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依恋中植物景观因素对人类情感的作用

时间:2024-05-18

黎 鹏,张翊凡,何雅琴,邓传远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1 引言

一直以来,城市扩张都是带有一定破坏性的,在扩张的过程中,城市会失去原有的历史区域。尽管城市化有许多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会破坏地方文化和人与地方的联系,使人们“失落”,导致城市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忽略了积极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多学科长期关注的话题,人与地方之间紧密关系被概念化为地方依恋或地点感[1]。地方依恋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人与环境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论意义,还能重新建立人与地方之间的积极纽带的应用价值[2]。相关文献表明,位置依恋为个体提供了许多好处,如培养人类对环境风险更强的适应能力[3],提高生活质量[4],提高社会福利[5]等,值得注意的是后续研究中得出地方依恋有助于培养个人自尊、群体自尊和文化自尊[6]。在研究中,植物因素是常常被忽略的,城市以农村为基础建立,农村植物景观比城市植物景观显著的丰富,且中国的农村人口庞大,很多城市居民的父母祖辈也是来自农村。中国新兴城市如深圳这类从改革开放时期才开始出现,原有的城市记忆几乎没有,那么作为发展前身的农村,所具有的特殊景观或者原生植物,则是应保存的“城市记忆”。植物景观是农村的乡村记忆,也是城市化进行中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没有尽头,设计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多考虑到城市化的平衡点。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地方联系,缺乏对地方依恋的研究,两者的研究对象是两种完全不同环境,前者是城市景观,后者主要是乡村景观或自然景观。乡愁是时下每一个都市人都具有的一种心情,都市生活使人渐渐丧失了这份乡愁。乡愁就像历史情感,历史不能遗忘,乡愁也需要人们找寻。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进展,并探索植物景观对地方依恋的影响。

2 地方依恋

2.1 研究进展

地方依恋理论源自国外,国外大部分研究成果是以居住地的邻里与社区的“依恋”为主,近些年开始对游憩空间展开研究。国内的应用研究主要对象为景区与城市公园,鲜少有从物质、社会等方向进行探讨。在研究测量方法上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个方向为基础,而后者更能完整地表达地方依恋的整体性。

2.2 地方依恋的内涵

关于地方(place),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就已经有了广泛的关注。地理学科的学者首先提出地方是相对于空间(space)的一个概念,可以指代具体的地理位置(location)[7]。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如段义孚认为,地方是意义的集合体,是感觉价值的中心[8]。

地方曾被定义为有独特个性的空间,地方的本质在于由不同物质材料组成的“环境的特性”[9];环境心理学者Setha Low和Irwin Altman认为地方是被赋予了个人、社会和文化意义的空间[5];社会学科中的地方可以表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10]。人文地理学则关注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13]。在此基础上,Scannell 等整合诸多学科的概念,将地方依恋定义为主体—过程—客体的三维框架[15]。

综合各学科观点可以发现,地方具有丰富的概念。除了具有抽象的空间维度,还需要人的行为活动来赋予意义与价值。因此,地方从地理学研究上升到社会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层次,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相应得到拓展。

地方依恋指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关系,尽管它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方式,如与地点感、地方纽带和地方身份的关系[11],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这个概念由Daniel Williams和Joseph Roggenbuck于1989年正式提出,指的是人与地方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的一种联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12]。人文学家Seamon提到过相似与“身体芭蕾”的“地方芭蕾”[35],之后古丽扎伯克力认为地方芭蕾不是地方依恋的唯一机制却不可或缺,目前也是无法证实地方芭蕾观点,但是可以从此方向对地方依恋进行研究[2]。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地方依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体现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Setha Low和Irwin Altman认为地方依恋融合了很多类似的概念,如地方依赖、地方认同、恋地情结、“根基”感(rootedness)、内部感(insidedness),“依恋”则来源于情感、认知和实践等方面[5]。Barbara Brown和 Douglas Perkins将地方依恋定义为:人们在长时间内和某种社会自然环境建立起来的一种感情、联系、思维和行为目的[18]。虽然地方依恋的概念被研究者赋予不同的定义与解析,但都对地方依恋达成了共识。

2.3 地方依恋的维度构成

1989年,丹尼尔·威廉姆斯和约瑟夫·罗根巴克是最早提出了地方依恋的经典二维结构,认为地方依恋包括个体对地方功能上的依恋,即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和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12]。Gerard Kyle等强调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地方依恋的三维结构,即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社会纽带,并对实证研究进行了验证[21]。William Hammitt等提出了五维结构,在原来的二维基础上增加了地方熟悉性(place familiarity)、地方归属感(belongingness)和根情结(rootedness)3个维度,并进行了验证[22]。

