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殷土茫茫寻归宿荥阳西司马晚商墓地考古

时间:2024-05-19

文 图/郝红星 张芳

殷土茫茫寻归宿荥阳西司马晚商墓地考古

文 图/郝红星 张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早已离我们远去的商王朝,给我们留下了神秘的背影。经过几代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郑州商城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墓葬的研究还有待新的材料。荥阳西司马晚商墓地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人的归处及生死观,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墓地发掘地点

郑州商城的研究已较为透彻,不仅城墙、宫殿区、冶铜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城内、城外的一般居民区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基本建设,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清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唯一的遗憾就是墓葬的发现具有零星性,王陵更是杳无踪影。而郑州外围分别于2002年、2010年在荥阳的大师姑、新郑的望京楼又发现两座夏代建立、商初沿用的城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这两座城的城墙进行了解剖,对城内局部遗迹进行了清理。同样的,发现的墓葬较少,也没有发现贵族墓地。(参见本刊2014年10月刊《陨落的夏代城市:大师姑城址发掘记》)

2006~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的关帝庙发掘一个小型商代遗址,围以大致方形的环壕。环壕内西部为居住区,南部高地为祭祀区,墓葬区被安排在环壕外的东北角,数量在150座以上。这是郑州地区目前唯一全面揭露并搞清布局的晚商聚落。

其实,在此之前,郑州还有两次规模较大的商代墓地发掘,只不过没有触及它们的居住区而已。一是2006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荥阳小胡村商代“舌”族墓地,共清理晚商墓葬58座,多座墓出土带有族铭的铜器。另一处就是本文要介绍的荥阳西司马晚商墓地。

西司马墓地位置

缘起与经过

西司马墓地位于荥阳高村乡西司马村北,南距连霍高速公路800米,北距邙山5000米,东南2000米有枯河西南—东北向流过。墓地所在区域大体平坦,并非突兀的高地,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2005年6月下旬,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田野文物巡查时,发现西司马村村北农民取土坑中有陶器及人骨,立即报告给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具体负责荥阳地区考古工作的于宏伟。于宏伟随即组织人员对西司马村一带进行调查。据村民讲,这一区域原来是漫坡土岗,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将岗顶1.5米厚的土层挖去。平整后的土地并非平整如案板,而是略有高差的几块梯田。通过对梯田断面的刮铲,没有发现文化层,耕土层下偶见龙山、二里头、晚商时期的灰坑以及晚商墓葬,那么未平整土地之前,这里或有文化层。古代这里应该先有遗址,废弃后又作为墓地,但因遗址只剩下零星灰坑,故将其命名为西司马墓地。墓地位于遗址区域的中西部,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24000平方米。通过钻探,共发现土坑竖穴墓80余座。

为防止村民取土继续破坏墓地,以及可能发生的盗墓事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于2005年7月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前后发掘三次,历时四个多月,共清理墓葬124座,其中晚商墓82座、战国墓20座、魏晋墓2座、唐宋墓19座、清代墓1座。

2005年发掘现场

2006年发掘现场

发掘清理过程较为简单,因为现存墓葬深度都不深,商墓一般在1米左右,战国、魏晋、唐宋墓一般不超过3米。发掘结束后,便开始进行器物修复、器物绘图及照相、文字整理等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河南荥阳西司马墓地》考古报告迟至今年上半年才定稿,目前即将付印。书中汇编了晚商墓葬82座、战国墓葬20座、魏晋墓葬2座、唐宋墓葬19座。本文只介绍晚商墓葬,因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群体。

M38(南北向)

M40(南北向)

M87(东西向)

M92(东西向)

墓葬形制

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一般口小底大,使用木棺的都留有夯打过的二层台。口长2~3.4米,口宽0.8~1.7米,深0.4~1.2米。考虑到墓的上部有1米遭到破坏,墓口长宽还应有减少。

根据墓的长宽比例与墓的方向,可将墓分为南北向与东西向两类。其中,南北向墓葬主要位于A区,东西向墓葬主要位于B区和C区。

出土器物与年代

82座商墓出土陶器160件,其中罐111件、鬲22件、豆12件、簋15件,出土铜器觯1件、爵1件、镞1件,另有砺石1件、蛤壳3件、蚌饰1件、海贝801枚。

墓地出土的陶器,按质地不同可分为夹砂灰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

铜觯(M43:13)

陶器纹饰以弦纹为主,绳纹次之,另外有三角绳纹、三角划纹、方格纹等。陶鬲多饰中、粗绳纹,个别肩部按压附加堆纹;陶罐多饰弦纹,部分腹部饰带状绳纹;陶簋多饰三角绳纹和三角划纹,且三角绳纹图案富于变化。

陶鬲大致区分为足根鬲和无足根鬲两种。早期和晚期差别较大。

海贝(M43:16)

砺石(M87:6)

蚌饰(M43:15)

