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8
王平冲
(贵州省台江县林业局,贵州 台江 556300)
2002~2010年5年间台江县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5.46万亩,其中退耕地面积1.54万亩,已有经济收益面积0.212万亩,其中:水果类(杨梅0.024万亩,收益4000元/亩,柑橘类0.069万亩,收益3500元/亩,枇杷0.02万亩,收益3500元/亩,其它水果类0.006万亩,收益3000元/亩),暂无经济收益面积1.298万亩,主要树种为杉木和马尾松,预期单位收益5600元/亩。宜林荒山造林面积3.92万亩,为暂无经济收益面积3.92万亩,预期单位收益4500元/亩。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中已有经济收益面积为0.067万亩,单位平均收益2600元/亩,其中:金钩藤产业面积0.062万亩,收益1200元/亩,杨梅0.005万亩,收益4000元/亩。暂无经济收益面积0.137万亩,预期单位收益4000元/亩,其中:薪炭林面积0.06万亩,预期收益4000元/亩,金钱柳0.012万亩,预期收益4000元/亩,茶叶面积0.065万亩,预期收益4000元/亩。
由于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小,分布零星分散,同时龙头企业培育缓慢,没有形成规模。
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台江县制定了宣传方案,利用各种赶集天上街宣传,粘贴宣传标语,发放技术资材,同时抽调技术人员下乡镇、村作技术指导与培训,将国家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从而提高了退耕农户的积极性。
台江县、乡均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精心组织,同时尊重林农意愿,维护林农利益,以增加林农收入为原则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为提高苗木质量台江县实行自采自育,并大力推广容器育苗,保证造林用苗质量关,在苗木验收环节上谁负责、谁验收,不达到“一签两证”的苗木不许上山。
经营机制: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原则,台江县创建大户承包管理,分户管理,联户管理,“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机制。经营模式:为了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首先是与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结合群众意愿,围绕区域经济,点与面相结合,经济增长点立足于资源伏势,杨长避短,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形成了“林果、林茶”等造林模式,如台江金秋梨产业现有基地2.4万亩,其它经济果木林产业现有基地1.5万亩;其次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安排了生态移民314户,1413人,实施了林业扶贫,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旅游等扶贫项目,帮助退耕户拓宽就业渠道;再次是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为了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台江县大力推广沼气池和节柴灶,到目前为止已建沼气池797口,节柴灶6309口,较好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整地方式上,采取沿等高、品字型的穴垦方式,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为了提高退耕户的技术含量,采取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加强对退耕户的技术培训。培训果树栽植,抚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果实套袋技术等,大大提高退耕户的技术水平。
为了确保验收工作和政策兑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台江县实行验收质量追究制,每年开展全面检查,检查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及时将国家补助的钱粮实行“一折通”发放到农户手中,保证退耕户的合法权益。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广大林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后续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主要体现在:一是领导重事力度不够,工作重点不突出,二是示范效应不明显,三是宣传方式单一,同时种植业周期性比较长,养殖业风险又大,在利益驱动下不考虑长期利益只考虑短期利益,因此有知识懂技术的年青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不愿在家乡发展后续产业。
目前,全县后续产业发展如金秋梨种植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总体管理还是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后续产业缺少龙头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县政府没有形成具体的后续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只有各部门编制的各单项规划,纳不入上级的总体规划范围。二是技术力量薄弱。
经调查,大多数林农对发展后续产业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规模一直无法做大、做强,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也是止步不前。同时在信贷和政策扶持的投入也还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流转成本和劳务成本不断提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三是融资困难。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拥有的林权证原则上可流转、可入股、可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很难评估和保全。
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市场信息不灵通,在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价格不稳定,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
一是加工基地无着落,以金秋梨项目为例,目前台江未建有加工基地,产品运出县外加工,增加成本,而且质量无保证。二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表现在技能得不到全面推广,资金不足,抚育、施肥等跟不上,农户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后续产业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向广大群众展示后续产业的综合效益和优势,激发群众发展后续产业的热情。
各级相关部门应成立发展后续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县发展后续产业进行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各地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把目标分解到乡镇,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实行包镇督导责任制。各乡镇实行分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同时建议后续产业农副产品免增税费,让利于林农。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抓紧制定《台江县后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后续产业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和林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后续产业的发展潜力。对后续产业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布局,确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实际、适宜地区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实施分类指导,提高后续产业的综合效益。
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后续产业龙头企业、有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回报效益和扶持效果。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此外,要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以高效后续产业为重点,带动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对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扶持政策。
由大专院校及农林部门等专家就当前后续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紧紧围绕后续产业,积极大胆引进推广适宜全县的林间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解难。通过各项培训指导,更好地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等服务。
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产品的宣传工作,并为群众提供详细的市场行情、产品的方向、市场的导向等,构建专业化的营销网络。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发展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提高后续产业化组织程度,帮助群众与大中型企业签定购销协议,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在台江县范围内建设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使台江县后续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立足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增收提供保障,保证农户或者专业户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户或者专业户种植热情。积极创造条件,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技术改良、规模扩建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农林、科技等部门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种植户作为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后续产业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的完备是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发改、农业、水利和交通等部门,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工作要求,加大对后续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在发展后续产业时种苗是前提,因此在规划发展后续产业项目时,首先作好种苗基地建设规划,避免项目大规模发展时种苗不充足,向外调造成造林成活率低和病虫害的突发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