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农业制肥剧情片视听表达研究

时间:2024-05-18

张 伟,王 冬

(西南林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潘诺夫斯基认为艺术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产物,对前人作品的欣赏和诠释需要精神上的再参与和再创造。这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我国农村农业非生态化造成的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感想。当前,城镇化的迅速扩展、工农业用水、占地加剧,农民生态意识薄弱,严重缺乏科学的作物种植技术,导致农村水土资源污染,促使农村环境恶化,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身心健康[2]。因此,急需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宣传与教育,养成全社会爱水惜水、爱土惜土的生态意识。该片以生态农业制肥为主线,借用图像的象征或隐喻的手法为故事后期作铺垫,丰富影片故事主线,让观众清楚的理解影像信息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引起观众共鸣,调动观者情绪,加深人们对画面内容的思考,以及影视短片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以此获得观者对影视短片的认可。其目的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通过短片影视化渗透,唤醒人们对农村环境优化、食品安全及人类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的觉醒意识。

2 “前图像志分析”细读画面内容

在图像学理论中,“前图像分析”的意义是“自然意义”,即观察者在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它是一种基本的形式分析,纯粹形式世界作为原初意义或自然意义的载体,可以称之为艺术母题世界[1]。这些主题的例子是对艺术作品的前图形化描述。对于前图像志描述,正如我们所见,在对生态农业中制肥影视短片拍摄的前图像志分析中,所要探讨的是其画面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和场景。制肥影视短片以农业生态理念为主线,围绕传统型和现代新型多种制肥方法中,通过积制生态有机肥,应用生态有机肥种植生态的有机蔬菜等展开陈述。

如电影在冬天的乡村场景为电影的意境增添了许多色彩。清晨的朝霞刚刚漫过山头,一股青烟弥漫在霞光中,乡间的一片宁静,却被一座村味浓厚的小房子中传来的几声老大爷的咳嗽声打破了。这位老大爷是这片果园的守园人,从他满脸的褶皱、凌乱不堪的头发和朴素的衣服上能清楚的看到岁月的痕迹,弯腰驼背的身子,伸出粗壮有力,粗糙的手,拿起农具,背上背篓,将昨夜准备好的制肥原材料进行分类,目光深沉,从中可以看出他坚韧的制肥精神。他的身体充满力量,提着两桶羊粪,矫健的步伐掷地有声地前行,羊粪中的蠕虫微微探头,仿佛在像老大爷诉求生命的诚可贵,一桶、两桶、三桶…老大爷时不时地抬头向远山遥望,只为在来年开春之际,能将有机肥发酵好,为生态化种植蔬菜提供有力保障。在太阳的照射下,老大爷面部的汗珠显得格外晶莹剔透。乡村的枯树后,时不时传来几声牛叫、麻雀叫、鸡叫…悦耳的旋律被冬风一呼而过,传到了乡间的另一头。影片中的配乐,随着老大爷的出现,悠然响起,与老大爷岁月的痕迹相结合,突出了人物特色。该作品最初突出自然景物,老大爷身后干枯的树枝,地上的干草,耕地边上农药瓶、农药袋。老大爷通过生活垃圾积制生态有机肥,以改变农村非生态耕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制肥影视短片中,将画面中物和景直接表现出来,“所见即所得”制肥老大爷劳作过程描绘的内容,也反映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第一个层面。

