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旅游综合体规划研究

时间:2024-05-19

陈 曦,刘 燕

(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2)

1 引言

径山旅游综合体是以余杭西部四镇与瓶窑镇(包括瓶窑镇的彭公、北湖、南山、杭州市茶叶试验场等地块)抱团发展,总面积约450km2。中国径山国际茶禅文化风景名胜区(暂定名)是这些区块中的核心与重点发展区块,规划范围是以径山寺、双溪集镇及其间的山乡风光带为主体空间,以小古城旅游项目为风貌协调空间的集聚区,规划占地面积约为34km2。

径山镇位于余杭区西部,北苕溪、中苕溪横贯全镇,南连杭徽公路、北接104国道、015省道贯穿全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区域面积157.08km2,总人口38620人,辖13个行政村,2个社区,274个村民小组。

径山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境内有上自马家浜文化,下至春秋战国的小古城遗址;有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禅寺;有茶圣陆羽品茗著《茶经》之地陆羽泉;有江南第一漂、国家AAAA级景区——双溪竹海漂流。径山镇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杭州西郊生态旅游重镇。

径山镇自古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其中陆羽泉和径山寺禅茶文化最为著名。陆羽泉是唐朝时期陆羽隐居在此煮茶、品茶、著茶经的地方。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朝,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茶宴”。径山茶宴在宋朝时期被到此学习佛法的日本僧人带到日本,从而形成日本的茶道,可以说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

2 规划定位

吃茶去——径山旅游综合体,规划占地约34km2,融“茶·禅探寻区、茶·禅风情步行街区、茶山竹海度假区、娱乐休闲体验区”4大主题于一体,规划引进主力店、次主力店、特色店等各类商户,并结合新农村村镇规划设置标准。设计多个生态换乘中心与停车场,科学合理设置综合体的内外交通体系,把综合体以外的旅游设施有机地对接起来。

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集高端休闲娱乐、居住、商务、会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径山旅游综合体,将以历史人文为特色,以“四季休闲”为目标,以茶禅文化和主题旅游为引擎,打造杭州休闲之都的升级样板,引领中国新时代历史人文休闲度假新潮流。

3 现状分析

3.1 现状用地

红线范围内区块现状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等。其中,公共设施位于中央位置,基本是围绕羽泉路、同安路两条主要道路分布;其外围是居住用地,东侧沿溪主要是地产项目,其余是农居与农居安置穿插布局;再外围是农林用地,西侧与北侧以村落、农田为主,东侧与南侧以山体为主,整体用地结构比较清晰。

用地布局方面,结合《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旧城改造暨杭州陆羽禅茶村——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各个区块之间相互割裂、自成一体,尤其是径山禅茶文化特色街被农居包围,功能单薄,无法与其他业态积极互动;农居、住宅、配套均占用了最佳的用地资源,而将旅游排挤至周边并分散布置;旅游区块与集镇区块缺乏空间互动。

3.2 建设动态

包括农居安置用地、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等,包含已建成交付、已批在建、已出让未建3种类型。其中:建成交付的项目包括竹海雅苑、将军花苑、水磨苑等;已批在建的项目包括径山园、沿羽泉路及将军路的农居,部分已建成、部分在建、部分未建,情况比较复杂。已出让未建的项目包括B3,原规划为低层住宅区。

3.3 建筑质量

规划区内总体建筑质量较好,但是参差不齐,风格各异,缺乏整体形象。建筑质量方面,最好的为近年新建的农居、农居安置、房产项目,均为低层建筑(一类);其次是更新中的商业、市场类建筑及部分农居,主要沿羽泉路与将军路分布(二类);建设较早的农居建筑则质量相对较差(三类)。建筑风格方面,近年新建的农居安置和房产项目(一类)均为江南水乡风格,比较符合综合体的建筑风貌定位。

3.4 建筑整治

综合分析现状条件、开发动态、建筑质量等因素,规划拟保留农居安置、已建房产等项目;拟整饬羽泉路步行街区内的农居、公建、商业等建筑;拟拆除与道路规划相冲突或用地将被征用的建筑。

3.5 景观风貌

(1)自然景观。山景+水景+农田的景观系统是规划区的主要特征。其中,山景呈多层次分布,近有将军山及数个小山头,中有帽子顶,远有连绵不断的径山山脉;水景主要是四岭溪、黄湖溪,以及两者汇聚而成的双溪,水清竹翠,并设有著名的旅游项目“双溪漂流”;农田则主要分布在西侧与北侧。

