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庆奉节迷宫峡硝洞遗址调查记

时间:2024-05-19

文 图/徐 进

重庆奉节迷宫峡硝洞遗址调查记

文 图/徐 进

松溪黑水新龙卵,

桂洞生硝旧马牙。

谁遣虞卿裁道帔,

轻绡一匹染朝霞。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十二)》

《金石草木解》中的硝石、芒硝与朴硝

硝石与火药

硝石,又叫火硝、硝盐,即制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最主要成分——硝酸钾(KNO3)。早在东汉时期,它就作为一种药物为人们所认识,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消石,味苦。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从两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具有探索精神的道士们对硝的性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们能够区别出硝石(硝酸钾)与朴硝(硫酸钾)的区别,这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原始的火药配方出现在唐元和三年(808年)清虚子所著的《铅汞甲辰至宝集成》中。其记有“伏火矾法”,能够制出原始火药“伏火硫黄”,即硝、硫和马兜铃的混合物。

《天工开物·佳兵第十六》曰:“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可见,川硝在中国火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但今日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不过,随着近年来户外探险的发展,在重庆东南部和三峡地区,一些深藏高山密林之中与世隔绝的喀斯特溶洞中的古代冶炼遗迹陆续被人们发现。一时间,关于这些遗迹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莫衷一是。

黑火药及其构成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硝洞遗址是四川江油藏王寨老君山古硝洞遗址群,遗址群内生产设施保存完好,有大量炼硝遗存,古代炼硝留下的硝渣、废料等堆积如山,人工开采痕迹清晰可见。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矿冶开采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探秘迷宫峡

重庆奉节县位于三峡腹地,东邻巫山县,南靠湖北恩施自治州,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长江横贯中部,境内溪流交错,山峦起伏,素以夔门雄峙,瞿塘深邃闻名天下,正所谓“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奉节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我们之间的因缘。在距奉节县城40公里的兴隆镇椅子淌村,有一处巨型喀斯特溶洞峡硝洞。这里与世隔绝,可就是在这处奇险难攀的洞穴之中,竟保留着完好的古代制硝遗址。

为获取研究古代工业遗产的重要实物资料,2015年6月5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组、腾讯大渝网、岳华君宁探险队组成科考队伍,对奉节迷宫峡硝洞发起了挑战。

图① 乱石滩 图② 迷宫河 图③ 攀岩而上

我有幸成为科考队的一员,全程参加了这次活动。当天清晨,我们来到了椅子淌村小有名气的景点旱夔门入口,将从这里出发。旱夔门,顾名思义,谷壑幽深,绝壁巍然,神似夔门。一条终年奔流不息的河流激荡于谷底,人迹罕至,道路不通,森木蔽日,恍若迷宫,当地人因此称之为迷宫河。在河的源头是三面俨如刀削的绝壁,只见绝壁之上有一个高约300米、宽约70米的天然洞口,其峭崖千仞,云雾环绕,飞瀑悬垂,犹如幻境。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迷宫峡硝洞。

首先,我们要翻过一片由巨石形成的乱石滩进入森林,沿着荆棘密布的小径,慢慢下到谷底的迷宫河边。正所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所谓的小径是先于我们出发的探险队一路上披荆斩棘,劈出来的一条小道。待到抵达迷宫河时,只见河水滚滚,激流奔腾,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淌过河去。好在负责我们野外安全的探险队非常有经验,他们预先就搭设好了滑索,以便我们顺利通过。当我全身重量系于绳索,飞跃奔流之时,顿感清风吹面,风景独好。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田野考古项目调查的体验,充满着兴奋和刺激感。

过河之后,我们已经更加接近目的地了。不过整个行程最艰难的一段也开始了,我们要攀上这超过300米高的悬崖峭壁,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体力和脑力极大的考验。自此开始,探险队的法宝——绳索发挥了巨大作用。SRT(单绳技术)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发明,自从有了这项技术以后,他们面带豪气地说即使再险恶的高山也会被人类征服。而我想要攀上迷宫峡硝洞一探究竟,就必须借助这些生命之绳。攀岩是不断消耗体力的过程,而且重庆的盛夏骄阳似火,气温极高。当我使尽全身力气攀升到200米高处时,体力到达极限,脱水严重。我不经意间瞟了一眼我的脚下,那光秃秃的悬崖之下,显得比万丈深渊还令人晕眩,摇摇欲坠,我立即收回目光抬头仰视,大口喘气。而头上的洞口还不知在云深何处,真是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前所未有的不知所措和恐慌占据着我的心。我想过放弃,但是根本没有退路。我总不能让自己悬挂在半空之中,让看直播的公众嘲笑我的胆怯与弱小。我只能再次迎风而上,就这样,在下午四点左右,终于远远地看见了那传说中的硝洞。

硝洞外景

洞内视角

看到这个洞口的第一眼,我的胆怯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从来没有见到如此巨大的洞穴,那只闻其声、不见其底的暗河,都在提醒着我人类的渺小。我勇敢地站在了峭壁上,决定花上几秒钟去欣赏一下常人见不到的绝景。天坑、瀑布、飞流、林木、烟云,这一切都值得冒险。但这并不是此行最终目的,很快我便有了新发现。原来,我们选择的这条进洞的悬崖之路实际上早就被人利用过。古人利用这悬崖上自然的岩体,修整出一条长达200米,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碥道。他们用来系绳索的凿孔至今清晰可见,甚至我们的绳索也利用了它们。这是一种神奇的机缘巧合,他们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就在我脚下,那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人若坠落深渊,必定身为齑粉。

