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互通立交景观设计探讨——以泰兴东立交为例

时间:2024-05-18

彭归来

(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

1 研究的背景

为了体现城市的特色,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城市互通立交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进入城市的第一道门户,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特征。在我国很多城市的互通立交都位于城郊,高速公路通过互通立交与国道或省道连接,周边环境普遍较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形态的认识也发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更多地在移动中感受城市文化和信息交流,将当地的城市文化精髓展现出来[1]。

2 互通立交的概念

互通立交是一种交叉线结构,用于分隔相交道路空间,上、下道路通过匝道连接、供车辆转换的交叉方式;互通立交可分为一般互通立交和枢纽式互通立交。一般互通立交主要用于干线公路和地方公路的交叉,服务于城市车辆的集散;枢纽式互通立交承担干线公路之间交通流的转换。互通立交有别于城市中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而建设的立交桥,是城市的门户之一。

3 泰兴东立交景观设计探讨

3.1 项目概况

泰兴东立交是上海方向进入泰兴城区的东门户,也是其它地面交通进入泰兴城区的重要节点,周边用地性质以农林用地为主。项目地块沿S334方向长约1350 m,宽约30~390 m;工程总面积为345006 m2,其中新建面积为302780 m2,景观提升面积为42226 m2(图1、2)。

3.2 现状分析

场地周边及内部水系众多,有自然形成的水系,也有高速公路和互通建设中形成的洼地,因互通建设和高速公路的拓宽,对部分水体进行了填挖,对高速南北两侧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水系不连,排水不畅,现状种植区域部分绿化被破坏,亟待修复。

图1 项目平面示意

图2 现状航拍

3.3 设计原则

立交景观设计,就是从美学观点出发,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立交的美观、行车的舒适性,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让司机和乘客感觉安全、舒适、和谐所进行的设计[2]。

3.3.1 安全性原则

任何时候都应当把安全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互通立交往往存在多个匝道,匝道口与国道或省道的交叉口必须保证一定的安全视距,避免发生事故。这就要求互通内的构筑物或植物一定范围内不得遮挡驾驶员视线。一般说来,沿下坡匝道起点两侧适合种植乔木,沿匝道逐渐过渡到灌木,在匝道出口则只种植地被,或者高杆高分枝乔木点植,不适合种植1.2 m以上的灌木或复层林,不得遮挡驾驶员视线。

3.3.2 体现地域文化原则

互通立交是城市门户,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展示城市精神面貌和地域文化特色。设计时,应当充分调查了解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风貌,提取合适的元素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

3.3.3 生态性原则

坚持以绿为主,注意绿化与美化的结合,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配置植物,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利用植物的花、叶、形、香,结合地形条件,创造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组合和丰富的植物季相变化[3],尽可能为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摒弃大模纹、大色块的种植设计理念。

3.3.4 因地制宜原则

注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与技术的应用,充分了解互通周边与互通内水资源分布情况,掌握各部位过水管涵的分布情况,将互通内外的水体连通,避免雨季雨水排不出去;在保持原有水体位置的情况下适当开挖土方,堆筑地形同时要考虑旱季蓄水浇灌的距离。

对现状植物林带进行保留疏理,按照整体的植物景观布置理念,进行适当的提升改造,不得全部移植重新种植,以最小的代价做到做好的效果,减少资源浪费。

3.4 设计策略

3.4.1 景观节约化

遵循现状,不搞大填大挖,在梳理现状水系的基础上,结合景观及种植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竖向地形,构建具有地域特征、低维护的植物景观群落。

3.4.2 生态可视化

梳理现状水系,优化景观格局,将水系和植物作为重要的展示界面,结合自然式生态植物组团的运用及水生植物的种植,为生态可视化提供了切实的实现途径。

3.4.3 人文艺术化

在主要景观节点设置艺术绿雕、主题雕塑或景石,以泰兴“银杏之乡”和“提琴之乡”为主题,营造醒目震撼的主题性标识景观(图3、4)。

图3 “银杏之乡”刻字景石景点

3.5 地形设计

在城市互通立交景观设计中,地形设计和植物设计占有重要地位,地形设计是植物设计的基础和骨架,造园必相地立基,地形是园林规划的载体和基础;因此,地形设计是否到位,关系着植物种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绿化种植设计的整体效果及植物后期生长情况,这是立交绿化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3]。

