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邹建民
通过对宁化廊桥分布的考察,可知宁化廊桥的总体特征:一、基数比较大;二、历史跨度比较长;三、材料多是木质的;四、保存比较完好。宁化廊桥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一、地方色彩比较浓郁;二、具有獨特的生态魅力;三、传承了红色基因。宁化廊桥的文化内涵包括:一、建筑文化;二、美学文化;三、民间信仰文化;四、文学文化。由此可知,宁化廊桥具有一定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宁化地方文化与古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能提升宁化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中国廊桥的别称很多,如虹桥、彩虹桥、花桥、凉桥、福桥、蜈蚣桥、鹊巢桥、风雨桥等。其内涵丰富,涉及建筑技术成就、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及其背后蕴含的人文背景及城乡民俗等范畴,所以它一直是建筑史中的热点问题,前人对其有一定的研究[1]。然而就闽西宁化县廊桥文旅资源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专文进行研究,这就留下了一个学术空白点,现拟就此问题,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宁化县廊桥文旅资源概况
宁化廊桥的主要分布
据刘晓迎的《试论三明廊桥申遗的可行性》一文的不完全统计,宁化共有15座廊桥,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座,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水茜镇有5座廊桥:藩维桥、安寨蛟潭桥、张坊廊桥、上谢廊桥、庙高柳家廊桥。其中藩维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藩维桥又名维藩桥,横跨水茜溪上,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桥由引桥、金刚墙、六墩、五桥洞、廊屋组成。2020年10月,该桥根据修旧如旧的方式被修缮。
第二,曹坊镇有2座廊桥:温孙桥、双石鹊架桥。其中,温孙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孙桥,又名滑石风雨桥、温坊桥、宜生桥和神仙桥,最早建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毁了修,修了坏,经过多次修缮。该桥横跨曹坊镇的大溪,共有两个墩和三个桥洞,为木伸臂廊桥;长80米(约二十四丈二尺左右),宽4.6米(约一丈五左右);桥中间设有神龛,供奉了地方神灵。桥的两旁建造了扶栏、坐板。2001年,该桥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石壁镇有2座廊桥:维藩桥、溪背乌石下桥。它们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0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藩桥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该桥为单孔石拱廊桥,桥长12米(三丈六尺左右),宽5米(一丈五尺左右);桥上建有廊屋,面阔3间,进深4柱,硬山两面坡顶;桥面用比较细的鹅卵石平铺而成。该桥的西北部有一座德润亭,亭内东墙设有神龛,供奉了本地神灵——赵公元帅、土地公和土地婆。溪背乌石下桥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22—1722),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1949年后曾经三次重修。该廊桥内设有神龛,神龛内供奉了太保神。该廊桥为瓦屋顶、木头梁,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该廊桥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柳杉、杉木,基本上没用铁钉,全部是木榫结构。该桥是宁化西部通往汀州府(今长汀县城)唯一的官道线,为过往商贩、旅客、工农提供了庇护,一直有口皆碑。2012年,该桥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泉上镇有1座廊桥:花桥。河龙乡有1座廊桥:永建村头瓦桥。安远镇有1座廊桥:杰家湾廊桥。中沙乡有1座廊桥:半溪村廊桥。治平乡有1座廊桥:半溪村廊桥。湖村镇有1座廊桥:店上村廊桥。
其实,宁化廊桥远不止15座,宁化学者鸿琳等人认为,宁化至少有20多座廊桥。
宁化廊桥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而言,宁化廊桥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廊桥的数量比较多。据2012年第一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整个三明地区有119座廊桥。宁化所拥有的廊桥在整个三明至少排第三位。
二是廊桥的历史跨度比较大。据《宁化县志》记载,宁化县规模比较大的古桥至少有33座,其中建于宋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15座,清代的6座,其余6座的建造时间不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保护宁化的廊桥,其实就是在保护一座活态化的古代廊桥博物馆,其能让今人感受到历朝历代廊桥建筑师的创新品格、工匠精神及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也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古代桥梁文化的魅力。
三是宁化廊桥是木质的。宁化大部分廊桥的建造材料为本地的杉木,除了入水的桥墩由巨大而坚固的青石垒砌而成外,其余建材多是木头。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的乌石下廊桥,除了桥墩是由条石垒砌而成外,其余的桥梁、廊屋、桥栏、栏凳、神龛、遮风板等全部是用宁化本地出产的杉木构建而成的。
