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李菊彩,宋升治,李红旭,缪秀丽
(1.昆明市西山林场, 云南 昆明 654100;2.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云南 昆明 654100)
林下经济是在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实现根本转变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兴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对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现代林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昆明市在林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初步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双赢局面。据统计,2013年昆明市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亿元。
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成市素有“春城”的美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土地总面积2724.58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516.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7%;非林地面积1207.69万亩,占44.3%;规划范围内乔木林面积972.07万亩。其中,幼林403.72万亩,中龄林424.03万hm2,近熟林88.46万亩,成熟林51.09万亩,过熟林4.77万亩。乔木林面积中,中幼龄林比例较大,达85.2%,在中幼龄阶段无法获取木材等其它收入的情况下,最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昆明森林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备发展林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山民就以自发的形式靠采集林药、林菌;养殖林蜂、林畜;种植林粮、林菜、林果来改善生活或补贴家用。
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企业、个人、林农和社会团体争相参与。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积发展林下经济面积52.9万亩,实现总产值15亿元,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禄劝、宜良、富民、石林、寻甸、晋宁;产值达2000~6000万元的有官渡、东川、西山;产值达500~2000万元的有五华盘龙。
目前,全市已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类型,而发展具有特色、值得借鉴和推广前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林下种植类型主要利用林下空间,在天然林下或人工林下开展林下种植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等,或在山区自然环境中仿野生种植、保育和促繁食用菌、中药材等。全市林下种植产值达60328.9万元,占林下经济总产值的40.2%。
3.1.1 林药模式
3.1.2 林烟、林粮、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农作物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选择种植绿豆、玉米、烟草、蔬菜等品种,以耕促抚、提高土地利用率。五华区西翥街道办事处陡普鲁社区林农充分利用3000余亩核桃林下土地和资源套种小麦、玉米、黄豆、白菜、烤烟等农作物开展林农复合经营, 每亩种植核桃11株,10年亩产核桃100 kg,收入2500元,林下农林间作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每亩3000~4000元。
利用天然野生资源,集中开展食用菌、药材、花卉、蔬菜等采集及加工,与达到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全市林下采集加工产值达70233.7万元,占林下经济总产值的46.8%。
3.2.1 林菌模式
主要利用当地盛产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宜良县小哨村委会把林地分片划段,按公开、公平、自愿竞价的方式,通过野生食用菌采摘权划片部价承包+采摘+市场销售的操作流程,组织全村380户村民开展包山拾菌,年销售野生菌收入可达200多万元。村集体将每年竞拍承包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村整体形象、硬件水平,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带动二三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2770元增至现在的8860元,带动林农2万多人增收,发挥出了集群复合经营模式的作用。
3.2.2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模式
主要利用野生采集的初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包装、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云南川云养生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以野生菌开发各类养生保健食用菌食品深加工。公司采用“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10个稀缺野生菌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同时每年大量收购野生菌,建立野生菌人工培育基地,并自建菌种培育室,研发野生菌种植技术。2014年“川云牌”野生菌方便汤羹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3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616万元,产销率达98%以上。
3.2.3 林花模式
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网络等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把教育资源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自身的保障措施为基础,深入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智慧化。
利用林下或林间空地,发展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功能性和观赏性花卉。云南利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野生花卉保鲜,采用生物保鲜专利技术延长鲜花寿命,是云南高原天然鲜花的延伸产品。公司采用自建原材料生产基地与从不同地域的农户手中收购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植物花、茎、叶等原材料的方式,完善“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公司每年在鲜花保鲜经营上的收益达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达几十户,每年从农户手中收购鲜花约200万朵,满天星10多t。
3.2.4 林下野生资源开发模式
利用林下野生资源,通过繁育技术培育、驯化野生资源加与开发利用。昆明市濒危中心依托林下野生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力量和研发优势,与昆明艾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林下野生资源。采用“实验室研发+基地大棚培育+市场”的开发方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013年生产铁皮石斛鲜条10余t,销售额达100万元。
主要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景观文化,开展独具特色的林下休闲、森林体验、疗养健身、风景游赏、科普教育等。昆明市海口林场依托自身和生态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海口林场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总面积5872亩,建设面积3895亩,初步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康体健身、科普宣传等多层次、多样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森林生态公园。该模式有效推动了昆明市国营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的建设热情和建设力度,其经济效益正逐步彰显。典型模式还有五华、西山、富民等地以林家乐的形式开展。2013年全市森林景观利用产值达5552.7万元,占总产值的3.7%。