(2)集镇景观。集镇空间景观较为混乱多元,村庄、仓储、市场、商业等相互穿插;集镇整体风貌模糊,建筑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建筑色彩不够协调。

(3)旅游资源。规划区内主要有陆羽泉、双溪竹海漂流景区两个主要资源,还有集镇内极少数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可作为潜力资源;周边区域则有径山寺及其相关的径山山体为主要资源,还有九龙瀑作为潜力资源。

4 径山旅游规划设计

4.1 规划构思

4.1.1 确保区域景观特色

区域景观主要包括将军山山景、双溪水景、田园风光,区域大背景是径山山脉。

规划应尊重既有景观资源,充分展现区域景观特色,避免因建设而破坏了原有山水的自然氛围及空间形态。

4.1.2 延展原有集镇结构

现状集镇南倚将军山脚、北邻双溪沿线,以羽泉路与将军路为主要轴线,形成内商外住的集镇布局。规划基本延续集镇的肌理,对集镇功能进行重新梳理之后向外围拓展,形成依山而游、临水而居、傍路而镇的集镇格局。其中包括功能、空间、形态、密度、交通、景观等多方面要素。

4.1.3 景区镇区形分神聚

规划以主干道及其两侧的景观绿带划分景区、镇区。其中景区强调植被,辅以建筑;镇区强调街巷,辅以景观;两者主旨一致、风情一致,形成风情茶镇、清幽禅山的规划格局。

4.2 规划结构

规划为三轴、四片、五节点。三轴为羽泉路轴线、将军路轴线、双溪沿线;四片为旅游、商业、居住、度假;五节点为羽泉公园、羽泉广场、茶禅广场、茶禅馆、双溪交汇点,总设计图见图1。

图1 总平面图

4.3 用地布局

规划总用地面积206.3hm2,其中居住用地58.63 hm2,公共设施67.35hm2,道路广场用地22.50hm2,公共绿地面积45.72hm2,公共水域及其他面积12.10hm2(图2)。

图2 用地布局图

4.4 道路交通

4.4.1 车行格局

(1)干路。双径线适当拓宽,并修改线型与槽雅线东段相接,西北向延伸;双洞线适当拓宽,与双径线共同组成镇区主干道。

(2)支路。沿双溪设计一条沿溪支路以满足沿溪区块交通需要,同时沿镇区边界形成外环线;商街部分以数条车行及人车混行的支路来组织交通。

(3)特殊路。包括2条电瓶车道,1条牛车道。

(4)禁左。在主干道与低等级的道路交叉口采取部分禁左措施,以保证主要交通性干道上的交通通畅。

(5)主要出入口。除茶禅馆、集散中心等公共项目外,其余各地块的主要出入口应尽量设置在支路上。

(6)停车。在部分支路上,应允许单侧路边停车,以方便道路两侧的停车需求。

4.4.2 步行格局

(1)羽泉路步行街区。汲取唐代长安城里坊制规划布局的特征,以羽泉路及将军路的走向为依据,用井字形的路网格局对镇区地块进行划分,形成以羽泉路、将军路为主步行街(纯步行)为轴,外围次步行网(局部混行)围绕的商街格局。

将军路在西南端以大台阶抬高,与双径线形成立交,直接茶禅广场,加强轴线气势。步行街北侧的老街式商住区则为巷弄式的步行空间,与主步行区形成对比。

(2)沿双溪步行带。沿羽泉路两侧绿带设计滨水游步道以及生态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自然的步行环境。羽泉路东南端进入羽泉公园后以人行天桥的形态与双径线形成立交,直接换乘中心,避免机非交叉。

4.4.3 公共停车系统

共有5处公共停车点,其中集散中心一期、二期服务于整个综合体核心区,容纳外来车辆、旅游巴士、旅游电瓶等车辆。一期约含70个大型车位和200个小型车位;二期约含90个大型车位和700个小型车位。

茶禅广场地下车库主要服务于茶禅馆,同时也可兼做服务于羽泉路步行街区。约含50个大型车位和200个小型车位。步行街配套车位服务于羽泉路步行街区,约含90个小型车位。