3 “图像志分析”解读图式结构

在图像学理论中,“图像分析”的第二个意义是“习俗的意义”。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把艺术主题与艺术主题的结合与主题或观念联系起来。这种图像的组合,习惯称之为故事和寓言,让观众从图像中辨认出已知的故事和人物[1]。在生态化农业中制肥影视短片中,创作者要想使欣赏者充分了解传达的意图,则需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来完成[3]。制肥影视短片的制作者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在田间奔跑,因此,对于农村的农作劳动较为熟悉,对于农村面貌和制肥人的选择有独到的见解。在制肥影视短片中,安排的年过半百的老大爷,则是制作者对农村农业生态化劳作过程中最感触的映射。在《拾穗者》作品中,米勒以家人为原型创作,通过描绘三位农妇在劳作中不尽相同地动作姿态、色彩不一,穿着、人物细节刻画,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在《伏加尔河上的纤夫》作品中,冈宁胸前的纤绳紧紧地绷住肩膀,但他依然浑身充满力量,弯腰努力拉纤。拉里卡右边的一位纤夫,在落寞和沉寂中颧骨突出,面带苦涩,头顶的酷热使他铿锵地拉纤着[6]。同样身为农民,经典中的形象成为了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如果老大爷没有像《伏加尔河上的纤夫》中的少年一样抬头遥望,整个镜头画面将失色不少。制肥影视短片为横式构图,通过景别的转换,不仅展现了广阔的视野,还展现了老大爷劳作的细节,更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镜头景别的切换,前后推移,突出看空间的纵深感,仿佛在暗示人们美好的生活似乎离老大爷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部分镜头采用构图中的三分法,巧妙地将劳作的老大爷置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使画面主题突出,更加统一,让人的视觉观感更加舒适[6]。

在农业制肥这部影片展现了农村的时代风貌。通过场景的转换,以及拍摄角度的调度成功地将每一个情景紧密连接,有了叙事性,线索更加明确,有效地促进了剧情中人、景的关联。利用透视关系,成功的塑了肥料制造者的形象,以赞扬劳动人民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向往。

4 “图像学分析”阐述文化意义

在形象学理论中,“形象分析”的第三个意义是“文化意义”,即观察者对图像的意义进行解码,在文化语境中探索图像的主题和意义[4]。代代相传的古代经典在现代文化和艺术图像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农业制肥的短片产生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应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只有通过图像的形式和内容来探索作品的人文精神,才能达到图像学阐释的目的。

4.1 通过画面内容烘托视觉语言

影片中的老大爷和《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提到的愚公,同为辛勤劳作农民,在面对困难时,以伟大的气魄和惊人的毅力,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艰苦劳作。而影片中老大爷制肥过程中所使用的锄头灵感源自神话《愚公移山》,愚公靠落后的生产工具挖山,最后感动天神,帮助愚公移山。它象征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艰辛。在《周公解梦》中,水桶代表着生活没有忧虑,预示着好的兆头;而装满东西的水桶则象征着财富的回归和身体健康;粪便中蠕动的幼虫,其形象最早始见于商代青铜器上,象征意义为:复活和永生,生命的延续和新的开始。这些图像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许多视觉上的惊喜。首先,剧情舒缓,内容丰富,画面协调。其次,情节毫不夸张,恬静田园的人们看起来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情节的视觉吸引力。

从制肥影视短片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来分析。影片中的老大爷是一个蓄着胡须,精力充沛的人,扮演着一个勤奋艰苦的劳动者的形象,整个画面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形象的伟大人格,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们反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精神力量。

4.2 通过音乐情绪渲染影片情感

影片除了丰富的剧情视觉内容以外,听觉语言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总体来说,生态农业制肥剧情片中的听觉语言包括同期声和后期添加的音乐音效[5]。音乐的丰富性影响了戏剧电影甚至生态农业本身给观众带来的印象。音乐《乡村田园》随着画面的出现缓缓响起,钢琴弹出声音如泉水,行云流水般从指尖倾斜而下;从开始制肥的轻松旋律,将一丝丝的安静,舒缓带到制肥人的辛苦。舒缓的田园背景音乐渲染了影片情感,为生态制肥营造了独特的文化韵味,既使人感觉清新怡人,又富有意趣。后期的音乐和音效几乎贯穿了整部电影,使电影的叙事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田园之歌》中节奏的加快,随着汗水的流淌,激起观者心潮的涌动。音乐整体的基调悠扬婉转,与制肥人在烈阳下艰苦劳作的汗水滴答声相映成趣。烘托画面内容真实的感同身受,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理念的思考,从而也体现制肥人实现自我的价值理想。

5 结语

生态农业中的制肥与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图像学理论指导的短片对往后农业影视作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生态农业有机肥生产视频片段进行解读,将视觉识别的图像内容与深层象征意义结合起来,探索生态农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向人们展示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以此呼吁人们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的号召,正视我国农村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一系列重要问题面临的挑战,通过更科学的农业施肥技术,提高农村自然资源可利用率,最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为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长远的影响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