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太仓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时间:2024-05-19

文 图/刘剑

长 江口的古城太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它崛起于宋元之交,繁盛于元明两代,尤其是元代的“漕粮海运”和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形成了以太仓为中心的辐射我国古代北洋、南洋的航线和向东洋、西洋延伸的国际航线。

太仓这座江南小城在中国航海历史乃至世界航海和贸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太仓拥有一流的物资给养、一流的港口条件、一流的船坞工场、一流的航海船只、一流的水军力量、一流的修船技师、一流的文人志士……此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达繁盛的通海贸易、强大的水军力量、先进完善的造船工业和码头设施等因素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它此段不平凡历史。这段历史给太仓留下了海运仓遗址、石拱桥、元代古代沉船、浏河天妃宫遗迹、元太仓城遗址等众多重要文化遗产,它们都传递着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海丝遗迹

海运仓遗址

海运仓遗址位于今天太仓科教新城范围内,遗址面积40 余亩,所处的台地高出周围地面约0.5—1.5 米。周围河流纵横成网,南有老浏河,北有新浏河,西为盐铁塘。2009 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调查,发现了建筑堆积和古代建筑基址,出土大量元末明初时期的陶瓷片、砖块等。海运仓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是元至明早期的一处规模较大的国家仓储遗址。

明崇祯《太仓州志》载:“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洪武二十六年,即元旧创,廒九十一,为间者九百一十九,贮浙江、南直隶各处粮至数百万石,俗又呼百万仓。永乐十二年,会通河成,罢海运,仓废。弘治十年,仓基改教场。”

太仓石拱桥

海运仓遗址全景

太仓石拱桥包括皋桥、州桥、周泾桥、井亭桥、金鸡桥5 座桥,同为元代始建的青石桥,州桥、周泾桥、井亭桥为三孔桥,皋桥、金鸡桥为单孔。皋桥、州桥、周泾桥跨越古太仓州城内同一条河—致和塘,由东向西排列,南北走向,相距仅1500 米;井亭桥、金鸡桥位于科教新城内同一古冈身路段,两桥相距约400 米。

皋桥,地栿(仰天石)外侧中央雕刻“兴福”二字,装饰莲花“万”字纹饰。金刚墙内立石柱,西南石柱有铭文两行十七字“南隅朱氏妙亭助柱四条增崇福寿延长者”。桥孔内券石上有题记“岁次甲戌元统二年……建”等字样,上下均装饰以浮雕云纹和荷花纹饰。

州桥,中孔东西仰天石侧面刻有“安福”二字,两端刻有圭角。中孔内4 块相对应的券上刻有铭文:“平江路昆山州太仓”“安福桥”“时大元天厉二年岁次已巳十月……崇福寺僧”等。

周泾桥,仰天石外侧正中镌“海门第一”四字,桥面“千斤石”为花岗岩,上刻“轮回”图案。中孔内券石上有一题记,上雕荷叶,下饰云纹,中刻“元顺元年十一月吉日鼎建”和“时次至顺庚午仲冬”等字。

井亭桥,桥边原有一井亭,现已毁。中孔券石刻有铭文:“南广寺提点佛口通智大师如理一力重建众安三环洞桥。□德庄严先师祖一长老尊灵超登上品更异□袈裟坚固福寿尊崇吉祥如意。元统二年三月□日再住持园智广慈大师行□题,洞庭绳墨张应□”,上部装饰以荷叶纹饰,下部装饰以莲花纹饰。

海运仓遗址考古现场

金鸡桥,因桥面隐约可见有一鸡形浮雕而得名。龙门石上镌刻铭文“治至二年八月□日南广寺宣授慈光普照大师孤山重建”,上装饰以荷叶纹饰,下装饰以莲花纹饰。

元代,太仓的刘家港是重要的港口,是海运糟粮的基地,被称为“六国码头”。据记载,当时太仓城有宋桥2 座、元桥14 座。现存的这5 座桥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元代沉船

2014 年,在太仓万丰村疏浚半泾河过程中发现一古代木质沉船。该船残长17.8 米,宽5.76 米。船头呈倒梯形小平头,船中和船尾有部分残缺,船舱前部成“V”字形,至中后部逐渐呈弧形,有主桅座和首桅座,未发现桅杆和甲板。全船共10道横隔板舱板,有11 个舱,2 个桅座。

古船首部首封板完整,并在封板的内外侧设有加强材。船尾保留了部分尾封板。第1、2、4、5、6、7、8、9 号舱壁板及尾封板存留,但已多不完整。3 号、10 号舱壁板已缺失,但可见这两道舱壁板安装的痕迹。右舷外板上尚存留有安装的两道护舷木。甲板及上层建筑已无存。尾龙骨完整,不设首龙骨。

图① 皋桥

图② 周桥

图③ 周泾桥

图④ 周泾桥栏杆雕刻

图⑤ 周泾桥栏杆雕刻

福建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宁波东门口出土的宋代海船、上海嘉定封浜出土的宋代船等,这些古船在龙骨与龙骨连接部位还未设加强材。山东蓬莱出土的元末明初的古战船和浙江象山明代海船,在主龙骨的连接处均设了粗大的横跨两个舱的加强材。而2014 年浙江慈溪潮塘江出土的元代古船在龙骨的接头处设置了长达一个舱半的加强材。太仓古船在龙骨的连接处只设了一个舱长且较细小的加强材,可以看成是一种局部加强结构的过渡阶段。泉州湾宋代海船、上海嘉定封浜出土的宋代船、山东蓬莱一号元代或明初古船、蓬莱二号明初古船的船壁与外板的连接,都使用了铜钉,而太仓古船使用的是铁钉。

