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洛基山下的田野考古

时间:2024-05-19

文 图 / 周立刚

洛基山下的田野考古

文 图 / 周立刚

我在介绍加拿大做助教的经历时,专门写了一些所了解和体验的考古教学情况。(参见本刊2017年3月刊《洛基山下的考古教学阿尔伯塔大学的助教生活》)关于考古教学的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均有涉及,然而这些都是教室里的事情。我在国内从事这个行业时,主要的活动是在田野,因此对他们的田野考古活动更感兴趣。可惜的是,现在的专业方向不需要亲自去参加田野发掘,而这边的田野考古工作特点也决定了我没有多少机会去亲身体验。通过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取的一些相关信息,简要介绍下加拿大的田野考古。

浪漫的田野考古实习

对于一个选择考古为主修专业的本科生(本科生一般都有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来说,田野考古实习是一门必修课,要计入学分。但田野实习一般不是学校或老师安排,而是靠自己去找机会。如果系里老师手头正好有田野考古项目,会根据需要招一两个本科生(主要是有意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并给学分。如果因其他课程时间冲突或者别的原因无法参加系里的项目,则需要去别的地方参加田野课程——很多大学的老师或者研究机构项目需要人手,会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学生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并给学分。和国内考古实习另一个大的不同点是,参加考古实习,尤其是校外的田野班,是需要交钱的,相当于学费和食宿费。另外往返差旅费等也都是自己承担,组织者一般会安排食宿。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美国合作举办的杨官寨田野考古国际培训班就是这种形式。这样的田野课程都会比较贵,学生要么去申请相关的奖学金资助,要么自己承担,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比如杨官寨这个培训班将近一个月,费用4000多美元,即便是在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我们系学生到外国参加这种田野工作的也不少。我的导师前几年带人到希腊参加过发掘,另外系里一个国际考古项目也安排了一些学生到俄罗斯和日本参加发掘,这种形式下学生的实习经费就由老师的项目经费承担了。

Plymouth Burial hill 发掘现场 (地面小旗为探地雷达标记)

当然,本科生去干考古就是劳力。讲考古学入门的Robert老师在课上也这么说。尽管如此直白,也不会影响学生参加田野工作的热情,下课之后学生就开始围着他问哪里可以找到实习机会。这段实习经历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会非常大。北美的遗存往往比较简单,遗物也很少,学生在三四个星期的实习期内一般是碰不到多少遗物的。如果哪个学生运气好亲手发掘出一件石器或者动物骨骼,那很有可能就此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走上考古道路了。我在想,如果让他们到中国参加一次田野考古,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Plymouth Burial hill 发掘现场的工具和部分出土遗物

我所接触的考古专业学生、老师或已经工作的人,都把他们的田野经历当作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事实上也大概如此。首先考古必须是考古学家干的事情,最低层次也是本科学生,偶尔有些志愿者参加——但都是自己动手挖土、筛土、清洗,绝对没有民工的概念。在现场的一般就是三五人,最多十几个人。大家经常在营地旁边弄个篝火晚会什么的,确实浪漫。他们能如此浪漫,最重要的原因是北美的考古发掘面积一般都很小,工作量尤其是体力劳动并不大,这大概跟他们的考古研究理念和方法有关。系里有两个老师自己的项目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特点。

Robert老师做博士论文时,在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遗址参加发掘。这个遗址在1950年代由五六个教授发掘过:一个夏天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发现了好几座大型房屋基础和一些器物。但是在1990年代,Robert自己一个人用了三个夏天,挖了3平方米,出土了25件石器和数千件动植物遗存,并以此为基础做了博士论文。

系里Reid同学参加的考古发掘现场(Reid提供)

2013年夏天系里的Jack Ives教授与另一位教授带着一个助教、两个博士研究生、五个硕士生和一个本科生到美国犹他州一个著名的洞穴遗址Promontory Caves做了发掘。这个遗址可能是印第安人游猎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临时栖息地,也是很多年前被发掘过。这次Jack带领的这个队伍用一个月时间在洞里又发掘了六七平方米。虽然只有几平方米的面积,出土遗物种类却很多,有印第安人穿的软皮平底鞋(moccasin)、打猎工具、赌博用具等,并且已经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出土的大量赌博用具更是引人关注, Discoverynews网站将这个洞称为美国最早的赌场。同时有好几个同学对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完成了硕士或博士论文。

Plymouth Burial hill 发掘现场

Promontory Caves发掘现场(Ives教授提供)

Plymouth Burial hill 发掘现场

这两个例子说明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以往的那种大规模发掘已经很少了,大家更专注于从有限的发掘工作中获得更丰富和全面的信息。因此田野工作就进行得更加精细,也就显得比较浪漫了。国外很多的考古机构(公司或者研究所)有专门的网站随时更新田野项目的进度,很受人关注。相比之下,我们所经历的田野实习,虽然说也比较浪漫,但显然要辛苦得多。尤其是一次在田野上待三五个月的经历,恐怕是北美的学生难以想象的。当然,这种浪漫的、不用民工、小探方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也只能适用于一些遗迹较为简单的聚落遗址(尤其是北美)。南美或者欧洲那些大型的墓地和建筑遗址的发掘,显然不是几个教授和研究生自己动手能够完成的。我导师的合作项目在希腊,她说希腊的考古发掘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民工的,熟练的民工能干出很漂亮的活——这点和中国倒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Robert老师在讲课时给学生介绍考古发掘的基本工具,说到backhoe和bulldozer,也就是挖掘机和铲车。而很多学术文章在介绍遗址的背景或者考古过程时,也会说到用工程机械清理地表的情况。这点颇让我吃惊:我们国内的田野考古,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每个工地也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这些机械,然而这些是不能记录在工作日记中的,尤其是在各种汇报中,绝不能出现挖掘机和铲车的身影——这是明显违反操作规程的。我们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明确指出,考古发掘不能使用机械,必须人工挖掘。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观念似乎应该调整一下了。