来到洞口,我们顾不得休息,便立即开始了踏勘,以硝池、卤水池、硝灶为核心,寻找与熬硝有关的配套遗迹,确定硝洞内外遗迹的布局情况,力图复原熬硝遗存的原貌。最终,我们发现各种遗迹41处,可分为洞外和洞内两个区域。

观察洞口遗迹现象

悬崖上的绳孔

洞口消失的吊桥

熬硝遗迹

洞穴实为一峡谷,迷宫河由此发源。洞口一侧有一处长约80米、宽约12米的开阔岩体,我们要探寻的遗迹现象主要分布在这里,包括硝池4处、卤水池2处、硝灶1处、生活用灶2组、房屋遗迹3组、柱洞2个、臼洞1个、吊桥遗迹1处。其中硝池圆形,由石块垒砌,内部抹泥,一排并列,大小基本一致,皆高约2米,宽约1.8米。卤水池建于硝池底部,由引水槽相接。

明代文献《火龙经》《武编》《神器谱》《武备志》已经有了关于火硝提纯方法的记载,如《武备志》中说:“提硝用泉水或河水、池水。如无以上三水,则或甜井水。用大锅,添七分水,下硝百斤,烧三煎,然后下小灰水一斤。再量锅之大小,或下硝五十斤,只用小灰水半斤。其硝内有盐碱,亦得小灰水一点,自然分开,盐碱化为赤水不坐(即不沉淀),再烧一煎,出在磁瓮内,泥沫沉底,净硝在水中,放一二日,针芒状焰硝析出结在上,澄去盐碱水(母液),刮去泥底(沉淀)。用天日晒干焰硝。”根据现场遗迹现象初步推测,迷宫峡硝洞熬硝的方法分为几步:第一,建硝池,下部留一出水口,在池中下硝矿原料;第二,淋溶,将水倒入池中,使得原料得到充分浸泡,并在卤水池中得到卤水;第三,熬制,将溶液从卤水池中舀出,倒入大锅,大火熬制;第四,反复加水熬制,得到成型的硝,并碾磨成粉。隔河相对的峭壁上也发现硝池1座、卤水池1处和硝灶1处。两面崖壁本由长约23米的吊桥相连,可惜年代久远,吊桥不存,我们无法到达对面。根据以上迹象,我们初步推测这里应为当年工人加工熬硝和生活区域。

进入洞内

洞内测绘

虽然终见硝洞的庐山真面目,但是我心中疑问反而更多。熬硝流程中关键的矿料来源和水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看来要深入洞内才能得到答案。迷宫河的洞穴长度超过4公里,洞内气温恒定,干燥凉爽。随着强力手电的灯光看过去,洞内中部为暗河长年冲刷而形成的大峡谷。抬头仰望,洞顶高悬,偶尔见到几只蝙蝠的身影飞来掠去。我们沿着洞内长约300米的碥道行进,其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行,最宽处为2.5米,在它的外侧有护栏遗迹。我们一路上小心翼翼,充满期待地观察着洞内的环境。一些岩缝里有白色粉末和结晶体渗出,表明这里的岩石富含硝酸钾。洞内硝酸钾的来源是洞外表层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地下水以及细菌作用运输到了洞内,而它的形成又与土壤中有机质的种类和含量、洞内的温度和湿度、洞内外空气循环和地下水循环、岩体渗水等各个方面有关。毋庸置疑,迷宫峡硝洞满足硝酸钾形成的条件,这也解释了古人为何不辞艰辛来到这处绝境开矿熬硝。

在洞内,我们又陆续发现硝灶1处、开矿遗迹2处和矿料堆2处,据此推测当年工人在洞内用“火爆法”取矿开路。碥道尽头为原生岩体,不能继续前进。正在我们意犹未尽的时候,发现在这断头之处有一巨石突出于岩体之外,插立于峡谷中央,并有修整好的石阶相连。我们拾阶而下,在这长约10米、宽约2米的平台边沿上有一木制吊架,保存完好。吊架之下只闻震耳暗河,即使是强电照射,也不能见底。直觉告诉我们,在这黑暗的深渊应有更多秘密。我们决定在此布钉放绳,绳降下去一探究竟。下降70米后,我们的脚终于落地。令人惊讶地发现这里也是一处类似于顶上平台大小的操作面,集中有2处硝池、1处卤水池和1处硝灶。在这下面,似乎还有通道通往更深处的水源。我认为这处吊架应是取水拉物所用,当年工人就在洞内取矿取水,就地熬硝。我猜想这些无言的遗迹,当年应该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劳作场景吧。只是现在,河流依旧,硝烟早已散去。

硝池

硝灶

吊架

回到洞口的时候,夜幕降临,我们已无法下山,只好在此扎营露宿。腾讯大渝网的美女记者高兴地宣布,今天的直播活动大获成功,有超过43万人观看直播,而且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洞天》的摄制也非常顺利。大家都兴致高涨,击掌相庆,甚至点起了篝火,煮起了浓茶。不过,也有些遗憾,我们并没有在洞内外发现重要遗物。根据地方志记载、口述史材料并结合重庆地区其他硝洞遗址的遗迹形制,可初步推断迷宫峡硝洞为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熬硝遗址。

武隆迷宫峡硝洞遗址探险不虚此行,它能相对完整地反映古代硝的生产流程,对研究我国制硝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探险的历程也是自我认识和自我突破的一个过程,正所谓“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终为自己骄傲一次。

夜深了,凉风习习,躺在这绝境上,看着天空,只见繁星漫天,从未觉得星空如此美过。谷上瀑布轰鸣,谷底迷宫河水冲击巨石,激荡之声响彻整个山谷。除此之外,万物寂静,思绪也逐渐跟着停止。

(作者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馆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