不同维度可以有不同的研究侧重,本文研究的是植物景观元素,值得深入探讨。既可以是意象,也能作为一种纽带关系对于人与地方之间。当前研究地方依恋的方向更多的是心理学和地理信息学,对植物景观的描述很少,植物景观可否成为新的一个维度呢?该如何结合现在的研究进行对这一因素的代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地方依恋的研究方法

3.1 地方依恋的测量

目前有定量和定性两种理论方法。古丽扎伯克力等将地方依恋的定量研究方法归纳为2种[2]一是间接测量法,通过选取地方依恋的替代指标比如居住时长、邻里关系和居住时间进行测量;二是量表法,采用问卷法对地方依恋进行直接测量,这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研究方法[24]。其中,研究者普遍使用丹尼尔·威廉姆斯和杰里·瓦斯克于2003年设计的经典量表[25];或者使用威廉·哈米特等人提出的五维量表[22]。近也有通过使用地方分析系统(Place Analysis System,PAS)来收集、存储和形成地图,将地方依恋进行可视化分析[26]。

定量研究会忽略测量地方的意义,只研究了地方依恋的强度与地方意义的个体差异;定性研究会以图片访谈来测量描述,并排序产生结论。目前的研究方法还有待提高,需要满足新的城市建设,地理人文的差异也要求测量方法的改变与进步。现在的测量技术还有待提高,多维度下,应该有多维度的方法改进。结合如今最新5G、AR、AI大数据技术是否能得到更大样本下的有效数据,让研究分析更加便利。向推送用户喜好一样,用户长时间地浏览,就是一定的依恋,但是地方依恋不同,具有空间的局限性,需要一定的景观或者意象维持地方依恋或依赖。

3.2 地方依恋的测量步骤

该研究基于一定实践调查得出评分,再分析获得结果,那么就需要先选取一定的研究地。地方依恋可以在任何的城市或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前期是对研究地的选取,再根据实地情况设计问卷,通常在调查偏好度上采用黄章展等学者修改后的正量表,题目可以选择为李克特的7分制量表法[33]。在结果分析中可以有测量模型分析和信效度分析[35]。在公园调查分析中,陈浩和肖玲在公园依赖程度与公园认同程度效度上证明了公园依恋测量表的二维结构具有稳定性,并提出在翻译测量表的同时需要根据语言习惯进行本土化的修正[25]。

需要注意的是,本土化地方依恋研究需要将测量方法本土化,那么是否可以制定一种普适于我国地方依恋研究的测量方法呢?在后续研究中也需要不断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跨学科研究证明仍是可以实践的方向。

4 植物景观对地方依恋影响

4.1 地方依恋的植物景观影响因素

目前,添加适当的植物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增强地方依恋的方法。但是依恋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在物理环境特征的因素上,个体倾向于对具有良好环境品质的地方有更强的依恋,如自然元素、独特的物理地形或良好的城市设计[28]。在Chen和Kuo的研究[29]中,在添加了熟悉的景观元素后,人们与从未去过的新地方的联系更紧密。植物景观中,最直接的是孩童与环境的接触,会得到最切身的体验。因此人文地理学家认为人们度过童年时期的地方,特别是与重要成长经历相关的地方,是存在于世的关键参照点[30]。

从现实案例分析,比如凤凰木是福建台湾等地代表师生情的象征,凤凰木开花是6、7月份,是毕业季的时间。当地学生看到凤凰木就会想到学校,地方依恋就会增强。植物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植物属于生物,会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有些植物具有芳香,比其他景观更能使人们印象深刻。本地植物,市花市树等,都是人们情感的纽带。正如桂花比之桂林,樱花比之日本。在城市中种植适当的植物景观,可以维系地方依恋。

