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昆明市盘龙江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4-05-18

韩 冰

(长春大学 园林学院,长春 吉林130022)

1 研究地概况

1.1 昆明市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2′。昆明市域总面积约为21473 km2,其中市区面积约为330 km2,人口726.3万人(2011年)。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 ℃,气候温和宜人。年降水量1450 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 ℃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1.2 盘龙江滨水绿地

盘龙江是昆明主城区最主要的河流,由北向南纵穿昆明城而过,是昆明四城区的分界线。北起嵩明县西北梁王山的崇山峻岭间,流经嵩明坝子注入松花坝水库,再由松花坝水库流出,流经市区,而后注入滇池,全长105 km。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从松花坝至滇池的流域,长约27.5 km,调查范围达到该段长度的70%。

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的内容

本次研究的滨水绿地主要是沿江的带状绿地。滨水区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 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 km,相当于步行15~30 min的距离范围。滨水区在城市中具有特点:自然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空间导向明确、空间渗透性强,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考虑到城市园林滨水绿地的特点,本文研究滨水的空间范围人为地调整为离开水边20 m左右的绿地空间范围及部分滨江游园。滨江游园是利用江河的滩涂建设的可供市民游玩、休闲、集会等的区域,是滨水区域最大的绿地。植物景观丰富,物种丰富,以植物造景为主,以景观建筑、构筑物、小品为辅,形成恢复自然的风景林地,沿林荫道步移景异,情趣无穷。

调查中主要以盘龙江流经的一环内区域,一环至二环,二环至三环,及三环以外的区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树木的种类,树种的生长情况,植物出现频度,主要群落配置方式,绿化的美化作用评价等。结合盘龙江段滨河绿地建设现状,提供较为严谨的数据,在现状调研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盘龙江滨水植物发展的展望。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查法

阅读了大量文献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后,对盘龙江滨水植物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方式、景观组成结构及造景效果。对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进行拍照、记录。

2.2.2 数据收集法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滨水绿地内有代表性且受干扰程度较轻的植物群落进行数据收集。样方的面积设置为10 m×10 m,为保证各样方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根据滨水绿地的特点,在一些形状和规模无法设置成10 m×10 m样方的调查地段,则根据滨水绿地的宽度,对样方长度进行调整,使调查的单个样方面积控制在100 m2左右。为避免选取样方的主观性,沿江滨水绿地样方的选取以1 km设置两个样方为准,使两样方之间相距一致。

2.2.3 数据处理方法

全面分析总结盘龙江滨水植物的组成现状,进行种类分析和频度分析。

频度计算公式:频度F=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

并对全部植物种类进行分类比较,比对出以下比例:

草本与木本比例=草木种数∶木木种数;

乔木与灌木比例=乔木种数∶灌木种数;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常绿植物种数∶落叶植物种数;

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比例=乡土植物种数∶外来植物种数。

3 昆明市盘龙江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特征分析

3.1 总体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盘龙江滨水植物的种类非常丰富,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由于昆明处于气候过渡带,不冷不热,故在盘龙江滨水区域既栽植了寒带植物,又栽植了热带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植被特征,植物资源丰富。

根据对盘龙江滨水绿地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滨水绿地主要绿化植物有130种(含亚种、变种、变型等)隶属于63科100属(表1),其中蕨类植物为1科1属1种,裸子植物为6科16属22种,被子植物为56科83属107种(双子叶植物为50科75属98种,单子叶植物为6科8属9种)。被子植物(56科83属107种)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的科数、属数、种数的88.89%、83.00%及82.30%;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在盘龙江滨水绿化上应用较少,分别仅占总的科数、属数、种数的1.59%、1.00%、0.77%和9.52%、16.00%、16.92%。盘龙江滨水绿地植物的组成情况,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各科组成,反映出了盘龙江滨水绿地的植物组成特点。

表1 盘龙江滨水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调查到的植物种类130种,绝大部分适生或生长良好,不适生的只是少数,基本上可以满足滨水绿化的需要,但达不到丰富、游刃有余的地步(表2)。调查表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比例为1∶11;乔木与灌木比例为3∶2;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为4∶1;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比例为1∶3。大部分植物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缺乏,在应用中草本植物单调雷同,并且生长势差。骨干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占少数,体现了春城昆明的绿化要求,昆明市园林局对城市绿化种植规定:以常绿阔叶树为主,辅以其他常绿植物或少量落叶树木,突出植物多样性和乡土树种特色,做到常绿乔木占乔木比例的80%。但在调查到的滨水植物中,乡土植物所占比例较少,很多乡土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大部分植物为外来引入植物,没有突出昆明乡土植物的特色。

