前有一个问题,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幻文化的这么一种体系,或者说它的影响力还非常的小。刚才格奥尔格-赛斯伦先生也提到了,科幻电影需要观众的群体,在中国这个观众群体的面是不够广的。文化对于科幻电影的影响在德国是怎样的现状?

G:中国有一个教授(夏笳),他曾经给科幻片非常好的定义,我觉得是全世界最好的定义,他说科幻片和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有关联,也就是说,科幻片这个类型的电影反映的是刚才我说的以上三个领域的大的项目,体现现代社会的变迁。科幻片也只能是這三个方面的不同涉及。反过来科幻片和文学作品之间也会有联系,也会反映一些这三个之间的比较负面的因素。

Y:格奥尔格·赛斯伦教授说得很有意思,我是夏笳的朋友,城镇化这一点对中国科幻电影来讲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在很长时间内的科幻电影不发达,跟我们的城镇化不发达有关系。为什么最近这些年,大家有很强烈的感觉中国需要很多科幻电影,因为现在我们的城镇化进程是非常快的,甚至可以说是加速的。你会发现,刚才我列的那些中国历史上的科幻电影,基本上都是都市当中的故事,这个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它虽然可以是写跟乡村有关的,可以是放在一个很广阔的世界里面,但是实际上科幻电影就是跟当代都市人的思维或者它对于观众的要求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都市化的认识,因为科幻电影非常强调人与人的关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