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自然教育的小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初探

时间:2024-05-18

胡朝辉 周晨

摘要:指出了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自然增教育的缺失已成为当今儿童成长常态,这会给儿童带来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中国小学自然教育校园植物景观现状,阐述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并以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之优缺点为基础,对小学校园结合自然教育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然教育;小学校园;植物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3-0091-04

1 引言

城市的不断扩张,使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以致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以及对大自然的兴趣。相对7~13岁的学龄儿童而言,小学校园是少年儿童开展学习活动、形成初步知识框架的重要场所,也是与社会进行接触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载体[1]。而在传统的校园环境中,室内学习与室外的体院锻炼占据绝大比例,户外环境的功能被忽略[2],这必然会让孩童的意识成长中失去与丰富的世界的连接。2015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传统校园景观逐渐成为历史,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小學校园景观理应走上发展的舞台。

2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理念起源于启蒙思想家卢梭,他提出,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亚于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之于人”,“或之于事物”[3];之后的裴斯塔洛齐、福禄贝尔等人在继承卢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教学应顺从儿童本性发展顺序;重视感官学习、实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4]。

1970年,美国颁布第一部环境教育法[5];1990年,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的颁布,美国环境教育立法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浪潮中,朴门永续设计者扮演着领路角色。比如,学校花园推动者莎莉·拉姆斯登提出了“C区”的概念;昆士兰的诺莎朴门永续设计的成员珍妮特·米林顿与菲奥娜·波尔共同创立了“儿童朴门”[6]。2003年日本政府颁布并制定《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至2012年为止,欧洲以森林幼儿园实践为主的运行模式,已建立1000多所森林幼儿园;2014年台湾教育部发布台湾户外教育宣言,提出结合五感体验的融合学习,让学生更贴近学习者的生活体验[7]。同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为了可持续的未来而教育——澳大利亚学校的国家环境教育声明》,这为各州的环境教育愿景提供了国家性的支持。

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全世界亦愈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对未来有责任心的公民的培育。由此,自然教育遵循孩童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生命,作为一种区别于当代的“应试教育”的非正式教育姿态帮助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升了儿童对自然的认知力与协作力,培养了儿童的同理心,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率,可谓既具有教育意义也具有社会意义。

景观服务育人,植物景观作为小学校园活动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设计中亦要考虑此点。由此可知,自然教育与植物景观相结合将为未来小学校园景观发展的趋势。

3 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植物景观现状

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约25668 m2,建筑面积约为16220 m2,绿化面积达到10500m2,绿地率为41%。校园内共种植乔灌木42种,具有一定的生态与观赏功能。同时,校长与老师们也积极走在教育前沿,意识到自然教育于学生的重要性,并初步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课程中。例如“植物认领”、“公共菜园”、“植物记录”等课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与植物景观的互动性.带动了学生对自然认知的积极性。但是校园内植物配置现状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 未能与教学产生紧密联系

在景观环境中强调教学的作用,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加强其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在对育才第三小学现状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植物于草坪中零星点植,景观同质化明显;校园景观仅满足于校园绿化功能,缺乏与教学课程的联结。

3.2 未能与孩子产生情感互动

色彩是儿童快速融入空间的因素之一,丰富的环境色彩影响幼儿的智力发育与心理成长。在育才第三小学校园中,植物色彩感不佳,加上绿地不能进入,使儿童对植物的好奇心、探索性较低,缺少了与校园景观的情感互动。

3.3 校园景观植物缺乏整体分区规划

目前,景观分区不明显,校园植物景观布局各片区雷同、零乱,不能良好的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这也是目前很多小学在校园建设中的常态。

3.4 植物配置手法单一,种类较少,色彩单调

通过对校内植物状况调查统计,乔木有17科27种,有香樟、银杏、紫玉兰、橘树、白玉兰、广玉兰、紫薇等;灌木10科10种以红花檵木球、山茶球、七里香等;地被类5科5种,分别是红花檵木、杜鹃、小叶女贞、金边黄杨、月季。由此可知,校园内植物树种单一,乔灌草搭配不均衡,开花植物少,配置形式单一,景观效果整体不佳。

3.5 校园土壤板结,植物生长不良,生物多样性不明显

该校园内的绿地下层大多是建筑垃圾填埋,且种植土壤覆盖厚度不足,以致土壤微生物群不丰富,活力不强,生物链出现断层,生物多样性不明显。

4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长沙市第三小学景观植物设计初探

植物作为构成自然互动场地的主要元素,是自然认知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在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的植物景观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4.1 植物的种类选择原则

儿童是校园内活动的主体,安全性是植物种类选择的首要原则。首先,在植物选择中应该避免利用有毒植物、有刺植物、有飞絮植物、浆果植物和易招致病虫害的植物[8]。其次,也应重视植物的色彩性,让色彩点亮校园,使孩子们随着色彩的变化体验,“四季皆有景、四季景不同”,从而使他们感受季节的变迁,体验自然的美好。第三,追求科学性与文化性的统一。通过艺术构图展现植物群体与个体的特征以增强空间的感染力[9]。第四,应注重植物的趣味性。种植一些可食用的,芳香的植物,从而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五感体验,并在认知自然的的场所里提供儿童采摘的空间,让其体会收获的乐趣。