利用林下昆虫和杂草多的特点,放养鸡、鸭、羊、野猪、梅花鹿等禽(畜),在禽(畜)类品质得到保证的同进时粪便追肥又有利于树木生长。典型模式有富民林下养殖生态鸡;禄劝、东川林下养殖蜜蜂;石林、寻甸林下养殖野猪;寻甸养殖梅花等。全市林下养殖业产值达13956.7万元,占林下经济总产值的9.3%。
目前许多农户和企业对林下经济都有所了解,对发展林下经济也有很高的热情,但由于政府尚未出台明确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且发展前期水、电、路等基础性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部分农户和企业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就缺乏启动资金,在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中更缺乏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支持,导致在发展新模式,扩大规模化,发展深加工等方面进展缓慢或止步不前。
昆明市林下经济资源种类多、资源总量大,但受资金、技术、市场和林地流转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区林下经济存在发展不平衡,小面积示范和零星发展较多,集中连片和规模经营较少,呈现出资源分散、产业化进程低、深加工程度不高的状况。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初级原料,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难以形成规模及产业龙头,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追求高额效益,中小型企业和农户盲目跟风,导致品种单一,部分企业属于资源依赖型,生产经营的产品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在林下种植、养殖过程中部分农户还在凭老经验、老办法进行种植、养殖。对科学种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存在缺乏投入、管理粗放、病虫害多、产量低和品质差等问题,致使种养成本高、效益差,直接给林下经济产品的产量、品质和后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林下经济研究实用技术成果少,良种基地建设数量不足,良种供应能力低,科技成果未能充分应用于生产,无法满足科技支撑林下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在林下经济发展中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如何防范市场风险。老百姓信息闭塞,对市了解有限,从而在生产和种植模式的搭配上存在很大的经验性和随意性,导致林产品生产后不能满足市场供需要求,产品价格低,不稳定。使老百姓对林下经济发展心存顾虑,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市场行情难于把握,缺乏参与积极性。另外,产品加工率低、档次低、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增加效果不明显等因素,增大了林下产品在市场中的抗风险的能力。
昆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其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物资交通、市场潜力、科技研发与推广、人力资源、宣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加大昆明市林下经济的发展,将对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发展林下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应从严格保护,加强管制向放活经营,搞好服务转变,重点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技术服务和制订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现地举办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向林农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并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前景、模式、效益、技术、市场供需和成功事例等加与宣传,激发林农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投资、扶持和补助林下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下经济建设。加大对林下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大型生产基地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对林下经济大户和各类基地加大资金的前期投入力度,通过发放小额扶贫贷款缓解中小型企业及林农的资金短缺问题。
全市林下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昆明地理区位和林下资源优势,把林下经济发展与农业、畜牧业、无公害林产品、农林科技推广、扶贫开发等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按照各县市(区)的资源优势,集约经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当地特色。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以林药、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林花、林果为主的林下产品采集、加工,适度开展林禽、林畜为主的林下养殖,努力探索和推广一条适合昆明发展的林下经济之路。
对当前昆明各县市(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进行优选,选择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示范性强的基地,加大建设力度,打造精品示范园区;选择有经验、有潜力、有实力、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大户、林农专业合作社、企业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公司+村镇+农户”等发展模式,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规划上加与引导,技术上给予支持,并提供优质高效的软环境,促进其做大、做强、做优、做实,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以政府为引导,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为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打下基础,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物流运送+市场”的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 完善经营体系。
以政府为纽带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龙头企业、林农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生产基地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林下经济科技含量,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聘请林、农、牧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到现地对林下经济各个环节向林农做好技术指导、现场授课、答疑解难,与科技示范、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各县、乡(镇)、村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把先进成熟的实用技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林农手中,应用到生产现地。
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林农最缺乏的就是信息,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是提高林农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建设的重点。政府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短信、村广网络及培训等为林农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产品方向、市场导向等信息供林农参考,引导林农成立或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强市场信息交流、沟通及市场研究,自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自主选择市场经济的重点与模式,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同时整合市、县(区)、乡三级林业科技队伍,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疫病预防和控制,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