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王力宏 改变世界需要火力全开

时间:2024-04-24

莫兰

从1995到2017,从偶像、男神到人夫、人父,王力宏的角色在变,对音乐的执着却没变。筹备两年新专辑《A.I.爱》問世,打磨五年的励志音乐电影也将于10月20日全国上映,王力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每一个音符、每一帧画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火力全开》将于2017年10月20日登陆全国院线,最劲爆演唱会大银幕现场及王力宏私密成长心路历程首次曝光,敬请期待。走进采访间时,王力宏正摆弄着他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音乐频谱。不知道在这台小小的机器里,曾经诞生过多少金曲。

这段时间,王力宏行程满满,能在北京待的时间不长,忙着为自己的新专辑和新电影造势。专辑已经交出答卷,但电影尚未揭下神秘面纱,“忐忑,到现在还在忐忑,因为还没上映,上了之后可能心里的石头就可以放下了”。当然,他所担心的并非票房,而是这部音乐电影本身。“希望能够对得起这个题材吧,对得起我们的故事,因为它记录着史上第一场在鸟巢的个人演唱会,我觉得身为流行音乐人,这个也是我关注、重视的事情。”

“不可复制”的挑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王力宏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馆开自己的演唱会。为了这个决心,之后近10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一天轻松过,光是要拿到在鸟巢演出的“通行证”,就费了很大的劲。可在得到许可后,王力宏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用3D电影的形式把这次演出记录下来。一切好像都变得难上加难。

从无到有,《火力全开》的每一个元素,王力宏都亲自参与。他不仅要构想演唱会的创意、重新编曲、练唱,还要操心舞台的设计、灯光的设计,美术、服装、舞蹈、拍摄、剪接……甚至细节到300个表演者和56个民族代表的试镜和训练。为了拍下这样一个可容纳9万人的巨大规模的场景,团队动用了4K高清,64支麦克风,90台机器,而这些耗资巨大的设置却是台下的观众不一定能直观感受到的。为了完美地呈现和拍摄,正式演出的头两天,他和团队仍开会到凌晨3点。

通常歌手都是提前一天到场馆彩排,而王力宏这次则提前4天就到达现场,据说曾有工作人员看到有人戴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帽趴在地下检查地板,后来才发现,竟然是王力宏本人。

2012年4月14日傍晚,站上鸟巢的那一刻,第一次看到9万人的面孔和星星点点挥舞的荧光棒,王力宏很感触,“经历了特别多的步骤才拿到这张通行证,努力了这么久才站上这个舞台,心情其实很复杂”。那晚唱到《你不知道的事》时,王力宏感性地流下了眼泪,要知道,在公开场合他向来都很坚强。

王力宏没有把自己作为电影绝对的主角,他尽力给每一个粉丝镜头,甚至特写,电影中,可以听到他们跟着音乐的大声合唱和尖叫。“我可以很自信地说这是华语片史上群众演员最多的一部电影,因为现场的观众就有9万人,所以这部电影当然也是我跟粉丝们合作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代表作——他们的表现也很杰出。”

然而,演唱会的成功结束,也意味着艰难的电影幕后制作的开始。“一般的剧情片都会有剧本,然后照着剧本去拍,就像一个地图,知道从这边到那边,从这一场再到下一场,照着这个顺序去剪接,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剪接法。但是纪录片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剧本,需要拍完了从素材着手去想,我要怎么讲这个故事,要去找故事。”他坦言,画面的不可复制性是一大挑战,普通的纪录片想要补镜头尚且很难,更何况一部如此大场面的演唱会纪录电影。“结束了之后你不可能找那几万个人回来再补镜头,所以就是拍了之后再去想,如何用我的歌单去说这个故事。其实我全部都要重新洗牌,不能完全照着第一首歌到第三十五首歌的顺序,进哪首歌是因为情绪到了,协助这个故事的戏剧张力,歌结束之后再继续讲下一个故事。这两个世界不是相互打架,反而是相辅相成的。”王力宏说,他很佩服纪录片导演能在这样的冲突和矛盾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电影的每一帧,每一个画面都是王力宏自己剪接,那段时间无论去哪儿,他都带着素材和剪辑设备,不放过一点机会,甚至剪了好几个版本。看到王力宏如此殚精竭虑,身边曾经有工作伙伴担心,耗费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和时间成本是否值得?但王力宏却不以为意,事实证明他的相信和坚持是正确的——《火力全开》在台湾地区提前公映后,豆瓣评分高达9.0,就是最好的佐证。

