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游憩服务绩效评价——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时间:2024-05-18

毕 晨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1 引言

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简称POS)是城市中具有生态、游憩和景观等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在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宜居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诗意栖居”的理想人居环境的关键组成。公共开放空间绩效主要用来衡量和描述其功效运行水平,其中游憩服务绩效处于核心地位[1]。国内外相关文献多数从供给或需求单一维度展开,POS游憩服务耦合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更需要关注其供给-需求的空间匹配问题。当前,供需关系视角下的POS研究主要侧重于分布可达性和公平性[2]、社区生活圈和大数据[3](如POI、微博签到数据[4])与规划创新手段相融合,研究趋于“小尺度、人性化、精细化和数据化”。因此,基于供需平衡视角,重新评估城市POS游憩服务绩效水平,精准辨识服务盲区,对于提升居民存在感、幸福感、获得感,促进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转型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所确定的中心城区,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构成,规划总面积约846km2,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约652km2,研究区常住人口672万人。

2.2 公共开放空间的选取

将研究对象POS明确定义为:①由公园绿地、有一定绿化指数的广场用地和慢行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城市开放空间;②向全体公众免费开放,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以满足人的日常游憩需求为其主要功能[5]。同时,为进一步对接国内规划文件,参考吴必虎[6]等人对公共游憩空间的分类与属性研究,划分为城市级和社区级两种等级[5](图1)。

3 研究方法

结合网络分析模型与引力模型,分别从供需双向出发,基于居民日常游憩视角测度研究区POS游憩服务绩效水平。

3.1 供给侧——网络分析法

基于ArcGIS平台构建交通网络和设施服务区,可以精准模拟现实交通网络,计算公共开放空间的服务覆盖范围,并基于可达人口比指标进行各区域横向对比[5]。

可达人口比=游憩服务覆盖范围内可达人口数/研究区人口总数

3.2 需求侧——引力模型法

国外的引力模型曾广泛用于比较区域中城镇吸引力的大小或者城市内部的土地使用和交通条件,比较发展的优势、劣势等[8],1959年汉森 (Hansen)提出采用引力模型作为可达性度量方法[9],之后逐渐应用于度量各类设施的可达性。其计算公式为:

图1 研究区公共开放空间分布

(1)

4 研究结果

4.1 游憩服务供给能力

基于网络分析模型计算POS游憩服务覆盖范围(图2),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供给内涵,避免行政区划的主观片面性,根据服务人口比将街道划分为高覆盖(高于50%)、中覆盖(介于30%~50%)、低覆盖(低于30%)三种类型(图3)。

4.2 游憩服务需求热度

基于引力模型,综合考虑游憩吸引力Sj(POS面积和满意度评价)、居民点人口数量Pi以及设施点与居民点之间的出行阻抗等对居民游憩选择的影响,量化现阶段各个居住区的游憩服务需求程度[11],判识出缺少POS游憩服务的最基本单元。基于街道尺度汇总各居住区游憩需求值,划分街道游憩需求等级(图4、表1)。

图2 POS游憩服务覆盖范围

图3 街道游憩服务覆盖等级

4.3 游憩服务供需关系

基于街道尺度,将游憩服务供给能力和居民游憩需求热度各项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12],消除量纲影响,再将游憩服务需求热度(x轴)和供给能力(y轴)进行Z-Socre标准化[10],对游憩服务供需匹配程度绘制散点图(图5),并划分为四类街道(图6)。

4.3.1 第四象限—高需低供型街道(高游憩需求、低服务供给能力)

有9个街道由于居住区人口数量多、POS建设总量不足或游憩吸引力较低、交通受阻等原因导致其居民需求巨大,而POS服务供给能力不佳,是从空间公平角度出发是亟待整改的类型,占街道总数的12.16%。可以通过完善游憩活动设施、丰富活动类型、增加有效活动面积和空间出入口等来提升POS服务能力。在POS新建选址及规划设计阶段,应统筹考虑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热度分布、POS的生态、空间、设施和社会承载力和城市道路等。

4.3.2 第三象限—滞后型街道(低游憩需求、低服务供给能力)

有23个街道居民需求与POS服务水平“双低”,占街道总数的31.08%。游憩服务供需之间维系着低水准的协同,游憩活力较低。可以分为两类:①少部分位于南京市老城区,虽然日常游憩型POS数量较多,但大多建设年代久远,活动设施与类型难以满足居民的游憩和社交需求,或者虽有高服务水平的优质开放空间,但由于未能免费开放导致其不具备有“公共性”,是紧邻高需低供型街道之后的亟需更新建设的类型。应从使用人群实际需求出发,注重POS景观质量提升,也要注重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的出行和使用需求;②主要位于城市边缘区,街道内POS缺失,或以建设社区级POS为主。

图4 街道游憩需求划分

表1 街道游憩需求统计

图5 游憩服务供需关系Z-Score标准化

4.3.3 第一象限—均衡型街道(高游憩需求、高服务供给能力)

有16个街道的游憩服务水平和需求“双高”,占街道总数的21.62%。街道内POS的游憩服务供给能力与居民自身的游憩心理、偏好等形成良性的互动协调关系,服务绩效保持一个较高水平。这类街道在城市老城区大量聚集,尤其围绕在玄武区钟山风景区和玄武湖公园周边,高水平高吸引力的POS服务扩张了周边游憩辐射效应。

4.3.4 第二象限—低需高供型街道(低游憩需求、高服务供给能力)

有24个街道居民游憩需求较低而POS服务水平较高,占街道总数的32.43%。可以分为两类:①街道内的POS具有较高的游憩服务水平,甚至具有一定溢出效应,居民获得的游憩服务与需求相比有所盈余。主要分布在南京市老城区近郊。可以通过增设出入口、协调周围用地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网络等以提高其服务效率,与周边街道共同分担居民游憩需求,缓解城市服务压力;②这些街道里居住不是其首要功能,而是以科技产业园为主,居住人口分布较少,总体而言,南京市中心城区POS游憩服务绩效水平中等,56.76%的街道游憩服务供给可以基本满足需求。另有12.16%的街道属于高需低供型,是规划亟需提升的区域。31.08%的街道居民需求与游憩服务水平“双低”,未来需进一步提高游憩服务供给以刺激游憩需求,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

图6 街道游憩服务供需关系分类

游憩需求总体而言不高,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边缘地区。

5 结论

创新动态的POS游憩服务绩效评价体系:①供给层面以可达人口比指标计算POS游憩服务覆盖程度,挖掘其供给的内涵;②需求层面引入引力模型,以游憩需求热度指标合理预测城市居民对游憩服务的需求;③供需关系层面通过Z-Score标准化评估各个街道游憩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协调关系,有效识别失衡街道。针对隐形服务盲区可以通过提升POS自身游憩吸引力、构建最优生态慢行廊道以减少出行阻力、见缝插绿新建小型POS等,而真空隐形服务盲区可以通过选址新建大型POS、发挥核心空间的辐射带动作用等,进一步推动POS增量提质,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游憩服务绩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