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刘浈璞,赵映慧
(东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地名,简单地讲就是某一个地方的名称,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1],体现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村落是人类较原始的居民定居点,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乡土文化、氏族血缘的重要载体。村落形成以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方便交流、辨识,必然对村落命名。村落地名作为行政区划体系中的基层地域单元的名称,历史悠久,稳定地传递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政治军事等多种类型的文化信息[2]。村落地名的研究能够挖掘背后的文化价值,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对研究社会文化和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世纪末西方学者对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型,以及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多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定性方法。19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数量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大数据分析等定量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地名研究中。GIS空间分析常运用于地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3],地形地物对北京村落名称影响最大,村庄营类、梁岭类、水桥类地名占多数[4]。而在山东省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姓氏也是自然村名称的决定因素[5]。以济南市为例,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区,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6]。苏州市村落名称分布具有非均衡的特征,村落地名分布与人口密度正相关[7]。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经济类的村落地名较多[8]。人文类村落地名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的氏族聚落、人口迁移、社会经济等基本符合[9]。社会历史对村落名称影响较大,客家村落名称与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息息相关[10],地形、河流、人口和经济等因素推动了客家聚落地名的演化[11]。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名称记录了多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乌鲁木齐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不仅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而且记录当地历史文化[12]。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于地名文化的研究大多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学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区域中,已有的地名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我国中东部的主要城市,而东北地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择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域,对哈尔滨市自然村落名称命名规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究,以期对东北地区地名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中游,地域平坦,东部多为山地、丘陵,东南临近张广才岭支脉,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平原地区广阔,河流交错纵横。哈尔滨市域总面积5.31万km2,常住人口107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9.3万人。全市下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阿城、呼兰、双城9个区,尚志、五常2个县级市和方正、巴彦、木兰、依兰、通河、延寿、宾县7个县。其研究区域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哈尔滨市村落空间分布
本文的地名数据来源于地理国情检测云平台的全国各省市电子地图矢量数据,结合百度地图以及Google Earth的村落点,共获取哈尔滨市范围内9751个自然村落点,以此村落名称和村落点的空间位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首先,按照区县的位置分别导出村落数据,其次,将各区县的村落名称导出至Excel工作表,参照《黑龙江省志-地名录》记录地名的语源类型,然后,进行分类和统计,最后,使用Arc GIS 10.2制作出不同村落名称类型的空间分布图,以直观呈现村落名称的分布规律。
本文将哈尔滨市域的自然村落名称语源类型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然类村落占27.48%,人文类占66.36%,其他类占6.16%。根据村落名称来源,发现哈尔滨市村落名称以姓氏、意愿、方位、数字、地形、建筑、经济、动植物、民族、宗教、季节、人物、交通等进行命名,这与当地的文化变迁、民族融合、自然地理有一定的关联。其中以方位、地形、水文等命名反映了自然景观特征;以姓氏、意愿、数字等命名反映了人文景观特征;以民族、宗教命名的村落数量较少。
经分类统计,哈尔滨市的9751个自然村落中归纳为20种命名分类方法。如图2所示,方位、地形、水文、颜色、植物、动物、岩石和季节属于自然类;姓氏、意愿、数字、建筑、特征、经济、人物、身体部位、交通、民族和宗教属于人文类;既不属于自然类又不属于人文类的归于其他。
4.1.1 自然类村落名称
自然类村落中数量最多的前四位是方位类、地形类、水文类、颜色类。方位类地名以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里、外等字样为主,这类村落名称有1431个,在自然类村落名称中最多,表明自然地形对人类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影响很大。例如,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镇的南平村以及北太平、南太平两个屯,相对南侧的低山而言,这里低平,更适合农业耕种。
