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淡水湖泊保护治理模式

时间:2024-05-18

李泽坤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造成当前水资源的匮乏。因此,对于淡水湖泊,采取何种治理模式来保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兴凯湖及高塘湖为例,对治理模式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淡水湖泊;保护;利用;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216—02

1引言

不同的湖泊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自身特点不同,因此在开发与保护的手段上也不尽相同。从宏观上来说,只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够实现湖泊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以下分别以兴凯湖、高塘湖为例,分别对其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进而对我国淡水湖泊的治理提供工作参考。

2水化学、水生态、水沙整体调控模式——以兴凯湖的保护治理为例

2.1基本概况

兴凯湖位于我国黑龙江境内,由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组成。小兴凯湖面积为170km2,蓄水量为3×108m3。大兴凯湖面积为4380km2,蓄水量为153×108m3。经过环境监测站对其水质监测得出,大兴凯湖水质良好,没有受到污染。

小兴凯湖受到轻质污染,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汛期人们会在河边劳作,由此导致的农药化肥就会流入湖内,从而造成水质污染;第二,在湖周边的居住点和景点产生的污水直接排进湖内,增加了水中悬浮物的浓度。不过,由于两个湖的总蓄水量比较大,周围湿地也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因此湖内水质基本稳定。

2.2总体思路

综合分析兴凯湖水域的社会经济情况、工业农业发展情况及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并且结合多年的湖泊治理经验,最终确定兴凯湖的治理需要走水化学、水生态、水沙整体调控的模式。

兴凯湖的保护治理,其基本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流域内的自然来水循环系统,二是人工进行的水利调度循环系统。主要从污染源入手,掌握污染源的迁移转化原理,并采取阻止污染物进入湖内的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控,以此确保相关保障措施得以形成。

2.3治理模式的运行

2.3.1污染物控制

(1)对排污量进行预测。对于点源污染物,主要考虑的对象是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面源污染物,主要考虑的是兴凯湖周边农药,化肥的使用,土地土壤的利用,以及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禽畜的饲养特征等。

(2)计算环境容量,制定保护目标。要想保证保护目标的科学性,就要综合分析兴凯湖的生态功能需求。以兴凯湖环境容量计算,需要对其建立水质和水动力模型,并且参考保护目标。

(3)污染物防治。其一,对湖泊流域的污水进行限排,达到标准以后再排放;其二,控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水土保持进行科学的配置,减少水体中的药物残留;其三,利用水生生物或植物,对水中的悬浮物进行吸附,从而实现净化水质的目标。

2.3.2污染物阻断

(1)河流污染物的阻断。兴凯湖流域最大的河流污染物是穆棱河,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前置库水域,增加水量的滞留时间,对水中的植物起到优化的作用。另外,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和分解,从而净化穆棱河的水质。还可开发建设湿地,通过一系列的物质迁移、转化,实现净化水质的效果。

(2)面流污染物的阻断。根据兴凯湖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水域保护界限、湿地控制界限、外围控制界限。水域保护界限以内不能侵占,水面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湿地控制界限在湖泊周围1~2km,建立防护带和净化带,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污染物含量。在外围控制界限,应该最大程度上减少人类的活动,通过缓冲带的设置来保护兴凯湖的环境。

2.3.3人工水利调度控制

对兴凯湖进行水利调度,主要是对两个湖内的水体进行调控,从而改变水体运动。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以下两点:第一,保证湖泊内的蓄水量;第二,对小兴凯湖的水体运动和换水周期进行科学的调节,最终的结果是既能够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也使水体得到净化。

3生态导向梯级治理模式——以高塘湖的保护治理为例

3.1基本概况

高塘湖位于我国淮河南岸下游地区,总面积为1500km2,整个流域呈现出扇形,并且地势具有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高塘湖正常的蓄水位在17.5m左右,近年来为了满足水资源的利用,普遍控制在18~19m。围绕着高塘湖,共有圩口19个,耕地4.4万亩,人口345万人。因此,由于高塘湖人多水少、圩口过多,治理程度不够,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平均3年1次。

3.2总体思路

所谓生态导向梯级治理,就是将水资源的利用、灾害的防治、生态的保护统一结合起来。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采用分区域、竖向布置的方法措施,满足水灾的特点。总体来说,核心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生态导向,有蓄有泄。建设水灾防治工程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渗入其中,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利用的同时进行保护和修复。根据湖泊不同时段的利用需求,对水量进行蓄、泄的管理,从而达到平衡。

(2)增加水面,退耕还湖。人类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对于地势比较低的洼地,应该保留水面、退耕还湖,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梯级治理,调整结构。根据地势条件和洪涝的特点,选择分区竖向梯级开发的模式,对水面进行保留,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采取截岗抢排的治理措施。

(4)综合治理,和谐发展。为了促进人们生活和湖泊水源利用的和谐发展,通过科学的方案选择,决定实施堤防、泵站、迁移安置、退耕还湖、风险管理等措施,通过综合治理达到开发和保护的目的。endprint

3.3治理模式的运行

3.3.1梯级分区

所谓梯级分区,就是按照湖泊的地势特征,采取高程分区的治理方式。就高塘湖而言,蓄水位为18m,那么18m以下就是湖区,18~20m就是湖洼区,20~25m为缓坡区,25m以上为低山区。对于湖区,主要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对于湖洼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缓坡区和低山区,主要治理水土流失。

3.3.2排洪建站

排洪建站最明显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降低汛期的最高水位,从而减少被洪水淹没的面积。高塘湖经过排洪建站,年减少淹没面积最大达到75km2,在汛期可以将水位控制在20m以下,因此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如此,由于排洪建站,为农业的补种、抢收创造了有利条件,降低了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3.3.3退耕还湖

高塘湖共计有19个圩口,其中大多数圩口的建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养殖工作。这些圩口的建设标准比较低,侵占了湖区面积,并且对河道的泄洪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介于此,经过讨论分析,决定对其中的14个圩口进行退耕还湖,共计面积12km2。还有部分标准较低的圩口,加强日常管理,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主要发展耐水耐淹的植物。如此一来,湿地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善。

3.3.4生态修复

其一,对地势较低的居民进行搬迁安置,从而确保防洪安全。其二,高塘湖上游地区由于河道瘀堵导致水流能力不足,甚至发生河岸的坍塌现象。对此,进行河道疏通,加强河岸的防护,从而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其三,结合退耕还湖工程的开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主要的手段是建立湖泊湿地、防护林等,对湖水资源和湖泊水系进行保护,充分发挥湿地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最终形成亲水、护岸、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带。

4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知,兴凯湖在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的整体调控模式下,实现了保护治理的目标;高塘湖在生态导向梯级治理模式中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利用的新道路。因此,只有针对不同湖泊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才能够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实现淡水资源的长久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浩,严登华,肖伟华.我国淡水湖泊保护治理模式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3).

[2] 李桂娥.洱海经验对武汉东湖水污染治理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3] 王明杰.湖泊保护的公众参与模式探讨——日本琵琶湖治理经验的启示[J].今日国土,2011(11).

[4] 杨桂山,马荣华,张路,等.中国湖泊现状及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保护策略[J].湖泊科学,2010(6).

[5] 宁淼,叶文虎.我国淡水湖泊的水环境安全及其保障对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6] 林文盘,何凡能.我国淡水湖泊资源开发探讨——以东平湖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