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文 图/刘良超 曹金霞
轺车出行、执戟小吏、骑射画像砖
画 像砖是用粘土做坯烧制而成的一种墓葬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战国时期,兴盛于西汉至东汉中期,东汉晚期趋向衰落,魏晋时期已很少使用。出土汉画像砖较多的地区有河南、四川和江苏,荥阳则是河南出土汉画像砖较多的地区之一。
图①白虎图图②铺首衔环图图③执戟小吏图图④轺车出行图图⑤马背舞图
荥阳汉画像砖构图的特点,主要采用模印的方法在砖坯上戳印出各种图像,一模一个主题,然后横向或纵向排列,采用一种或多种模印图案组合,交错排列布满砖面。题材主要是动物、植物、人物、建筑和几何图形,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方面的,如官吏车骑出行、狩猎、建筑等;反映祥瑞辟邪方面的,如四灵和铺首衔环;反映珍禽异兽的,如凤、鹤、马等;其他还有树、变形柿蒂纹、钱纹、菱形纹等装饰纹样。因组合排列的差异,可以说完全相同的画像砖并不多见。荥阳画像砖整体上看似布局工整却又随心所欲,往往一块砖上内容繁多,想要将之完全归于某类颇具困难,因此我们以画像砖上最具代表性或者面积最大的画像将之分为三类:人物故事类、祥禽瑞兽类、高浮雕类。
此砖长122厘米,宽39厘米,厚16厘米,出土于荥阳乔楼镇沈洼村。画像内容自上而下为白虎图1幅、执戟小吏与常青树图4幅、白虎图8幅、铺首衔环图6幅、白虎图4幅、轺车出行图9幅与马背舞图11幅、轺车出行图6幅与执戟小吏图8幅、轺车出行图16幅与马背舞图12幅。
无论是马还是虎,都作奔跑状,整个画面给人以强烈的飞动之感。执戟小吏分列两行,中间有单马驾轺车。马位车前,体形彪悍,昂首翘尾,作行走状。马背驾一曲形双辕,辕后挂一双轮小车,辐式圆形车轮,十根车辐,有盖无帷,盖立车中央,呈伞状,车上两人,手持缰绳者为驭手,端坐者应为乘车人。这种马车形制为轺车。所谓轺车,《释名疏证·释车》载:“轺车,轺,遥也,遥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轺车应是一种小型轻便,可以在车内坐乘或立乘,以及四处遥望的双辕马拉车,为汉代车马出行图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车型,通常为一般官吏所乘用。
拥彗门吏、犬逐兔画像砖:图①拥彗门吏 图②执剑盾小吏 图③犬逐兔 图④五铢钱纹
残长45厘米,宽37厘米,厚15厘米,出土于荥阳索河办一带。画面内容有拥彗门吏图、执剑盾小吏图、犬逐兔图、朱雀图、白虎图、铺首衔环图、五铢钱纹。除了享受纵犬逐兔、驰骋狩猎的激情澎湃外,汉代官僚贵族阶层还十分注重交往中的礼仪。拥彗门吏图中恭立的侍吏头戴笼冠,身穿长袍,手执长柄彗,主人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以恭候长者或宾客的光临。两汉以后拥彗扫门就成了迎宾待客之礼。这里的门吏拥彗还有辟邪厌胜、护佑墓主人之意。
长121厘米,宽54厘米,厚14厘米,出土于荥阳豫龙镇苜蓿洼村。画面左右两侧各排列一行鹤拉车图,之下各排列一行门阙图。内部画像分4部分。第1部分共4行,第1行为鹤拉车图,第2行为门阙图,第3行为铺首衔环图,第4行为孔子问童子图。第2部分为五铢钱纹图。第3部分共5行,第1行为鹤拉车图,第2行为门阙图,第3行为铺首衔环图,第4行为孔子问童子图,第5行为童子骑牛图。汉人的知书达理来自于儒家礼仪教化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画像中孔子的谦逊和蔼、童子的孜孜以求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正渐渐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
这件画像砖中最为奇特的是鹤拉车图。图中的鹤昂首、曲颈、垂尾,拉一轺车,车坐两人,一位驭手拉绳驾车,后者为主人。春秋战国时这一风习曾在中原流行过,并沿袭至汉代,当时被视为风雅之事。这种图像仅在中原地区的汉画像砖中可以看到。
孔子问童子、童子骑牛、鹤拉车画像砖:图①孔子问童子图 图② 鹤拉车图