表2 盘龙江滨水绿地植物物种组成比例

3.2 滨水植物群落种类及样方频度分析

本文调查的样方有48个,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种植物在样方中所出现的频度。

频度计算得出以下结果。

(1)乔木:滨水区乔木植物种类比较多,达65种,但频度在50%以上的常见种只有蓝桉1种,频度在25%

滇润楠和滇朴是昆明市的市树,这两种植物在盘龙江沿岸应用却比较少,滇润楠和滇朴出现的频度分别为10.42%、14.58%,达不到常见种(频度大于50%)的标准,应加强市树在沿岸的应用范围和力度,以充分体现昆明的地域特色。

(2)灌木:灌木共有植物种类46种,频度在25%

而云南山茶作为昆明市的市花,山茶出现的频度仅为6.25%,也达不到常见种(频度大于50%)的标准,不能充分体现昆明的地域特色,在应用中也要加大应用范围和力度。

(3)草本和地被:统计到的地被植物种类有11种,以麦冬、沿阶草、红花酢浆草为优势。在调查区域内地被植物大多数生长状况不好,部分地块被践踏严重,在沿江比较偏僻的地块甚至没有地被覆盖,土壤裸露严重。在应用中应该对裸露地块及时补植,合理水肥,促进地被植物良好生长。

(4)藤本:藤本植物种类有7种,以常春藤、长春蔓为优势。其中,常春藤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沿江绿地中普遍作为地被使用,虽然其为常绿植物并且绿化效果好、容易成活,但是如此普遍应用却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外来植物过多

乡土树种是经过长期演变、进化生存下来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适合本地自然条件,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此次调查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比例为1∶3,表明外来植物占大部分。昆明可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没有很好的利用本土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本地特色不突出,没有很好地彰显云南“植物王国”的魅力。

3.2.2 植物搭配模式单一

在盘龙江滨水植物的配置模式中,以“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该种植物配置模式是一种使理想的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园林建设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植物造景亦如此。如果一味地将自然植物群落进行“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的结构搭配,不综合考虑景观特点、周围环境、公园的性质和土壤环境的特点,照搬一般模式,景观则缺乏个性。

3.2.3 建设后管理不到位

滨水绿地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但如果只建设而不重视管理,是不明智的。植物需要不断进行养护,只有加强管理,植物长势良好,才能营造出好的植物景观。盘龙江滨水绿地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损失比比皆是,经常可以看到枯死的植株,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如江岸小区沿岸及河长林公园部分偏僻地段养护差,植株死亡比较常见。

4 发展建议

4.1 凸显本土特色,加大乡土植物应用力度

1999年,世博会的召开,使昆明城市绿化迎来高速发展阶段,但种植的植物大部分是外来引入物种,乡土植物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景观设计中,应更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很多绿化效果好的乡土植物,如:大理罗汉松、红花山玉兰、网叶山胡椒、短萼海桐、毛叶山桐子、马蹄荷、流苏树、皮哨子、栽秧花、虾子花等应加大应用力度,凸显本土特色。

4.2 丰富植物配置模式

盘龙江滨水绿地的植物配置模式多样性不足,直接影响生态群落的稳定与景观效果。应根据实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以及最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搭配模式,只有合理的配置模式才能营造优美的滨水植物景观。为凸显植物景观的效果,植物配置时,在立面上,要丰富林冠线,做到层次错落、起伏变化;在平面上,要优化林缘线,做到过渡自然、疏朗有致;在色相上,要做到搭配丰富、统一协调;在季相上,做到四季有景、四季有花。

4.3 充分考虑植物的自身特性

在进行滨水植物景观配置时,不仅仅考虑到景观的需要,对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也要十分注意,在选择树种时,应根据实地条件和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树种,在低湿的河岸上应特别注意选择适应耐水湿和抗盐碱的树种,采用乔、灌、草、水生、沼生等植物合理搭配,创造人工湿地群落。盘龙江滨水绿地植物种类虽然较为丰富,但多为常用园林树种的不同组合搭配,较少根据特定的水体景观进行植物的选择,部分适宜在水边生长的湿生植物出现频度较低,多处出现简单的沿堤插柳,出现景观相似性。在对滨水地区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不能仅注重观赏品种的运用,更应采用耐水湿的乡土树种代替不能适应立地条件的忌水湿观赏种,真正做到适地适树。

4.4 注意建设后的管理与养护

应在植物管理与养护上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通过关注植物的长势以及群落动态,建设生态过渡地带,保护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为滨水绿地提供较为理想的生态空间。促进稳定的人工群落的形成,以提高绿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