图2 哈尔滨市境内村落地名类型分布统计
地形类地名以山、沟、洼、坡、岗、湾、谷、套、洞等字样为主,共统计这一类村落名称有928个。例如,哈尔滨市北方森林动物园附近的马鞍山村、破车沟、苇子沟、交界沟、土门子沟、鸽子洞等,这一带小山小沟小谷众多。
水文类地名以泉、河、江、湖、川、井等字样为主,共统计这一村落名称有400个。例如,哈尔滨市阿城区西泉眼水库旁的泉河村,因为这里有泉有河而得名。松花江对两岸村落地名影响明显,沿着松花江分布有江南村、江北村、松江村、望江屯、江沿屯等。
颜色类地名以黄、红、绿、蓝、黑、白等字样为主,这类村落名称有279个。例如:呼兰区的黄岗村、阿城区的白炭村、延寿县的黑山村等。
4.1.2 人文类村落名称
如图2所示,人文类村落中数量最多的前四位是姓氏类、意愿类、数字类、建筑类。姓氏类地名出现的字词有:张、王、刘、李、赵等,姓氏类村落名称3194个,数量占比最多。张、王、刘、李是大姓,人口占比多,这也体现在哈尔滨市村落名称中。早期东北地区垦荒时,大量关内农民进入松花江两岸地区,定居点的名称就以居住在此的姓氏而命名,这也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村落命名方式。例如,张家村、张家店、张家屯、大张家等在哈尔滨市下辖县(区)内常见。
意愿类地名则是名称中包含人们美好愿望和向往,具有吉祥、期盼意思的地名,一般包含星、富、旺、福等字样,这类村落名称有2498个,在人文类村落名称中仅次于姓氏类,表明村落居住者祈盼美好的田园生活。例如:和平村,居民希望村落和平安好,而富强村则蕴含居民期望生活富强,共福村则表达居民共同幸福的心愿。
数字类地名出现的字包括一、二、三、单、双、百、万等,此类村落名称984个。例如:五常市龙凤山水库东南的三家子村,因早期居住此地的只有三家而得名。建筑类地名出现的字包括塔、城、房、桥、棚等,共统计这一村落名称有765个。例如,哈尔滨市呼兰区北部的孤房村,早期开垦时仅有一家在此居住,孤零零的房子成为命名来源。
4.2.1 自然类村落名称
从空间分布看(图3),哈尔滨市中部、南部区域的村落以自然类命名的多,在西北区域分布较少,与哈尔滨市的地形地貌相关。
方位类地名在整个哈尔滨市分布都较为广泛,利用方位进行命名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地名文化中就有“山南为阳”的说法,居民们大多以太阳和山、水等自然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辨别方向,命名也以此来表达地区方位。例如:呼兰区呼口村,因位于呼兰河口而得名,这里是呼兰河汇入松花江的地方;而巴彦县驿马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侧的山前村,则是位于驿马山之前而得名。
地形类地名在哈尔滨市域南部尚志市、五常市以及北部的通河县、木兰县等地分布较为集中,由于哈尔滨市域南部多为低山,河沟、溪流较多,包括尚志市的帽儿山、五常市的凤凰山等;哈尔滨市域北部的通河县、木兰县,县内北部为小兴安岭山麓,可见此类地名分布多与地形相对应,多含有山、峰、沟等字样。例如,尚志市亚布力景区东北侧的青山村,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
图3 自然类村落名称主要语源类型空间分布
水文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域中部和北部,松花江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域,流经哈尔滨市区、巴彦县、木兰县、宾县、通河县、方正县、依兰县,同时宾县的元宝河、通河县的双沙河、木兰县的清河等松花江支流也独具自然景观特色,这些地区水源丰富,适合村民居住,村落名称多与河流相关。例如,通河县的浓河村、清河村、漂河村等。
颜色类地名大多分布在哈尔滨市西北地区。颜色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带有命名者的主观认识,因此颜色类命名与当地的地理、经济、民族风俗有一定的关系。据统计红色、黑色、白色等都是哈尔滨市较多运用的颜色,例如呼兰区的白旗村、红旗村,两村相邻,一红一白,对比鲜明。
4.2.2 人文类村落名称
从图4可知,哈尔滨市道里、南岗、香坊等市辖区内的村落以人文类命名较多,与哈尔滨开发早、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大等相关。
图4 人文类村落地名主要语源类型空间分布
姓氏类地名大多分布在哈尔滨市域西部和北部,例如呼兰区、巴彦县和木兰县。因这一类命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较小,多与早期村落形成时姓氏数量多少等因素相关,也与哈尔滨市早期受到殖民统治,社会动乱、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有关。例如,巴彦县南部松花江北岸的姜家店和陈荣屯,县城西边的黄家屯和东边的郑亮屯。
意愿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的木兰县、依兰县、尚志市、双城区等地。由于早期农业开发时哈尔滨境内自然环境恶劣,加之东北地区冬半年的漫长寒冷,农作物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因此百姓们将安居乐业、粮食丰产、祈求平安的愿望寄托于村落名称,此类地名主要表达对于未来美好的期盼。
数字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哈尔滨市通河县、尚志市。此类地名有的说明村落最初建成时有几户几宅几棵树等,含有一定的数量统计作用;有的则是村落较多,加上数字排序或者区分。例如,尚志市的十一里地、十二里地……十七里地等。
建筑类地名以哈尔滨市的南岗区、呼兰区、双城区分布较多,这些地区人口分布密集,人类活动较市域其他地区多,因此存在较多的房屋建筑景观,例如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宅等。同时由于松花江及其支流较多,哈尔滨市域有很多的木桥、石桥等建筑,这些村庄或以桥的类型命名,或以建桥人的姓氏加桥命名,例如呼兰区大桥屯、依兰县榆木桥村等。
地名承载一个地区文化,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本论文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对哈尔滨市域的村落名称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哈尔滨市域村落名称类型数量统计分析显示,自然类的名称较少,而人文类的较多,自然类名称中以方位类、地形类居多,人文类命名中以姓氏类、意愿类为主,这表明哈尔滨境内村落命名更偏向于居民姓氏和意愿的表达。
(2)从命名分类的空间分布上看,哈尔滨市中部、南部区域的村落以自然类命名为主,人文类命名的村落主要分布在南部,自然类和人文类在空间分布上有所重合,与哈尔滨市人口分布大致吻合,也受到地形因素影响。
本文以哈尔滨市域内自然村落为对象,探究自然村落名称的时空分布特征,未体现乡镇和街道的地名特征,此外,有的村落形成缺少相关历史记录,名称来源依据不明,不易分类。希望能在今后能借助地方志、家谱等深入研究,推动村落地名保护和规划研究,传承东北黑土地文化,展现东北民俗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