四是廊桥质量较好利于保存。宁化的多座廊桥因为质量好,至今仍然在使用。比如上文提到的温孙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仍然屹立在风雨之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好,是因为建造该桥的工匠们的技术精湛,宁化的杉木质量也好,从而保证了廊桥的质量。
宁化县廊桥文旅资源的地域特点
其一,历史悠久,客家特色鲜明。宁化最早的廊桥建于明朝初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比较深远。之后,随着宁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宁化的廊桥建筑技艺日趋成熟,并赓续到现在。藩维桥、温孙桥和维藩桥等廊桥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
其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其特殊的魅力。宁化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千年客家山区古城,位于闽江、赣江和汀江的“三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达到75.06%,是我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县境内有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与亩蓄积量居世界之首的古杉木王群等自然景观。该县的空气质量多年来都位于福建省的前列,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美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而来到宁化的游客又被古朴典雅的廊桥所吸引,纷纷到水茜、曹坊等地欣赏美丽的廊桥。
其三,是红色文化的见证物。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党史学习的深入开展,以及弘扬闽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作为中央苏区全红县和中央苏区“乌克兰”的宁化县,其中,星罗棋布的廊桥见证了无数革命前辈的光荣历史,到红色廊桥怀念革命烈士,到红色廊桥讲述革命历史,到红色廊桥赓续红色血脉,已经成为宁化县人民政府以及宁化人民传承和弘扬宁化红色文化的重要活动,宁化苏区革命精神已经逐步融入了该县廊桥文化的传承之中。
宁化县廊桥文旅资源的文化内涵
其一,建筑文化的内涵。就建筑工艺流程而言,廊桥的建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桥址,建桥基和桥墩,建桥拱,铺设桥面,建造廊屋等。一是选桥址,因为廊桥是风水桥,所以选址人包括堪舆师、桥董、总木匠师傅。廊桥多建在村庄的水尾处,同时要兼顾周边的山势、山脉的走向,要尽量选择河流狭窄处,以节约成本。二是桥基、桥墩多用花岗岩条石,必须坚固扎实,且多为船形,以减小洪水对其的冲击力。三是桥拱的架设,其技术含量最高,工艺流程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具体步骤至少包括上三节苗、立透柱或半柱的将军柱与大排架、上五节苗、上剪刀撑、安桥板苗与小排架。四是铺设桥面,桥面分木板桥面、砖头桥面和条石桥面。五是建造廊屋,以为人们遮风挡雨,增加桥梁的美感。
其二,美学文化的内涵。就造型美而言,由于宁化廊桥是桥梁、廊屋、凉亭的巧妙组合,所以其外形精致、和谐、美丽,极具美感。遥看廊桥,入长虹,似弯月,其与周边的山水、云彩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是我国经典审美意象,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在古典诗词文章、山水画中随处可见。所以,保护廊桥其实就是保护一种审美理念。
其三,民俗文化的内涵。就廊桥与风水而言,宁化人民喜欢在村口村尾、溪涧环绕、山势腾挪、两山对峙之处建立廊桥,并且会在廊桥的附近种植一些松树、柳树和柏树等,并建筑一些“桥镇”——亭台、庙宇、楼阁、神龛、宝塔、香炉、经幢,这样修建与风水有关。例如石壁镇的维藩桥旁边便有德润亭,桥周边种植了垂柳,一是为了聚财养气;二是为了稳固桥体,镇压恶煞、妖魔和邪气。民间风水信仰并非迷信,而是一种民俗文化。
其四,文学文化的内涵。就廊桥与诗文而言,一是廊桥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十分适合寄托情怀,所以许多古代文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廊桥结合在一起,书写了许多廊桥楹联、廊桥诗文,从而形成了廊桥文化。二是廊桥多配置了桥记碑文,桥记碑文记载了该廊桥的建造缘由、建造者的基本情况、建桥过程概况等。三是廊桥的墙壁上有时候会题写村规民约,以教化人民。这些内容一方面反映了宁化人民崇文重教的传统和传承文化的担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造桥工匠的技术自信与责任感。
宁化县廊桥文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其一,保护与开发宁化廊桥文旅资源,有利于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一是宁化的廊桥文旅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可开发性。宁化廊桥具有多种文化内涵,如建筑文化内涵、美学文化内涵、民间信仰文化内涵、文学文化内涵等。正因为宁化廊桥具有文旅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底蕴的丰富性,所以其具有可开发性。廊桥精湛的建筑技术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得到广泛的宣传,被广大专家和游客所认可,发展宁化廊桥文旅的机遇已经来临。开发廊桥文旅资源,充分发展廊桥文化旅游,可以推动宁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升民生福祉,传承宁化地方文化。二是宁化廊桥文化可以带动相关文旅资源的整合开發。仅开发廊桥旅游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宁化廊桥所在地还聚集了其他文旅资源。