4.2 植物色彩带来的情感效应

特殊的地域性植物会使人有“亲近感”,那么在植物色彩方面是否会有影响人情感的作用,也可以作为关于地方依恋论题来讨论。在塑造植物景观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色彩的搭配,需要考虑到季相变化,合理运用植物的叶色、花色等丰富人们的心理情感,使园林地方景观富有人性化[31]。植物的色彩特征是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就我国南北方来看,南方植物多为常绿树种,北方以落叶林为主。另外,海岸城市植物景观多为棕榈类植物。在南方很多地方,树木常绿,那么绿色的植物色彩可以增强长期居住在南方居民的地方依恋感;北方的植物色彩则更多是一种体现秋之萧瑟的黄,故而北方比南方更有四季的感觉。在城市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渐渐趋于同质化,失去了城市特性,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在持续进行中。自2000年北京将复合灰选定为城市主色调后,截至2018年,我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对城市色彩进行了规划,其中,有19个省会城市明确提出了城市的主色调[32]。所以植物色彩搭配对城市的塑造与带给居民情感效益的结合性研究还是很有潜力。

4.3 芳香植物景观

芳香植物是兼有药用植物和天然香料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其组织、器官中含有精油、挥发油或难挥发树胶[39]。芳香植物可以通过茎、叶、花、果等各部分散发出香味,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可净化空气和杀菌消毒。芳香植物的挥发物质基本上可以分为萜类、醇类、酚类、酮类和酯类5大类[40]。

很多研究显示芳香类植物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在化妆品领域芳香植物有抗皮肤衰老与抗辐射的潜力[36],而且对提高记忆力方面有潜力[37],在治疗抑郁症时使用薰衣草配合按摩会有积极作用[38]等。但是芳香物质如何调理人体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芳香物质的研究更多是在医疗领域,作为辅助治疗,然而在地方依恋研究领域,芳香植物是一个关键的研究切入点,能引起人自身的记忆,并且持续时间比视觉记忆更长。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芳香植物挥发物的鉴别分析,而芳香植物对人体心理情感的研究较少,近年来有关心理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对抑郁症的辅助治疗及抑郁情绪改善方面。

香水现在常常作为人个性的表现,能一定程度的代表一个人的特征,那么作为天然香水来源的芳香植物,也可以成为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特征、记忆或符号。在认识植物时,如果只看不闻也不摸,除非是植物很有特色,相似植物很多程度上是需要靠气味甚至触觉来辨别。气味是常常被忽略的一种感觉,在研究植物景观与地方依恋时,还可以对芳香植物方向进行讨论。芳香植物种类繁多,覆盖乔灌木与草本,芳香植物在对人的心理影响研究还在持续进行着,治疗领域、园林绿化和城市建设都需要对芳香植物进行有效地利用,作为研究地方依恋的影响因子,芳香植物方面研究潜力非常大。

长期居住地植物的芳香物质长期作用于人的嗅觉,形成嗅觉记忆,所以城市建设中可以在公园中划区种植相关的芳香植物,既可以形成芳香疗养设施,丰富了景观,也一定程度上填补乡愁的印象。

4.4 植物器官

4.4.1 营养器官——根、茎、叶

植物景观在根据植物观赏的器官上大致分为观叶、观花、观根、观种子、观果、观茎,对应的是植物的六大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器官中对地方依恋影响方面还没有很大的进展,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南北方的观赏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状况不同,例如段九菊对南北方凤梨品质差异的分析,北方凤梨的货架寿命较之南方凤梨的长,花质量也高于南方凤梨[41]。

在不同城市大量引进外来树种植物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植物品质会不同,导致很多观赏植物有可能会失去其本来的观赏价值,或者是观赏器官的转移。南北方的植物差异在观叶上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观落叶与南方的观常绿叶,所以落叶树形成的枯枝感与落叶会激发人们对冬天到来的时间观念,进而有对雪的遐想,冰天雪地一般在北方比较常见。冬天也是传统春节到来的季节,人们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由一片落叶引发的思绪飞跃,是很多背井离乡南下的北方务工人员共同出现的情况。所以可以适当地种植能落叶的树种可以提供人们的地方依恋感的寄托,南方地区不仅可以增加常绿树种,还能适当引进棕榈类植物。

观叶植物其实除了观叶色之外,还可以观叶形,叶形作为辨识植物的一个重要器官,也是影响人的地方依恋的一环。观叶植物比较常见的银杏,叶形像北方的饺子;天门冬科的文竹像缩小版的竹子,可以在盆景中表现出南方竹海的盛景等。再如蒲葵叶子做成的蒲扇应该是南方特有的记忆,还有可以食用的香椿叶、榆树钱、柳芽、桑叶,灌木的枸杞叶,在一些地区是有用这些叶来做菜的。从观赏植物到美味菜肴,勾起了视觉记忆和味觉记忆。