明清时期船舶外板的端接缝已经出现了钩子同口、蛇头同口、斜面同口、滑肩同口、溜肩同口、平面同口等不同结构形式,边接缝有平对接、启口对接。太仓古船边接缝采用的是平对接,端接缝采用的是平面同口。随船还出土了元代陶罐、韩瓶、墙砖、青瓷残片等。综合古船结构和建造工艺,太仓相关历史、随船出土物品等综合判断,该船当属于元代,应是航行于内河和近海的货船。

浏河天妃宫

浏河天妃宫位于浏河古镇中央老浏河北岸,占地面积4277 平方米。浏河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是旅居娄江口闽粤海商肇建的民间私祠,原名灵济宫,元至正二年(1342)移建于现址,历经元、明、清、民国诸代,屡毁屡建,主修者有郑和、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其中,主体建筑后殿楼建于清乾隆八年(1744),正殿于清宣统三年(1911)因失火焚毁。

浏河天妃宫仅存后殿楼、配殿、廊等建筑及正殿遗址。后殿楼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小青瓦哺龙脊,上下二层砖木结构,五架梁带卷棚顶前轩,并有前后廊。面阔明三间次二间。明三间为抬梁式结构,东、西梢间为穿斗式结构,底层前廊外层为木栅栏门。其用料硕大,金柱为楠木材质,历经200 余年不腐不蛀。配殿坐北朝南,为硬山顶小青瓦哺龙脊,穿抬混合砖木结构,三开间五架梁带卷棚顶前轩廊,原是太仓州城隍行宫,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大学士、礼部尚书王掞回乡捐资助建。

元代沉船

浏河天妃宫是见证元明大规模漕粮海运,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的重要遗迹,与多位杰出历史人物关系密切,也是妈祖文化广泛传播影响的具体例证。

图① 浏河天妃宫前殿

图② 浏河天妃宫后殿

图③ 配殿(原城隍庙)南立面

图④ 后殿楼底层和二层前轩

图⑤ 后殿楼底层和二层前轩

樊泾村元代遗址

樊泾村元代遗址位于太仓城厢镇新华东路南、太平南路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考古工作者主要分东、西两区开展考古发掘。

两发掘区出土了大量瓷片,另有大量暂时原址保留,小件标本总计2 万余件,以青瓷为主,有少量卵白釉、黑白瓷、白瓷、黑釉瓷、青花瓷等,时代以元代中晚期为主,其中青花瓷以明清为主。可辨窑口有龙泉大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建窑等。可辨器形有碗、盘、炉、盏、高足杯、尊、钵、渣斗、灯、塑像等,另有石质砚台、陶质灯盏、瓦当、磨盘、缸、垫饼、宋代铜钱、琉璃管状饰品等,合计40 余类。发掘出土的大量元代精美瓷器、瓷片,对补充元代龙泉青瓷标型器和建立元代龙泉青瓷标本库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

太仓建城史晚,也没有窑厂记载,如此大规模的没有使用痕迹的成品瓷器集中出现在太仓,当为外运而来。从发掘情况来看,以浙江龙泉窑口为主。根据文献记载,推测运输线路有二,其一从宁波沿海岸至太仓;其二,走部分陆路,至太湖转河道至太仓。然后在太仓外销或者中转内销。遗址很有可能跟海运贸易有密切关系,是太仓历史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

除此以外,今天的太仓境内还有周闻夫妇墓志铭、陈良绍墓志铭、太仓清真寺碑、海宁寺碑、陈贤墓志铭、周闻之子墓志铭、《通番事迹之记》碑、元代海船舵、元代铁釜、元代海船棕缆绳等相关海丝遗迹遗物。

海运历史

海运漕粮

樊泾村元代遗址发掘区域全景

青釉印花杂宝纹盘

卵白釉“枢府”款盘

青釉鬲式炉

乳浊釉炉

琉璃簪

石砚台

太仓,素来被称为“皇帝粮仓”。元、明两代,中央政府均在太仓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粮仓—海运仓,并从太仓出发海运漕粮,将江南的粮食运输到天津、北京、辽东,也曾多次运输到朝鲜半岛。

在大力发展海漕事业的同时,负责海漕的朱清、张瑄也在太仓进行大规模的国内、国际贸易,海内外商船云集于此,国内有浙、闽、粤沿海诸省的客商,国外“凡高丽、琉球诸夷,往来市易”,太仓刘家港由此开辟了通往高丽、日本、琉球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的海上航线,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元初,朱清、张瑄掌管的行泉府司具有海外贸易管理职能。元后期至正二年(1342),元政府又在太仓设立了“庆元等处市舶分司”。当时的太仓,十分兴盛繁华,史籍记载说“官第甲于东南,税家漕户、番商贾客云集阛阓,粮艘商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记”,故而有“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的美誉。

郑和下西洋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太仓又一次迎来了航海和对外贸易事业的高峰期。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 年间,由200 多艘船只、近3万人组成的郑和船队7 次从太仓出发,远航亚非各国,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使自秦汉时代逐渐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彻底贯通,并且使之由单向到多向,由线状到网状,由近洋到远洋,由小型船队到大型船队转变,故而可称为是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极盛期”。太仓是郑和船队的起锚港和归泊港,数万水手、将士,以及各国君主、使臣、商人常年进出太仓港。

太仓博物馆藏《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就有关于墓主人周闻被选为郑和下西洋的武官,先后于永乐七年(1409)、永乐十一年(1413)、永乐十五年(1417)、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二年(1424)、宣德六年(1431)六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元、明时期,是太仓航海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太仓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海贸活动的主要历史阶段。太仓可谓是“海上丝绸之路元、明时期长江口地区的主要港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