例如水茜镇有杉木王群、岩石寨、沿口古戏台、油米坑土楼,包括稻草龙、布龙、鼓灯的舞龙灯和舞鬼子等文旅资源;曹坊有古宗祠、古民居等客家古建筑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旧址等文旅资源;石壁镇有客家祭祖习俗、东华山、升仙台、双极峰寺、千家围、乌石寨、狮子峰等文旅资源;泉上镇有青瑶窑址、龙岳岩洞化石遗址、泉上土堡遗址、泉上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酒堂寨等文旅资源;河龙乡有下伊伊公庙、红军兵站旧址等文旅资源;安远乡有赵家源李氏家庙、伏虎禅师祖庵、朝天寨、彭湃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工农红军长征起始点旧址等文旅资源;治平乡有玉扣土纸生产和畲族文旅资源。以开发廊桥文旅资源为抓手,整合开发利用周边地区的文旅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线路和观光景点,这也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本地的文旅资源,从而在保护与传承本地文化的同时,推动本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其二,旅游开发有利于廊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一是旅游开发能推动地方政府与人民加强对廊桥的关注与保护。宁化古廊桥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古廊桥由于日晒雨淋而坍塌,有些古廊桥因为乱拆乱建而被破坏,有些廊桥因为神龛的香烛失火而被烧毁,有些廊桥被村民在上面乱堆乱放甚至圈养牲畜,有些廊桥的周边环境脏乱差……这些问题令人感到痛心。廊桥这种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它们将会逐渐消失。这时候,挖掘廊桥的多元文化内涵,对其加以关注和重视,并将其提到文旅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站位,这必将引起宁化地方政府与人民对廊桥的重视、保护,相关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定会向廊桥保护倾斜,从而使所有的古廊桥得到保护、修缮、管理和开发。二是旅游开发有利于推动廊桥文化的传播及其建筑技术的传承。一个地方要想发展旅游业,就要有能吸引游客的地方特色文旅资源。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要对具有可开发性的文旅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整合与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宣传营销。开发宁化的廊桥文旅资源,不但能在本地传播廊桥文化,提升广大宁化人民对廊桥文化的认识,而且还能让外地的游客深入了解宁化的廊桥文化。
其三,保护与开发宁化廊桥文旅资源,有利于提升宁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宁化是闽西北的一座边远小县城,以前被称为福建的“西伯利亚”,是革命老区和山区,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只有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切入点和突破口。发展具有宁化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是提升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是该地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它们关系到该地的形象、吸引力、辐射力与当地人民的自信心等因素。
宁化廊桥的文旅资源与客家祖地一样,是提升该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宝贵资源,开发宁化廊桥的文旅资源,可以为宁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涵,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旅游业要发展,不但要有特色文旅资源,而且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因地制宜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宁化的特色文旅资源除了客家祖地之外,还有古廊桥。
作为千年故县、客家祖地的宁化,因为境内河流、溪涧众多,所以桥梁也比较多。古代宁化人民所建造的桥梁不管是拱桥还是梁桥,桥上多会营造构架屋式建筑,所以人们称廊桥为“屋桥”。宁化的廊桥具有多种功能,如交通功能、地标功能、休闲娱乐功能、集市功能、审美功能等。此外,廊桥还能满足村民对风水的信仰和祭祀的需要,换言之,廊桥是客家人的水上庙宇。客家人信仰风水,他们认为山势是龙,水流是其血脉,是生气的外在形态,也是财源的象征。由此可知,宁化廊桥与风水信仰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学术问题,有待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耀清.历史记忆:闽西文化遗产上[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2]鸿琳,戴长柏,黄丹平.翠江谣[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梧桐.最隐逸SO连城[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4]郑颖璐.闽西客家廊桥建筑艺术特点及保护开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1):66-70.
[5]温良卿.闽西客家地,廊桥韵味长——闽西古代廊桥调查[J].炎黄地理,2021(12):68-70.
[6]鲁晓敏.闽赣粤风格各异的客家绝美廊桥[J].环球人文地理,2018(19):22-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