观根植物最典型的是榕树,特有的气生根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由于不耐寒的特点,只有南方会大量种植,比如福州市区以榕树作为行道树。观茎植物主要有仙人掌科植物,观赏肉质茎,木棉与美丽异木棉茎上的刺等都是非常鲜明的观赏特性。仙人掌科植物可以与沙漠联系,干旱地区会频繁出现,所以很多植物园会在园区内设置温室来种植仙人掌科植物营造景观,同样能唤醒人们的记忆。

4.4.2 生殖器官——花、果、种子

作为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在景观的营造上具有很多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观花植物。中国花卉文化博大精深,花卉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出现了很多的草木名称,梅兰竹菊“四君子”“花中之王”牡丹,花卉文化发展到现在主要形态有2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从花卉食品和花香疗法。花卉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花卉文学和花卉绘画。花卉本身就能使人赏心悦目、净化心灵、缓解焦虑、稳定情绪,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花卉各种各样的颜色可以调节人眼神经进而调节情绪,对视力具有保护作用。结合本身的花卉文化,植物花卉景观在地方依恋上起重要作用。

果实主要有经济价值,兼具观赏,很多地方的土特产就是果实,不管是果实还是其他经济作物,水果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硕果累累是丰收的标志,也寓意着家庭美满,增强了人地之间的情感联系。水果除了诱人的色彩,还能带给人们酸甜苦辣的滋味,水果还能调香、染料、果雕、加工皮革,甚至作为可再生资源提供生物能进而转化为电能。不同的果实带给人们不同的滋味,饮食使我们味觉系统产生记忆,加强了地方依恋,增强了归属感。长期的规律饮食使不同地方的人口味差异化,沿海居民喜清淡酸甜,川渝是喜辣,远离家乡的人们可能会吃不到家乡的菜肴,而水果可以漂洋过海,翻山越岭,丰富人们的味蕾,填补那份思念。水果也可以让人爱上一座城市,南方热带水果丰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也会被水果俘虏,荔枝使其在流放时日得到些许安慰。

种子包被在果实里,一般有外种皮和内种皮包被,真正的种子不会被观赏到,但是种子可以做工艺品,比如核桃和许多种雕,经济作物的种子可以食用,“五谷”带来的是粮食,谷物含有人们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种子意味着新生,给人以鼓励和勇气。种子的保护也意味着对文化记忆的保护,对人地关系有促进作用。

4.5 植物季相

植物季相变化指植物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姿态和样貌,春季万物复苏,给人以朝气生机,在度过寒冷的冬季后,温度上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心情也会愉悦,人也会更多地与自然接触,走到外面接触事物,是增强人们的地方依恋的季节。夏季中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夏季更好搭配水景结合水生植物营造江南水乡的意境,使城市景观更丰富,人与自热的交互更便利。秋季虽然会有些萧瑟凄凉的感觉,但是秋色叶的变化形成观赏景观,如香山红叶,北京登长城赏红叶是不错的选择。冬季植物活动减弱,逐渐进入休眠期,北方可以银装素裹,南方也还是可以绿意葱葱,给人的感觉可以是沉重也可以是温和。四季的植物季相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法,四季变化意象让人们更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人和物,珍惜所在的城市。植物如果没有季相变化,那么人们便没有感受自然的机会,万物变化法则不仅会改变人自己,也会改变人周围的环境。

植物季相是连续性的研究,需要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每个季节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地方依恋也会随之变化,不断地影响着变化的结果,需要总结影响规律。

5 结语

地方景观元素作为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地方景观元素也有助于培养公众对其城市的地方依恋。通过了解当地景观元素对培养公众地方依恋的贡献,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可以提高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融入环境概念的意识。现有研究也丰富了为什么需要本地景观的知识,以及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规划者可以用科学措施来减轻本地联系的丧失。在介入地方依恋的研究进程中,探讨地方与人之间的关系,植物景观与人的关系,进而更深入地研究地方依恋。

综上所述,在对地方依恋的研究进展方面,发现植物景观因素可以拓展为地方依恋的新维度,研究领域不局限在地理学与心理学,还可以扩展到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多学科交叉探究。地方依恋的测量方法不止局限于量表,新的科学技术有待结合运用。在植物景观因素中对色彩、芳香植物、植物不同器官、植物季相进行了分析,对植物和地方依恋的联系简要的分析,今后研究方向,可以弥补植物的区域性研究,融合古典园林的思想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植物景观时,可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缩短人们的反馈时间;在研究地方依恋时,现代心理学是分析这种心理的关键,因此,应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心理学两者相结合,基于现有研究,进一步研究植物景观对人类情感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