图4 “琴韵花坡”景点

(1)应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减少挖填工作量,做到土方现场平衡。地形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并且现场勘察或找测量单位重新测量。很多时候电子图纸所标注的竖向标高只代表当时测量的标高,多年过去以后,现场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机械的按照甲方提供的竖向标高图纸,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图2为互通立交现状航拍图,部分区域因互通的建设已经被取走一部份土方,局部原有水塘已经被填平。

(2)地形塑造应当符合美学理念和海绵城市技术理念。图纸结合现场,掌握现状排水管涵分布情况,根据场地内的排水要求,通过现场填挖方,重新优化水系布局,使水系形态优美,同时必须符合场地内的排水要求,场地内的地形与周边地形衔接自然。

3.6 植物配置

3.6.1 植物选择

场地内以泰兴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少量新引进品种在局部区域做配置尝试,同时配置部分蜜源类招鸟类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及食物来源,配置各种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净化水体,提高景观效果。乡土植物能够体现本土特色,也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生境,为本地区动植物硬件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合理的乡土植物与引种植物比例能更大发挥植物生态效力。泰兴的主要的乡土植物乔木有:银杏、榉树、国槐、泡桐、青桐、桑树、垂柳、意杨、合欢、香椿、重阳木、栾树、大叶女贞、枫杨、皂荚、池杉、水杉等;花灌木及地被有垂丝海棠、紫荆、紫薇、木槿、石榴、木芙蓉、夹竹桃、结香、大吴风草、大花萱草、玉簪、栀子花、月季、丝兰、迎春、黄馨、黄金条;藤本植物有美国凌霄、紫藤、爬山虎、木香;宿根花卉有吉祥草、兰花三七、红花酢浆草、麦冬、鸢尾、美人蕉等。大量乡土树种的栽植有效减少了在养护中病虫害及死亡率,节约养护成本。

3.6.2 植物设计特色

互通立交塑造前低后高、大气疏朗、主题突出的特色植物景观;植物群落结构清晰,季相变化明显,植物主题特色鲜明。

(1)背景林带线性化:以水杉、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喜树、香樟等速生和乡土树种为主体,营造简洁大气、林冠线起伏的背景林带,背景林带的种植采用成排梅花形规则种植的形式。

(2)主景林带彩色化:以榉树、乌桕、枫香等色叶乔木作为骨干树种,结合香樟、女贞、无患子、栾树、重阳木、合欢等乡土树种,打造多样化的彩色主景林带。

(3)植物景点主题化:依据视线、视域分析,结合立地条件,在主要的区块或节点,分别以海棠、樱花、玉兰等特色花灌木,以及少量球类植物,营造前景主题植物景观,如“红棠青杉”、“海棠烟雨”、“樱落花溪”、“幽谷兰香”等主题特色植物景点。

(4)水体景观湿地化:水体经梳理后,沿岸种植耐水湿植物,水体留出一定宽度的浅水区域;沿岸乔木或灌木利用丛植、散植或点植的种植手法,点缀于水边,沿岸点植植物可以是歪斜树干的树种,斜伸于水面,结合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形成具有变化和韵律的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兼具野趣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3.7 海绵城市技术与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雨水收集、利用、排放的系统,它是一种宏观的概念,其实施的目的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4]。

泰兴东立交结合海绵城市的理论与技术,生态调蓄,排灌结合。水系空间采用“湖+河+渠”的形态,前曲后直。在地形后坡设置生态排灌渠,重要区域放大成“湖”(图5)。

图5东立交灌排系统

根据住建部颁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201410)》,泰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85%(Ⅲ区),按照80%对应的设计单次降雨量计算,湿地雨水来源于周边道路和基地,总汇流雨量807771.4 m3;在不补水的情况下,1月、4~12月湿地水面可保持设计常水位,2~3月份水位较常水位下略低,基本能满足景观需求;因此,周边水渠补水仅作为基地水体备用水源。净化后每年可收集利用的雨水量(水质总体可达Ⅲ类水)为45167.5 m3;基地建成后可调蓄立交周边的城市雨水,作为泰兴东部重要的海绵城市示范点之一。

4 结语

城市互通立交是一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设计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城市互通立交景观设计要融合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反映当地自然景观风貌,因地制宜地根据现场情况,从地形设计、水系设计、植物设计,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使城市互通立交成为体现城市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的生态门户和对外展示的窗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