4.4.4 集散系统综述

(1)硬件部分。以集散中心一期、集散中心二期、茶禅广场地下车库、羽泉路停车场4个区块为主,配以其他公共设施的地下车库。

(2)软件部分。由公共停车系统、旅游换乘系统、集镇公交系统3个部分组成。

(3)规模估计。根据项目策划,近期年游客人数约60~70万人,远期约90~100万人。综合旅游的时段性、游客的停留时间、客源市场组成、交通抵达方式等因素,估计高峰时段日均游客量近期约5000~7000人,远期约10000~12000人。与之对应的公共车位中:大型车位日均需求近期约100~120辆,远期约170~200辆;小型车位日均需求近期约400~500辆,远期约1000~1200辆。

4.4.5 旅游换乘系统

(1)旅游巴士系统。集散中心控制外来车辆进入综合体的数量,之后换乘旅游巴士以抵达综合体中的各个旅游区块。起点为集散中心二期,在核心区有2个停靠点,之后开往径山寺方向。

(2)旅游电瓶车系统。用于解决步行环境中的游客搭车需求。一条电瓶车道往返于集散中心二期与步行街区南入口之间,满足下车游客便捷地抵达步行街区;另一条往返于羽泉路步行街的南北端,满足步行游客的快捷需要。

(3)牛车系统。牛车道往返于牛车起点与漂流起点之间,供游客体乘坐牛车观览沿途景色,作为漂流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4.4.6 公交停靠站

公共汽车候车站应有顶盖及供人小憩的坐凳。允许在适当的位置结合结构设计布置广告。线路牌及线路图可结合候车站设计,并应有照明,线路牌详细内容和图式的高度不得大于2m。候车站形式统一,建议采用较古朴或者较轻盈的形式,也可以使用木构件以营造野趣的氛围。不鼓励使用鲜艳的色彩,要与周边的景观相协调。

4.5 地下空间

4.5.1 开发利用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可逆转性,地下项目的建设应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并与地上空间的开发相结合,保证功能与空间的连续性、已建设施的安全性以及新旧设施的兼容性。其建设应符合城市人防及防灾规划及规范要求,兼顾平战双重功能。

4.5.2 总体布局

本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人防工程、停车、市政设施等功能为主。规划在满足人防工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在茶禅广场、集散中心、市场、部分住宅小区、酒店、行政办公等区块设置地下室,功能包括停车库、仓储、市政配套等。

4.6 绿地景观

综合体绿地景观系统包括山体景观、双溪、沿溪绿带、干道绿带、田园风光。保护并强化现有的山景、双溪、田园风光等景观资源作为区域基调,也是本规划的重要前提条件。山景强调“竹”印象、“茶”印象;双溪及沿溪绿带突出野趣、自然,局部点缀人文元素;田园风光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干道绿带要体现区域植被特色,尽量能遮挡住道路两侧区块的建筑本体。

4.7 建筑高度

规划中出于尊重现有景观资源,充分展现区域景观特色的考虑,保护原有山水自然氛围及空间形态,建筑高度(坡屋顶计算到檐口)统一控制在3层及3层以下(住宅约10m,公共建筑约12m)。

同时出于对主要景观界面的考虑,双溪漂流两侧建筑应控制在2层及2层以下(住宅约7m,公共建筑约9m),主干道两侧建筑宜控制在2层及2层以下。茶禅馆地块由于其标志性,部分点式建筑高度可以超过以上的高度控制。

4.8 分期建设

综合体项目主要分为四期(不包含平衡地块)。一期主要为羽泉路沿街的建筑、景观、水系街面整治,以及镇区的临时性支路整治等。二期主要是茶禅馆、集散中心一期、沿双溪景观、羽泉公园、综合体主干道、集镇区支路、小学、幼儿园、卫生院建设等。三期主要是集镇区剩余地块的建筑拆迁、建设,以及镇区巷路的建设等。四期综合体剩余部分的支路、集镇配套、集散中心二期建设等。

5 结语

余杭径山禅茶商业步行街的改造设计实例说明,在原有客观条件下对建筑外立面进行适当增加细节设计,对景观进行大力改造能够提升原有居民生活品质和旅游商业环境。景观的设计必须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衬托,才能使整个商业街得到有机更新。

[1]朱金坤.径山禅茶文化[M].杭州:西冷月印社出版社,2010.

[2]沈生荣.径山茶图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陆 羽,陆廷灿.茶经[M].彭书淮编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