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平县退化防护林现状以及修复探讨

时间:2024-05-18

杨超

摘要:指出了辽宁省建平县通过世界银行贷款进行了造林、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等重大工程建设,防护林体系基本成型,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83%,但由于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属于亚湿润干旱地区,防护林退化、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残次林较多,为了更好地发挥防护林生态价值,根据最新森林资源变档数据,对区域内退化林分分析了退化原因,并结合该区域生境特点提出了修复模式,使森林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

关键词:防护林;生态环境;退化;修复

中图分类号:S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3-0209-02

1 研究区概况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总人口58.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45万人,属于北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建平县属辽西山地丘陵区,山区面积占30.4%,丘陵面积占43.3%,平川面积占26.3%,境内努鲁尔虎山脉横贯中部,自东北延伸西南,将建平县分成南北两个不同的自然区,中部地势较高,是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年降雨量600 mm左右,土壤为褐土,风沙土、草甸土等。

2 防护林修复的必要性

该区域受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入侵,形成了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风沙危害较为严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沙地,荒漠化土地、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广泛分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制约。

3 现状分析

3.1 森林资源现状及分析

依据辽宁省林地变更最新数据,建平县土地总面积487802.O hm2,林业用地263219.O hm2,非林地面积224583.O hm2,森林覆盖率为43.8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6046.8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9.28%,其中林地中用材林7884.1 hm2、经济林40086.2 hm2、防护林108076.5 hm2;宜林地29880.2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35%,疏林地4242.1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1.61%;灌木林地60820.1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23.11%,其中特殊灌木林地57765.3 hm2;未成林地8697.3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3.31%;苗圃地87.3hm2,占林业用地面积0.03%;其它林地3445.2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1.31%。

在防护林中,权属国有24405.6 hm2,蓄积793960.6m3,权属为集体、个人、其它的83670.9 hm2,蓄积3122850 m3;防护林按起源分天然林83.3hn2,蓄积1828m3,人工林107993.2 hm2,蓄积3914982.6 m3。

3.2 退化防护林现状

建平县现有退化防护林40458hm2,占防护林面积的37.43%,蓄积1598776.2 m3,其中由于自然灾害造成退化的29072.3hm2,蓄积1198069.2m3,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71.86%;经营管理不到位9443.3 hm2,蓄积328266 m3,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23.34%;人畜破坏817.1hm2.蓄积37309 m3.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2.02%;土壤水肥条件变化595.2 hm2,蓄积12803 m3,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1.47%;生理过熟的529.4 hm2,蓄积22315 m3,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1.308%;非良种壮苗使用0.7hm2,蓄积14m3,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0.002%。

4 退化原因

林分退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为林分老熟引起的,也有树种选择的问题;既有病虫害引起的,还有一些地方是过度开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往往是多种因子相互作用结果。

4.1 自然灾害

建平县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蒸发量大,降雨量偏小,十年九旱,降雨都集中在7、8月份,仅农业用水就很紧张,而且节水灌溉技术尚未普及,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春秋季节地表干燥,裸沙随风移动,干旱严重的年份,部分地块作物绝收,人畜用水都成问题,林业生态用水更加困难,降雨集中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是辽宁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依然较大,河流每年都有很长时间断流,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立地条件越来越差[1]。

4.2 生理过熟

每一个物种都有生命周期,在防护林建设初期所营造的林分开始成、过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更新采伐,大多数种植于20世纪80年代年代,树龄已35年以上,已进入过熟林阶段,有些形成小老樹,长势不良、生理机能衰退、林分退化[2]。沙柳、柠条等灌木,由于立地条件较差,有及时进行平茬,林木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生长、衰退到死亡的过程。