陶罐主要有束颈弧肩罐、直领弧肩罐、直领方肩罐、罍式罐四种。

陶簋大体可看作一种样式,即饰三角绳纹的圜底圈足簋,但早期的簋腹部较斜,晚期腹部弧度加大,圈足变成束腰状。

陶豆有弧腹和折腹两种,均敛口,柄粗而束腰。早期为弧腹豆,晚期为折腹豆。

由于殷墟的陶器序列已非常清楚,通过对比可以知道:西司马墓的鬲自殷墟三期使用到四期末;陶罐自三期使用到四期,甚至进入周纪年;陶簋、陶豆自三期使用到四期末。

足根鬲

束颈弧肩罐

直领方肩罐

陶器组合

南北向墓葬和东西向墓葬的陶器组合不同。位于A区的南北向墓葬有一座没有随葬品,其余均随葬1~12件陶器,组合比较多样。

南北向墓葬随葬陶器组合(A区)

位于B区的东西向墓葬空墓较多,多数墓随葬1~2件陶器。陶器组合如下。

位于C区的东西向墓葬空墓更多,多数墓随葬1件陶器,随葬2件的较少,随葬3件的有数座,随葬4件、6件、11件的各有一座。

东西向墓葬随葬陶器组合(C区)

西司马晚商墓地总平面

陶鬲在各区的分布

陶罐在各区的分布

分析西司马墓地的人头朝向,可以将墓葬分为南中部的A区、东部的B区以及西部的C区。从器物组合来看,A区墓葬级别较高,C区次之,B区级别最低。但通过分析墓葬分布规律及埋葬顺序,发现问题没这么简单。

分布规律与埋葬顺序

从墓地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出,A区只有一座东西向墓(骨、器被盗无存),其余墓人头均朝南,器物置于头的南侧,或棺内,或棺外。B区有两座南北向墓,其余墓人头均朝西,大部分墓的器物放置于头端的壁龛中。C区有一座空墓为南北向,其余墓人头均朝西,除了两座大墓器物置于椁内西端外,大部分墓器物置于头端壁龛中。这样,B区和C区就有较多的共性,看起来它俩好像有共同的葬俗。但B区与C区不相连,反而与A区绞在一起。相反,C区虽然与A区相连,但从头向与器物的放置位置来看,两区可以截然分开。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的墓葬布局呢?我们不得不从器物的分期说起。

墓地的随葬陶器主要有鬲、罐、簋、豆四种。其中鬲主要分布在A区,B区无鬲,C区有两座大墓有鬲,鬲在A区的演变最为完整;罐三区都有,C区罐类型最多,A区类型居中,B区类型稍少;簋和豆主要集中在A区,B区和C区都少。

根据上文的器物分布表和形制分析,A区早期墓分布在北、中部,中期墓分布在中部、南部,晚期墓则北、中、南都有,总体来说是自北向南埋藏,晚期墓主要分布在A区的西南部。B区无鬲,从罐、簋、豆的演变序列来看,早期B区无墓,中期分布在西南部,晚期墓分布在B区的中部和东部。

统一观察整个西司马商代墓地,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这是三个家族的墓地。A区埋人的时候,B、C区还没启用。中期时,C区有两座大墓埋入,使用的是和A区一样的陶器,但墓主头向朝西,这时B区开始使用,墓主头向也向西,但墓形小器物少,级别较低。晚期前段C区再无大墓,墓葬不见鬲、簋、豆,空墓或随葬1~3件器物的墓较多,而A区大墓频出,埋在A区的西南部。特别是M38与M43、M39与M42四座墓,很有可能是前后两位族长及其夫人墓。A区的小墓分布在A区的北部,B区小墓分布在B区的中部和东部。晚期后段,A区不再有墓葬埋入,B区仅埋入2座小墓,在中北部,C区继续有小墓埋入,分布在北缘、南缘,可见三个家族已呈凋零之势。

陶簋、陶豆在各区的分布

杜百廉教授在发掘现场

余论

2005年之前,郑州地区的殷商墓发现不多,除了人民公园算是一次集中发现外,其余就很零星了。西司马墓地是继人民公园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共发掘殷商墓80多座。虽然西司马墓地出土铜器少,也不见玉器,墓地级别比人民公园商墓低,但在远离商城的广武山西端发现这么一处家族墓地,实属不易,对研究盘庚迁殷后留在郑州的商人生态有重大意义。墓地发现之初,就引起各方重视。发掘过程中,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的领导、专家多次莅临现场指导,特别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伯谦和邹衡两位先生利用到河南开会的机会,考察西司马墓地出土器物,并提出具体建议,对西司马墓地的后期整理起到建设性作用。另外,为了搞清墓地的族属及人体体格,我们还邀请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杜百廉教授和王克聪教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鉴定,初步得出西司马墓地老年死者比例较高,龋齿患者低于现代国人的平均水平,说明他们的生活还是蛮不错的。

(作者郝红星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芳为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助理馆员)

邹衡先生考察墓地出土文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