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聂竞竹 海报是她的第一舞台

时间:2024-04-24

唐依敏

1999年的夏天,《恋爱的犀牛》首演,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小剧场戏剧的狂潮,与这场演出一起红起来的还有那张鲜红色的海报,很多年之后的今天,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最开始想到这部剧的时候,脑子里还是那一大片的鲜红和上面小小的犀牛,它的设计者之一是聂竞竹,也是在那一年,还在央美读大二的她开始做起了海报设计的工作。这样有些迷迷糊糊的开端,被聂竞竹评价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场跟海报设计师的采访约在了一间略显嘈杂的咖啡厅里,接下来的时间里她还要赶去和一个导演碰面说说海报的事。和想象中的设计师一脸高冷说着艺术史的场面不同,她看着几乎算是初识的我指着自己的黑眼圈说“你看我这黑眼圈黑的,别人去看中医都是为了看病,我去看中医是为了去黑眼圈”,那时的她正在为不久后开始的乌镇戏剧节忙碌,24场戏剧,18个青年竞演戏剧还有一些零碎的海报都是她的工作室设计出来的,她半开玩笑地告诉我说“海报设计师的日常就是熬夜,珍爱生命,远离演出”算下来,从第一张海报开始她大概已经做了上千张的海报,至于具体的数字连她本人都说不出来。

曾经看过袁泉的采访她说“孟京辉导演是我在学生时代的一个戏剧梦想”,这样一个被人称为“戏剧梦想”的孟京辉却可以算是开启聂竞竹海报设计事业的那个人。高中毕业的暑假,她跟随自己当时的艺考培训老师,也是孟京辉当时的舞美设计,给《恋爱的犀牛》设计了很多小册子和折页,那时候她不光要做设计,还要到剧场里去帮忙“自产自销”地卖这些设计,渐渐地,这场有些好玩的年轻人的爱好,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工作。再往后,她又给孟京辉设计了“悲观主义三部曲”的海报,而这几张海报也如同落下的影子一般从她的青年时代一直追随至今。

最近,她办了一场海报装置展,叫《第二舞台》,那张橙黄的海报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句拉丁文“Ut picture theatrum”,这句话的意思是“剧同画道”,很浪漫的意蕴,说的是你在画的其实也是戏剧,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第二舞台。

不过比起这个名字,我倒是更愿意说海报才是聂竞竹的第一舞台,就连她自己也说:“站在观众的角度是第二舞台,但是站在我的角度海报就是我的第一舞台。”

Q = 《北京青年》周刊A =海报设计师 聂竞竹

Q:你还记得自己做的第一张海报吗?现在回头看这张海报会觉得很青涩吗?

A:我的第一张海报是林兆华老师的《风月无边》,那是2000年左右的事了,那时候是北京人艺的老师来找我做的,回想起来倒没觉得青涩,就是觉得那时候电脑太慢了(笑)。

Q:一般一个海报设计的流程是什么?

A: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都要先跟导演或者主创先沟通一下,看看这次大概需要什么类型的东西,需要宣传的点是什么。因为有一些剧需要致敬古典,还有一些剧可能就是借了一个名,但是拍了一部新的剧。这都得提前开会商量,然后再开始制作。

Q:做一张海报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感吗?

A:有一部分是灵感,还有一部分就是做得多了以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是一个百宝箱一样,一会儿拿出点这个东西,一会儿拿出一些别的东西。有的时候你也需要一点套路在里面,因为海报是跟人们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东西你要是想另辟蹊径可能也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你要想做得出彩不能只靠套路,还需要一些灵感在里面。

Q:你觉得一张海报对于戏剧的意义是什么?

A:可能特别早以前海报还没有那么重要,那时候进电影院和剧场可能很多都是赠票,没什么人买票,但是从2007年到2017年电影还有戏剧行业变化挺大的,它是一个市场化的十年,从赠票到现在的买票了,现在大家也开始讲究票房这件事了,现在你走了市场化的道路你就需要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剧场里,宣传就变得特别重要了,海报就是能把观众和作品衔接起来的桥梁,怎么能把观众吸引过来比较直接的一个方式就是海报,它的功能性比07年之前重要得多,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开始重视海报的原因,不再是原来广而告之的功能,现在它担任着一些票房的任务。就像是你看一本书的装帧,有的时候因为好看的装帧你也会选择去买这本书。海报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你可能看见一张海报也会想到去剧院看这个戏。

Q:有哪张海报是你觉得最印象深刻的?

A:我特别喜欢的海报是《像鸡毛一样飞》,那是我做的第一个电影的海报,就是一个纯绿色的背景,然后有一个人渐行渐远的感觉,当时很喜欢这张海报,很大的一个世界有一个很小很孤独的人,展现出了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现在也挺喜欢这种大而纷杂的世界里一个渺小的人那种感觉。

Q:你觉得海报设计里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么?

A:思考的部分,有很多海报是没有一些定妆照出来的,因为戏剧在定妆和舞美做出来之前可能就要开始宣传了,因为它有一个预售期要提前卖票,所以你要提前把海报做出来,有的时候就真的只有word给到你,你要把一个白纸黑字的东西变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东西,让观众觉得:嗯,就是这个演出。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

Q:成为一个海报设计师需要的素质都有什么?

A:海报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它要求一个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你起码得读过很多东西而且你要对这个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有你自己的想法,还得跟导演各种方面沟通。其实沟通挺重要的,因为有的时候你喜欢这个东西,但是你得说服别人也喜欢这个东西,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贝聿铭说:特别好的建筑师同时也得是一个特别好的外交官。海报设计师也是这样的,就是你得有说服你的客户去认可你的能力。

Q:是怎么坚持下来做了这么多年的海报设计的?

A:我觉得之所以能一直做海报设计,是因为每个戏都不一样,每天都能接触到一些新的东西。如果你一天干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其实挺无聊的,但是你每天都能接触到不同的人或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东西反馈到你的作品中,每天你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你就觉得这个事做起来很有意义。喜欢是一件事,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这些事成长,能获得变化,要不然光靠喜欢是无法支撑你走下去的。我是一个特别怕重复劳动的人,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虽然在你接触到的东西里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重复类型的,但是你总能在一些重复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新的东西,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都说海报是三秒钟的艺术,所以一张海报怎么能抓住人们的眼球?

這件事有时候也是碰运气,首先当然是你设计的这个东西不能太难看,但是如果你想让大家都喜欢其实也很难。还有一个就是时间的累计,比如像《恋爱的犀牛》的海报,它已经演了一千多场,横跨了将近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在它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当你对它的关注度高了以后,它其实就已经脱离了一个海报的属性,它承载的不是一个艺术性的东西,更多的变成了符号。有一些可能是大家第一眼看会觉得很惊艳,很巧妙,还有一些是时间赋予它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