4.3 病虫害严重

建平县造林树种较为单一,树种结构不合理对成活率,及成林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外侵蚀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有很大影响,纯林过多,退化防护林中油松85231.9 hm2,其它阔叶林8667.2 hm2,樟子松3749 hm2,占退化防护林面积的98.08%,很难形成多种动植物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枝干害虫油松毛虫危害严重,干旱年常常大面积爆发,常常与被吃光,即使在发叶,树生长弱,会形成小老树,防治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杨树的根部害虫,树干害虫、和吸食树干树液害虫,其中杨干象、青杨天牛、白杨透翅蛾、美国白蛾、天幕毛虫等属高危害昆虫,鼠害野兔等啮齿动物对山杏等幼树危害较大,种种原因使有些地块林木,变成“小老树”。

4.4 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为造林初植密度过高,多是纯林且集中连片,保留林木密度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4]。重造轻管,森林抚育滞后,林分结构得不到及时调整,长期以来防护林缺乏合理经营措施,森林抚育存在欠账,使其生态功能减弱,防护林虽然属于公益林,但是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无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无论是林农还是社会力量对于林业建设的投资都没有很高的积极性[5]。林农不愿意营造有生态功能的林地,在树种选择上也以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生态建设和民生需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矛盾,林农更关注的是利益注重的是产业,追求致富和增收,而社会则注重综合效能的发挥。林牧矛盾在建设初期表现尤其突出,很多地方滥牧,荒漠植被破坏严重.毁林开荒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林分结构失调,出现“天窗”和林带残缺。

5 主要修复模式

5.1 抚育改造

全县轻度退化的防护面积为34030.5 hm2,纯林较多,主要是油松、刺槐、杨树,混交林比例小。清除无恢复能力的树木,通过疏伐、卫生伐.透光伐、生长伐,结合修枝、等方式调节密度,逐渐改造成混交林。

5.2 择伐改造

对于中度退化的林分,中近熟林采取择法改造采取带状择法,块状折法,或单株择伐,全县中度退化防护林面积为5662.4 hm2,主要是油松纯林、杨树纯林和其它阔叶树面积5233.2 hm2。伐除非目的树种.和目的树种中的枯立木、濒死木、霸王木、病腐木、以及生长不良的林木,采伐强度30%以下,尽量保留纯林中其它树种散生木.保护好林地内自然更新的幼苗幼树,人工诱导逐渐形成混交林。

5.3 更替改造

重度退化主要是油松、刺槐和杨树,面积1156.7hm2,这一部分主要地方公益林和国家二级公益林,可以采取更替改造等措施,采取块状、带状更新采伐,林冠下造林等方式在新造树种选择上,把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对于油松成过熟林塊状或带状采伐后,以本地区优良乡土树种,阔叶和灌木为主如山杏、榆树、等形成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减少油松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几率。

5.4 渐进改造

对于退化林网农田防护林,伐除濒死木,可以采取隔带,半带,隔株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采取一切可行的封造防的方式,先期以残次林改造为主,尽量较少蓄积消耗,要优先安排退化林分修复所需的采伐指标,以本地区的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优先安排做好示范,退化防护林2015年实施到2025年基本实现改造任务,头4年每年需完成6400 hm2,2019年完成6407.7 hm2左右,后5年完成剩余部分8450.3 hm2,每年1690hm2左右,需完成的任务比较艰巨。

6 结论

林分的退化是很复杂的,一般是由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追求增加造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营造了大面积纯林,而未注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这是导致防护林退化退化防护林的大面积出现,是逐渐形成的。要想尽快实现全部恢复,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深林经营技术规程,及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加强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加强苗木管理和全社会的共同重视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新强,秦延军,齐素文,等.地下水库特征水位与特征库容的划分及确定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 (4):22~26.

[2]刘平.达拉特旗防护林退化现状分析及改造恢复探讨[J].内蒙古林业,2015(6):12~13.

[3]张健顺,寇栓亮.高寒地区杨树“小老树”改造初探[J].内蒙古林业,2006,(2):20~21.

[4]王莉萍.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林分退化成因分析及修复措施[J].农业科学研究,2010 (2):63~67.

[5]蔡敏,廖建国,林力.福建省非公有制生态公益林收购的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13 (1):61~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