除了音乐,他还通过镜头,大方分享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和妻子的生活点滴。电影预告片里能看到短短闪现的一幕,背景是欧洲的古堡,王力宏缓缓走向妻子,掀起她头顶的白纱。曾经在演唱会时,身怀六甲的妻子仍挺着大肚子到了王力宏的演出现场给他加油助威,王力宏说,不光是事业,妻子在很多方面都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从自己到世界

美国纽约的罗切斯特,是王力宏出生长大的地方。他6岁时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刚开始拉琴因为人小手也小,拿琴很费力,母亲就用一个玉米片盒、一把尺和一根筷子当弓,亲手做了一把“琴”给王力宏练习。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小提琴就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也是从那时起他对音乐的迷恋如痴如醉,每天练琴超过6个小时也不觉疲倦。

可是王力宏的成长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有着黄皮肤、华人面孔的他,曾经在学校里受到过“霸凌”,他在牛津大学的演讲上回忆,小时候有些同学甚至编了讥讽的口令来取笑他的中国血统,这让年幼的王力宏有点不知所措,可这也让他意识到,在异国他乡,自己必须比别人强大才可以。“所以从以前我就有竞争的精神,不是因为我选择,是被当时的环境所迫。”

于是,除了在小提琴方面的钻研,王力宏又开始学习钢琴,去读音乐学校,下课和周末时间从不闲着。1989年,13岁的他创作出了第一首个人单曲,并加入乐团任小提琴手,出演学校的各种音乐剧……他慢慢变得小有名气。高中毕业那年,王力宏拿下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并同时被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威廉姆斯学院录取,最终他选择了威廉姆斯,并主修音乐。但王力宏仍旧不满足,从威廉姆斯学院毕业后,他又进入伯克利音乐学院深造,获得双学位硕士。渐渐的,曾经的“看不起”,早已烟消云散,而“王力宏”这个名字,在两所名校中也成了华人荣耀的代名词。endprint

王力宏不止一次地说过,《龙的传人》是自己最为骄傲的歌曲,虽然并非他原创,却由他把这种“龙”的精神传到全世界。“在片中看到老外唱着标准的中文歌,真的很激动!”作为好友,大S汪小菲夫妇观影后甚至感触地发了微博——在电影里听到《龙的传人》的旋律,竟忍不住泪目。

在王力宏的音乐里,随处可见中国风的元素:《在梅边》的汤显祖和牡丹亭、京剧和昆曲,《伯牙绝弦》的伯牙与钟子期、古筝弹奏,《心中的日月》的香格里拉配上笛子、扬琴和六弦琴……“中国风不管是在音乐、电影或者是艺术领域,我认为都是很珍贵的。怎么去在世界的流行文化中去凸显自己?去跟别人区别开来?我觉得中国风是少不了的元素。”

人工智能的“冷”与人性化的“爱”

听着Beatie Boyz、 Led Zeppelin、Guns N Roses长大的王力宏,音乐视野和思维自然更国际化,他感受到欧美流行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但同时也在思考华语流行音乐的方向——为什么英文歌曲能在中国风靡,却没有一首能红遍西方的华语歌曲?“我很多在华语圈里面的歌手朋友,都没有任何企图心去国外,让他们的音乐或者是巡回演唱会‘走出去。他们觉得中国太大了,这么多的城市,所有观众加起来都超过100万人口,因此都安于现状。”而对于王力宏来说,他的“野心”不止于此,不仅要去中国的各个地方,也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带着华语电影、华语音乐走出去,这是公司也好,媒体也好,甚至是艺术家本身也好,应该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对于华语音乐的未来,他态度乐观,也在努力尝试,拍摄《火力全开》的动因之一其实也是希望能通过电影这种语言限制性较弱的形式来传播华语音乐。他认为,某种程度上,通过具有故事性情节的电影来推广大家并不熟悉的音乐类型更有效:“因为电影有字幕,大多数观众也习惯了看外语片,所以我觉得音乐也不是不可能的(传播出去的),一定会有第一首红遍全球的华语歌,只是有没有人在努力地去做这样的歌而已。”

在这样的期待下,王力宏的创作主题也不再单单着眼于“人”,而更多的是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社会的变化同样给他的音乐带来灵感。今年8月初,王力宏在微博上公布了新专辑《A.I.爱》即将发行的消息,有趣的是,这张专辑的封面照片上,他面容冷峻,一身镜面金属的装扮,再加上指间螺母造型的指环,呈现出一种机械风格。实际上,《A.I.爱》这张专辑讨论的内容也与科技有关。“A.I. 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的英文縮写,也是‘爱的中文拼音。”王力宏解释道,人工智能的“冷” 与最人性化的“爱”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对比关系。

更惊喜的是,《A.I.爱》MV中,王力宏邀请到了创新工厂CEO、对人工智能颇有研究的李开复客串,真实地和人工智能“圈内人”互动了一把。首次触电的李开复也逗趣地表示与王力宏合作是一次很棒的体验:“好期待看到最终作品,不知道我会不会变成动画片里的邪恶教授……看完MV的朋友记得告诉我,我有没有进入影视界发展的潜力。“王力宏也逗趣留言回复:“影帝们,注意了!”