长115厘米,宽47厘米,厚15厘米,出土于荥阳豫龙镇石柱岗村。画面正中间位置为绶带系玉璧图,以之为中心,左右模印画像相同,有执棨戟小吏图、轺车出行图、奔马图、凤鸟图和门阙、门吏、凤鸟图。此画像砖构图比较独特,整幅砖面突出了绶带穿玉璧,其主要寓意是礼天与通天,用于灵魂升仙等,还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的财富以及所具有的等级地位。玉璧早在史前时代就已成为抽象的天体,到了汉代,玉璧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象征日月,是天门的标志,并成为沟通天地、象征日月的礼天之玉。在墓葬中随葬玉璧、雕刻玉璧都是人们企望死后灵魂羽化升仙,到达理想天国,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的真实写照。
绶带系玉璧、轺车出行、执棨戟小吏画像砖:图①门阙图 图② 奔马图 图③绶带系玉璧图
图中的执棨戟小吏、轺车出行等均为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景的再现。棨戟是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为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汉代规定三百石以上的官员出行时可有人数不等的执棨戟为之前驱,因此也成为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一种标准。
长136厘米,宽57厘米,厚17厘米,出土于荥阳豫龙镇郝寨村。画像砖四周用方格纹作装饰,中间主题图案上下分作7行横向排列。第1行为东王公乘龙图,共15幅;第2行为双阙长青树图,共23幅;第3行为白虎图,共16幅;第4行为铺首衔环图,共20幅;第5行为朱雀图,共22幅;第6行为楼阁图,共21幅;第7行为骑马射虎图,共18幅。东王公乘龙行于云天,龙首高昂、龙身蜿蜒,极有动感,造型简洁拙朴、浑雄有力。东王公是周穆王的化身,传说穆天子西征到昆仑山会晤西王母,乘龙渡过青海湖而去,汉人称周穆王为东王公,是东仙之长。
东王公乘龙、骑马射虎画像砖
长128厘米,宽50厘米,厚14厘米,出土于荥阳豫龙镇苜蓿洼村。画面自上而下分别模印画像7行,第1行为双凤戏图2幅,第2行为跽坐吏图4幅和执棨戟小吏图1幅,第3行为执笏吏图3幅,第4行为执棨戟小吏图2幅、执鱼图2幅、铺首衔环图1幅,第5行为执笏吏图6幅,第6行为桃都树图5幅,第7行为执棨戟小吏图7幅。墓主人生前可谓奴仆环绕,不仅有小吏专门负责他上朝的必备品—笏;而且还有小吏随身侍候,从小吏双膝着地、臀压足掌、呈跽坐状的恭敬坐法可看出他的卑顺与尽心;更有负责饮食的小吏不时为其准备饕餮盛宴。图中的桃都树则是代表吉祥的神树,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它却是墓主人渴望将生前所有带入天国的象征,更代表了汉代人丰富的想像力和雕塑艺术水平,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王充《论衡·订鬼篇》所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由此可知桃都树是长在桃都山上的一种树,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树,在这棵神树的顶端栖息着为天下报晓的神鸡—天鸡,树下还有两位守护神。
桃都树、执鱼、跽坐吏画像砖
神荼、郁垒画像砖:图①神荼图 图② 郁垒图 图③小鬼图
长57厘米,宽20.5厘米,厚15厘米,出土于荥阳豫龙镇。这件画像砖是墓室封门砖,画像中有两个面目狰狞、勇猛威武的神人形象,左边虬髯者为神荼,右边牵虎者为郁垒,下面有两只小鬼。传说中的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静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的巨大的金眼白虎。神荼、郁垒首见于《论衡·订鬼》所引《山海经》,汉墓墓门上刻画神荼、郁垒是汉代阳间习俗在冥宅中的反映,这些画像从实物上证明了汉代的这种节日风俗,我国当今社会流行春节贴门画和春联的习俗,就是从汉代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
长127厘米,宽18厘米,厚15厘米,出土于荥阳乔楼镇沈洼村。画面内容有蹶张、铺首衔环、双骑出行、轺车出行、斗鸡、鱼、凤鸟、豹蛇斗、执盾亭长、方相氏等。方相氏为兽首人身,似熊非熊,瞠目张口,下蹲,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该形象为旧时汉族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祗,是驱疫避邪的神。《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郑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时难,四时作方相氏以难却凶恶也。”