4.2 植物空间营造

形式服从功能是小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立足点之一[10]。育才三小的校园植物景观设计以“校园、花园、学园、彩园”为设计目标,以“触摸、观察、发现、交流、趣味”为规划愿景,根据功能分区将园内植物分为五个部分: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瓜果廊和种子资源圃;从而给予学生们应有的“沉浸式”学习空间和培养学生们感知生命、尊重自然的环保意识。

4.2.1 入口景观带——百花园

人口是校园的形象窗口,是师生进入校园的第一通道。如何既烘托校园的严肃有序又彰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氛围是本项目中研究的内容之一。

此片区的方案中,植物种植形式保持了原校园的对称式布局。上层植物选择冠幅较大,分支点较高,具有鲜明季节色彩的落叶乔木来打造舒适的行走空间,如榉树、广玉兰等;下层用绿篱围合绿植空间,中间区域点缀观赏型花卉,如美人蕉、粉黛乱子草、金鸡菊、波斯菊、柳叶马鞭草等花色鲜艳的植物,以此在对称严整中凸显草花莺飞的百花园景象(如图1)。

4.2.2 教学楼周边及中庭“娃娃农园”——百草园

教学区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区域,发挥着教书育人之重任,也是学生一天花费最长时间的区域。卡洛琳·纳托尔在《户外教室·学校花园手册》中提到,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区域(如图2)。由此可知,由教学楼围合形成了一系列的空间,是与孩子们最为贴近的空间。在本次植物景观设计中着重考虑与学生互动的植物种植形式,例如锁孔花园、蔬菜花园,以此成为孩童嬉戏玩耍的教育认知基地及感官探索乐园。

在植物选择上,在保留场地原有的分支点高、冠幅大的乔木基础上,增加可食性的植物、观赏草类植物等,如白菜、豇豆、玉米、迷迭香、薄荷等。运用朴门永续设计原理合理配置,实现一个具有伴生性的可持续花园。例如,将番茄、茄子与青葱一起种植可以番茄、茄子的青枯病;西瓜与青葱种植可预防西瓜的蔓割病,也能增强

西瓜的甜味。植物栽植与收获可成为孩子们的户外课程(如表1)[11]。以收集花籽课程为例,可由4、5年级的学生进行。选择一定时间段,让学生在课余之时在校園内寻找花籽,并对其进行标记,收藏于玻璃罐中。待收集时间结束后,由学生白行对玻璃瓶身进行设计,并以此设立种子博物馆,展现在教学走廊中。这种课程与植物景观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经历农作物从播种、生长到收获的完整过程,提高孩子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兴趣,这比教科书上的认知更具有现实意义。

4.2.3 体育场周边绿地——百果园

体育活动是一个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90%的室外活动都在此区域进行。除开部分基础设施以外,例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草坪是儿童游戏场地中绿地的主要部分,也是提高绿化覆盖率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有坡度的草坪,这既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游乐感。其次,体育场西边紧靠城市道路,现有绿化为阵列式城市行道树栽种方式。在植物选择上则是将现有绿地种植各种果树,下层自然形成植物群落,既营造活波氛围,又很好地隔离了城市噪音,北部场地树下为草地,布置自然攀爬场所。

4.2.4 东面车道围墙立体栽植——瓜果廊

边界划分了不同的领域也定义了不同的场景,是隔离、沟通的渠道。因此,具有弹性的公共领域与私密领域所构筑的一个缓冲的层次,已成为城市边界的新要求。在育才第三小学东面,是一条通向北段停车场的主干道,也是校园与居住小区的边界,且基础绿地缺乏。由此,在本设计中利用现有围墙做立体栽植,并选择藤本蔬菜形成瓜果廊,在提升校园自然教育景观的同时,达到与住宅区域的隔离与沟通。

5 结语

未来,自然教育将会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关注,自然教育回归学校体系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小学校园植物设计中,应更以儿童的视角出发,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结合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为原则,科学合理的建构小学校园植物景观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培育学生的关心地球、关心人类、保护地球的看法与态度,形成懂得关心体谅、尽力而为、自由、诚实、尊重、正直、具有责任感、同理心的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英,邹志荣.小学校同植物空间设计中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引入[J].安徽农业科学,2009(8):13329~13330.

[2]杨凡.小学校同户外学习型景观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7.

[3]卢梭.爱弥儿(第一卷)[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

[4]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王辉,张佳琛,刘小字,等.美家公同的解说与教育服务研究:以西奥多·罗斯福国家公同为例[J].旅游学刊,2016(5):119~126.

[6]卡洛琳·纳托尔,珍妮特·米林顿,帅莱,等.户外教室——学校花园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7]周 儒.白然是最好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礼,2013.

[8]卓丽环.城市同林绿化桂物指南(北方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9]段丽.儿童空间中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10]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白然[M].天津:灭津大学…版社,2006.

[11]冯乃曦.环境教育导向下的郑州小学校同户外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郑州:郑州理工学院,2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