王力宏一直强调,音乐的灵感来自生活,他曾受邀参与太阳谷峰会,并认识了很多科技领域的好朋友,同时也接触到了很多尚未公开发表的创新科技项目,触动很大,因此便逐渐有了将音乐与科技结合的想法。

回顾王力宏之前的作品,《依然爱你》、《大城小爱》、《爱因为在心中》……他的音乐中不乏“爱”的主题,但这次与人工智能结合,探讨爱与科技的关系,给听众带来了新鲜感。

为了完美呈现作品,王力宏无数次通宵达旦,并且在微博上自我调侃“通宵是发片的前兆”。 制作、填词、作曲、编曲、自导自演MV,王力宏使出浑身解数。

在视觉呈现上,他还请来了专业的国际制作团队,调度专业规格的设备,只为保证每一帧都是电影级质感。熬夜三天、不惜成本砸重金制作,一切都是为了把最好的跟大家分享。

Q = 《北京青年》周刊A =王力宏

“人并非天生就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Q:对于影片现在的呈现是否满意?

A:我觉得挺满意的,但是我自己觉得满意不代表做到满分。满意是指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做到我们能力的满分,每次都一定会做得更好,因为我们要一直不断学习进步。

Q:这部电影上映对你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新的”,对中国的观众来讲,可能是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吧,是励志音乐电影,不同于之前大家看过我演的喜剧、浪漫、动作片或者是各种古装电影。我是一个音乐人也是一个电影人,其实对我来讲,音乐电影是我很重视的影片类型,所以很高兴能够带这么一部电影给观众朋友。

Q:励志是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现在还有励志的激情吗?

A:当然,我很有励志的激情,我觉得这个年头如果大家都是在看新闻或者是看现在的一些社会上的改变,很多年轻人可能会失去励志或者是道德观,大家都会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赚钱,要创业,做一个可以上市的公司,可以做一个富翁啊。但是就没有想过怎么去让世界更好,怎么去培养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或者人生态度。

Q:如何看待关于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的关系?

A:当然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因为任何人生出来都不可能有改变世界的的能力跟格局,像刚生出来的孩子,他肯定以为世界的中心是自己,觉得我饿,所以我要哭,我要吃,我现在就要怎么样怎么样,这是没有办法的,也是人性。但是久了之后,才会开始有一个世界观,然后开始同情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或者是你不认识,没有见过的人,这是我觉得改变自己的过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Q:十年前你发表了《改变自己》,为了“改变自己”做了哪些努力?

A:十年前做《改变自己》是因为我觉得环保是大家都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不只未来的企业家,未来的工厂负责人,未来有决定权的人,所以要向年轻人灌输这些概念,要对环境负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坏了就没办法救了。所以那个时候我认为改变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我的音乐很多都是跟着当时的社会现象,或者是我认为很值得探讨的议题去下笔,那时候我会最有热情、最有灵感。这次新专辑《A.I.爱》也是讲述当世界面临人工智能革命时代来临时最重要的是人类的道德观— A.I. 或许能取代很多人类的工作但最人性化的感情跟道德观是无法复制的。endprint

Q:出道这么多年,你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每天都在改变,但是我觉得我真的是改变了挺多的,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刚出道那时候还是一个学生呢,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然后已经是一个演过十几部电影,发过快二十张唱片的人了。小时候做音乐万万没想到可以有一天在鸟巢开一场9万人在现场的演唱会,这个改变是一步一步的,慢慢的,不是一夜之间的。

Q:这些改变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体两面的,所以有收获也有牺牲,有优点也有缺点。收获是很多人开始听我的音乐了,当然是与20几年前没有人认识我相比。但是同样我很难在某些方面有一些隐私,这也是牺牲,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体两面的。

Q:所以你是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吗,想改变成什么样?

A:当然有,其实怎么能让世界更好,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每个人现在都有责任去关注,因为不像以前的世界大家都只有看到眼前的东西,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所以人们很容易知道非洲在发生什么事,欧洲发生什么事,全世界任何地方在发生什么事,人类需要关注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子的一些真的在影响全球……不管是环保也好,是文化软实力也好,或者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流行文化也好,怎么去全世界各个地方分享我们的软实力,这也是很重要的,也是为什么我在演艺圈一直奋斗这么多年的原因。

Q:为了改变世界,你都做了什么样的努力?

