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钟洪明
(贵州省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贵州 赤水 564700)
我国竹生产量居世界首位,竹子是我国第2 森林。竹子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据统计竹类有70 余属,1000多种[1]。赤水是贵州省十大林业县(市)之一,按照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整体部署,全市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生态立市”战略,在加强资源建设、林业产业化及森林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林业产业化建设以毛竹为主题产业发展项目,紧紧围绕丰富的竹资源做文章,从最初的种竹、卖竹,到初级加工,再到精细加工、吃上“旅游饭”,形成了“资源有人管、产品有人买、森林有人游”的良性循环。通过深入调查赤水市的竹产业现状,科学评价发展成效,系统总结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了竹产业发展对策,对加快和推进全市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3]。
2000年以前,赤水仅有竹林53.2万亩,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竹子之乡”。2001年以来,该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机遇,大力实施退耕造竹工程,竹林面积快速增长。截至目前,赤水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2.8万亩,蓄积约9000万株,年可采伐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1200万株、毛竹笋3万t以上;杂竹林面积80万亩,蓄积约300万t,年可采伐杂竹100万t、杂竹笋3万t以上。
全市培育竹类加工企业(含作坊)近400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家,累计引进成品纸制品加工企业8家,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86家,实现竹全产业链全面发展。西南(赤水)家具产业园建设快速推进,已签约企业累计280家、入驻生产企业150余家,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赤天化纸业、红赤水集团、黔原笋业等多家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生产企业。截至2020年,全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超60亿元,创税超过2亿元。竹加工企业先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专利近30余项。
全市每年竹材开发利用替代木材60万m3以上,每年相当于有近6万亩森林得到保护,年均减少赤水河排入长江的泥沙量近500万t。城区大气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乡镇优于国家一级。水源达国家一二级水质标准,多年未发生大旱和洪涝灾害。
每年林农销售竹材和竹笋产值达6亿元以上,18万竹农人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有力助推了赤水在贵州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2017年,国务院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专家组一行高度认可竹产业在赤水脱贫攻坚中的成效。
竹子是可再生利用资源,年年采伐年年发笋。赤水132.8万亩竹林,每年可供应杂竹材100万t、毛竹材1200万株、各类竹笋6万t。赤水利用充足原料供给,加快发展纸制品、竹木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四大产业”,有力推动了发展动力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截至2020年底,赤水公路总里程为5665 km,其中,城区道路51条95.03 km,高速公路(遵赤高速)1条52.6 km,国省干线公路331 km(国道68 km,省道263 km),农村公路5186.37 km(县乡公路1116.7 km,通村通组公路4069.67 km),已硬化(油化)4430 km,占总里程80%。公路密度为3.0589 km/km2和182.74 km/万人。但由于境内海拔相对高差达1500 m,地形切割强烈,现有道路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供应配套要求,没有实现打通阻碍生产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赤水市拥有52.8万亩毛竹林,年均实际采伐700余万根,但现有企业产品仍属传统类型,市内以新锦、竹韵、闽兴为代表的毛竹材加工企业年消耗竹材不足300万根,毛竹材目前的市场行情约在500元/t,相关企业发展压力较大的同时其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弱,大部分的原竹均以粗加工的形式(如箱板、凉板),甚至以原竹的方式直接对外进行销售,未有效利用和提升毛竹材的附加值。
近年来赤水市大力推进品牌战略行动,打响打亮赤水竹产品“金字招牌”。成功列入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先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专利近31项,注册商标21个,成功创建贵州省驰名商标16个,获得赤水毛竹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名片9张。但是,各个企业的品牌及地方公共品牌未能在市场上产生广泛影响力,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全面打开竹产业建设的局面,全市首先要让农户真正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向外宣传说政策。市、乡两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条幅、标语、召开会议等各种手段和方式,大张旗鼓的宣传退耕还林的政策、目的、意义。二是向内解惑拓思路。耐心细致的作农户的思想工作,采取算账对比、事实说教等办法,使退耕区的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三是全局结合稳民心。在产业总布局上做到了5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在任务安排上优先倾斜于贫困村、特殊户,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造了平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5,6],采取“以退促调,先调后退”的方式,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使退耕还林区农业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4];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新建沼气池;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为赤水旅游资源的推广开发、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了生态保障。
全面推进基础工程建设。首先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要通过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实施,实现竹产业的道路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竹产业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竹区的资源能到达产区加工。另一方面,要按照整体推进的原则,根据土质、群众接受程度,逐乡、逐村、逐点,切实做到生态优先、适地适竹,将25°以上的陡坡地全部纳入退竹规划,将工程任务重点安排在赤水河两岸山势极为险峻的地带进行退耕造竹。
在全市发展和大力推进竹产业的进程中,要加大科技咨询、培训和推广普及工作,与企业联合建立了竹研究所、院士工作站,聘请国际竹藤组织、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安吉竹产业研究院、贵州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进行指导,积极开展竹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示范工作,推进服务标准示范区的建设。
继续发挥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竹业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市级领导挂帮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竹山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了竹山的权、责、利;加大对原国有竹加工企业的改造[7,8],激活经营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竹基地工程质量,市委、市政府制定组织制定行政和技术业务“双线”运行责任制。把组织发动、土地丈量工作,明确由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并要求每村至少要有两名以上行政干部,其中有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具体负责履行政府职责。把外业调查、规划设计、种苗和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技术事务,明确由林业技术部门负责。通过推行“双线”运行负责制,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增加把关层级,为全面完成造竹任务,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将竹基地建设工作列为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之后的又一项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任务完成好、工程质量高的实行重奖。
为实现资源建设“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竹材、竹笋、竹编等加工企业;二是着力建设完善竹产业园区路网,形成内外畅通的路网骨架;三是采取领导带头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抓好招商引资工作[9,10],同时做好跟踪服务,提供项目落地“一对一”保姆式服务,确保有规模、高科技的项目落户园区;四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采取“实体+网络”两大销售模式[11,12],全方位建立实体店和网络营销店,打通并建立市场营销网络;五是以竹林为依托的推进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森林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态势,推动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和首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