方相氏、蹶张画像砖
汉代的弩有两种,以手张者曰“擘张”,以足踏者曰“蹶张”。蹶张在当时称做“强弓”,可说是一种重武器。《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集解:“徐广曰:‘勇健有材力开张。’骃案: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申屠嘉从一个“材官蹶张”升为国家的丞相,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汉代人心中印象深刻,汉代画像砖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蹶张图案,虽没有标上申屠嘉的名字,但也不能说没有他的影子。
长110.5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出土于荥阳乔楼镇沈洼村。画面上下两幅为云纹,中为青龙图、白虎图、铺首衔环图。青龙、白虎形象来源于中国的星宿学、五行学等,与玄武、朱雀被人总称为“四大神兽”,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简言之,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白虎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铺首衔环、青龙、白虎画像砖
铺首、龙画像砖:图①铺首图 图② 鸿雁图
朱雀、钱纹画像砖
长104厘米,宽47厘米,厚13厘米,出土于荥阳索河土桥沟村。画面顶部及左右两侧以龙纹环绕,上半幅以铺首图为中心,两侧各模印执棨戟小吏图1幅、鸿雁图1幅。画面下半幅为同心圆和云纹。铺首为门扉上的饰物,铺首的形象为龙所生九子之一,因警惕性高被作为守门之神。至迟在汉代,“铺首”一词已经出现。《汉书·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铺首衔环在古代建筑、墓葬的墓门、棺椁上常可以看见,它背后隐含的是汉人对龙的信仰。
长137厘米,宽43厘米,厚14厘米,出土于荥阳贾峪镇。画面上下各一行朱雀图,中间为五铢钱纹。现实生活的美好让两汉时期的人们对人间充满了依恋,因此留下了不少寓意吉祥的花纹类画像砖。花纹类画像砖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几何纹类等,荥阳出土的画像砖中,此类颇多,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钱币纹。在菱形花纹、朱雀的重重围绕中,一枚枚钱币错落有致,组成菱形长条花纹,寓意着墓主人想要将现实的富裕带入地下继续享用。五铢钱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它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钱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成功的寿钱。
门阙状,高92厘米,宽70厘米,厚27厘米,出土于荥阳豫龙镇翟寨村。此类画像砖主要发现于墓门顶部,均为门楼形状。上部的屋檐与门楼错落有致,中部一只高浮雕鹿首向外平伸,眼、鼻、嘴、舌清晰可见,双耳、双角后掠紧贴砖面,鸱鸮图、常青树等图案则雕刻于门楼内。这种独特的高浮雕表现手法使它成为同时期画像砖中的精品。
鹿首画像砖及拓片
羊首画像砖及拓片
残长41厘米,宽31厘米,厚23厘米,出土于荥阳豫龙镇翟寨村。羊头为高浮雕,羊角弯曲紧贴砖面,双眼圆睁,额头有刻画符号。砖面模印阙楼仙鹤图和菱形纹。鹿首画像砖和羊首画像砖较为罕见,鹿,禄也;羊,祥也。在墓室最显著的位置—墓门顶部中间,放置鹿首或羊首画像砖,是荥阳地区汉墓的一大特色,它也寄托了汉代人祈禄求福的愿望。
荥阳出土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睿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正因为如此,画像砖与画像石并称于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