A:每一天都在努力。不管是今天我出了一部电影或者我出了一首歌、接受了一个访问,对我来讲同样都是努力,希望可以把最好的讯息、最有养分的作品分享给大家。大家在分享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是一个话题的开始,通过我们的话题,在我们对话中聊流行文化,聊电影,聊音乐。

“身体就是我的乐器”

Q:前段时间你在节目中跟鹿晗合唱,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以他为代表的很多新世代,包括他在内之前都是受你的音乐影响,但现在他们也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你如何看待新世代的崛起现象?

A:我很高兴最近认识一些年轻人,跟他們合作,包括鹿晗、TFboys。我觉得他们都很有才华,很认真、谦虚。他们让我觉得未来的娱乐圈很有希望。

Q:颜值与流量是这个时代两个重要的因素,而你一直以来都是兼具颜值与才华的代表,但“才华”的地位好像已经不再是重要因素了,你的感受如何?

A:我觉得流量是一个参考物吧,如果流量只是一个数据,那你的一百万跟我的一百万、他的一百万人次代表的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含义,所以在衡量流量的时候要注意,数字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的,否则价值观就没了。

Q:作为流行音乐的引领人物,你也可以说是见证了音乐从实体时代走向数字阶段,对于这个行业持怎样的态度?

A:我觉得更好,有“数字”的年代,让人更容易听到音乐,这个是我惟一在乎的事情。过去唱片公司这么的庞大,等于垄断了音乐的工业,这个反而不正常,我觉得音乐应该是一件大家都有机会分享跟参与互动的事。

Q:怎么看华语流行音乐现在在欧美的位置?

A:我觉得是有一个赤字的,在美国也好,在欧洲也好,很多的西方国家是没有听过华语流行音乐的,我觉得这是身为一个华语流行音乐的工作者,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不只是我一个人,我们大家都要,包括媒体朋友们,希望可以改变这个现状。

Q:你的孩子在听什么样的音乐?会听你的歌吗?

A:当然会听我的,因为我的音乐、我的新专辑都在家里做,所以我的歌他们都会唱,至少老大都会唱,他一听前奏就知道是哪首歌。

Q:还希望他们接触一些什么样的音乐类型?

A:音乐能鼓励所有的孩子,不只是我的孩子,我觉得他们都应该学一学音乐。学习音乐我觉得不只是去听,也要跟它有互动,要去挑战和研究,为什么这个音乐是这样的?为什么我听这首歌会感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和声、不同的音和音之间的关系,它相对的产生的化学作用等等。

Q:从偶像、男神,再到人夫、人父,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A:其实我也没有觉得在转型,因为做音乐就是一个很认真的态度,打开我的录音室门,把自己关在里面,闭门造车。当然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一样,别人也会把你放在不同的位子去形容,但是其实我觉得面对音乐和电影,我的态度是一样的,不会受这些身份的影响。

Q:你觉得音乐创作和电影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其实是接近的,因为都是在讲故事,每一首歌也是在讲一个故事、一个情景或者在传达一个情绪,但是它是有结构的,有主歌、副歌,有间奏,就像一个剧本,它也可能有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如何去传达词曲也好,或者是文字剧本也好,其实在很多方面跟物理学上的一些规则都是相似的。

Q:四十岁对你来说是否是个敏感的词汇?作为艺人,如何保持一个好的状态?

A:不会敏感,我觉得如果可以一直学习,然后一直进步,这才是重点。或是乐器本身有了变化,那你就应该去学习怎么去运用它,就像小提琴,如果天冷的时候跟在潮湿的马来西亚演奏的时候,乐器拉起来是不一样的,那怎么样去学习?当它有一些变化的时候,我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当然随着年纪的变化我的身体也会改变,我的声音也会改变,所以我要学习怎么去保护它,怎么去强壮它,怎么去让它更有弹性,怎么更有力量。人就是我的乐器,我的身体就是我的乐器。

Q:歌手,导演,演员这三个身份未来怎么平衡?

A:其实我没有真的去精算,说这六个月要做这个,下六个月要做那个,因为很多东西都是team work,就是团队合作,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某一个项目开始启动,需要所有人都到位了,所有资金也都到位了,然后这个timing也是对的,季节也是对的,需要很多很多的因素,只能说我自己一直都在努力中,努力透过华语流行音乐、电影把华人文化推广到全世界!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