系里的Reid同学开车做田野调查(Reid提供)

“公司制”运作的基建考古

老师们做的田野考古项目很少,并且都是为了配合课题研究进行的主动发掘。其余的各种配合工程建设而开展的考古发掘则是由考古公司来承担。跟我一届的加拿大女生Courtney 本科毕业之后在一家考古公司工作了几年,然后又来念硕士。还有几个同学硕士毕业之后去了本省一家叫Tree Time的考古公司。北美这种公司很多,业务人员也都具有本科或者以上学位,而高层领导者往往有博士学位。他们工作的内容跟我们各级地方考古研究所差不多,主要就是给基建工程选址提供咨询意见,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考古发掘服务。他们的业务是有同行竞争的,各公司之间往往需要通过竞标来获得某一项目的考古业务。考古公司发掘完毕之后负责写发掘报告,遗物交博物馆。考古公司也经常赞助一些大学讲座,或者通过举办公共活动(如考古遗址开放日)等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国内近些年也有地方在向这个方向探索,尝试对基建考古发掘实行招标制。

在公司从事田野考古也算是一个特殊行业,因为工作地点是在野外,而且经常是荒无人烟的野外。说艰苦一点不夸张,甚至还会有危险。由于自然环境保护比较好,加拿大的野生动物数量惊人,经常给野外工作的人造成威胁(尤其是熊)。学校有一个田野实习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各个专业的田野实习工作的协调和联络,他们要求参加实习者必须根据实习地点的特点完成各项基础培训,有些培训如枪械操作、急救术、防熊术等就是针对加拿大野外工作的。猎枪和卫星电话也是在边远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必需的安全设备。有次一个已毕业的同学讲起他们公司正在进行的一个田野项目,我很好奇地问能不能去看看。他说那地方汽车都到不了,只能坐直升机去——这显然是不方便搭便车的。那种看起来酷酷的全地形越野车(ATV)也是很多考古公司的基础设备之一,因为他们经常需要在没有道路的地方翻山越岭。田野工作辛苦,所以他们的待遇也相当不错,听一个同学说,夏天在野外连续工作一个月可以获得一个月的带薪休假。

基建考古现场

说到基建考古,想起一个题外话。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或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在国际学术界,配合基建工程的考古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contract archaeology。基建考古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与学术性考古并无差别,国内的基建考古和国外的contract archaeology 都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并涉及一定经济利益,相比之下就没有学术性考古那么单纯了。有国内教授对学生实习参加基建考古项目、高校老师参与基建考古项目也是有意见的,认为基建考古项目中很多不好的习惯会影响学生和老师的职业态度。对基建考古的诟病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国外很多学者对contract archaeology 涉及的各种问题,以及其对考古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早有关注。2013年6月在巴西的Porto Alegre 有一个关于contract archaeology的论坛,该论坛的计划发布之初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它就是以批判为基调的,存在明显的先入为主的偏见。著名考古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的2015年第4期就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特刊,刊登了11篇不同国家学者的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们对contract archaeology 的认识和思考。基建考古与学术考古或者说主动性考古之间的差别不容忽视,这些文章也可以对我们思考中国的基建考古有一些启发作用。

考古志愿者

2016年初,收到系研究生会转发的本市考古协会(Strathcona Archaeological Society)招募考古调查志愿者的通知。三年前一群徒步爱好者在Brazeau Reservoir(一个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发现了一些石器和石片,报告给了阿尔伯塔省博物馆,博物馆随后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发现了更多的石器。2015年市考古协会被邀请对此遗址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这次招募志愿者就是为了协助此项工作。调查只有两天时间,两组志愿者分别负责地面踏勘和探方发掘。这个保留地距离市区200多公里,显然是需要开车才能到达。晚上在保留地附近的一个露营地过夜,需要租帐篷位置(没电源的26加元一晚,有电源的32加元一晚),当然还要自己携带所有的露营设备(帐篷、睡袋等)。两天的吃饭问题自理,同时还要给协会交20加元的会费才能加入。简言之,考古协会只提供调查和发掘用的装备并负责技术指导,其余一切自理。这就是他们比较典型的考古志愿者活动组织方式,跟我所组织或经历过的田野工作是大不相同。这个两天的考古调查发掘实际上就跟一次野营和徒步活动差不多,因此即便是自己出钱出力还是有很多人踊跃报名。再三思考了一下,车固然可以蹭,但是露营设备还是不方便蹭别人的。专门买一套设备去参加这个调查活动似乎成本又太高,于是我只能很遗憾地放弃了。

Brazeau考古调查(Lacey提供)

Plymouth Burial hill 发掘现场

2016年6月,在美国参加第七届东亚考古国际会议时,报名参加了会后的自费参观考察。我们的参观线路主要是考古遗址、考古实验室,也在Plymouth (普利茅斯,即“五月花号”在北美登录的港口)参观了考古发掘现场。跟前面介绍的差不多,发掘人员主要是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Fisk考古研究中心的学生和几个当地考古学会的工作人员,再就是几个志愿者。每两三个人负责一个探方,面积两三平方米不等,与我们的考古工地的状态有很大区别。Fisk考古研究中心开设有专门的博客介绍这个项目,Facebook 上也有专门介绍这个项目的主页。

(作者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