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赵文茹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借鉴西藏布达拉宫的基础上修建的,被称为“小布达拉宫”。尽管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对西藏布达拉宫的仿建,然而两者也存在不同,对比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西藏布达拉宫的选址、功能、布局等为弘扬和发展藏式建筑艺术提供参考。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通过对西藏布达拉宫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修建的,通过汲取西藏布达拉宫的建造经验,借鉴布达拉宫的神韵,并融合满族、汉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而建造。因此,承德普陀宗承之庙和西藏布达拉宫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独有的建筑文化特色。通过对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的对比研究,分析两者在选址、功能、布局等方面的异同,不仅能更好地总结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和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对传承和发展中华建筑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现代建筑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选址对比
作为庆祝乾隆皇帝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修建的寺庙,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选址位于避暑山庄外面的山岗上,而没有修建在避暑山庄内,这是参考已建成的普宁寺、普乐寺、普佑寺等先例。此外,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修建之前已经修建了六座寺庙,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东北角山岗与东岗,空闲处只有北部山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对西藏布达拉宫的借鉴基础上修建的,建筑空间需求较大,综合考虑,目前的建筑选址为当时的最佳位置。
此外,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选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思想。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在选址时体现了“以北为尊”的寓意,也表明清政府对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修建的高度重视。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和正对的避暑山庄北侧山岗形成了对景,也就是承德普陀宗乘之庙风水的“朝山”,建筑选址的风水极好。
藏传佛教推崇红色和白色,藏传佛教认为红色象征着永恒和勇敢,白色象征着圣洁。布达拉宫选址红山最为适宜,选红色、白色为宫殿的主体颜色,更是寓意着长治久安、吉祥如意。红山的北部为老娘山,以一个环形的怀抱将红山拥在怀中,意味着布达拉宫依偎在母亲的怀抱,富有灵气和生息。红山的南部为弯月状的拖日山,环顾着红山,山下的拉萨河沿着山势缓缓由东向西流去,山水相依,情意绵绵。而布达拉宫位于中央,由山峦和河流精心呵护,形成“朝山”和“眠水”,具有极好的风水。布达拉宫以得天独厚的选址,使其流芳千古。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选址主要根据中国传统风水学,建筑环境优美而又尊崇;西藏布达拉宫的选址虽然也受传统风水学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藏传佛教义理。因此,两者在建筑选址的考量因素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功能对比
作为清朝的皇家敕建寺庙,尽管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修建目的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该寺庙依然是宗教性质的。此外,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圆白台、大红台、围墙等尽管具有部分防御性的功能,但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建筑群中这些建筑的主要功能仿建了布达拉宫,而不是用于防御。因此,宗教功能是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主要功能。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白宫、雪老城与红宫三部分。其中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曾经作为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雪老城是服务于宫廷的具有辅助性的附属建筑;红宫包括佛殿与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就西藏布达拉宫的组成来说,布达拉宫具有政治和宗教功能,同时作为城堡式的建筑群,布达拉宫的防御性较强。
尽管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对西藏布达拉宫的借鉴基础上建设的,但是两者的功能存在不同。西藏布达拉宫是城堡式的建筑群,不仅具有宗教、政治功能,还具有较强的防御性。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清政府皇家敕建寺庙,宗教色彩浓厚,其主要功能是宗教功能。
布局对比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建筑布局是从南向北,共分为四部分,即前院、中院、后院以及大红台。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前院是位于正南门到五塔门间封闭的院落。前院主要的建筑为四座单体建筑,分别是五塔门、正南门、五孔石桥以及碑阁,這些建筑都坐落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中轴线上。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中院是位于五塔门到琉璃牌楼间封闭的院落。中院主要的建筑为三座单体建筑,分别是西边门、琉璃牌楼以及东边门。由五塔门的三孔拱门或者是五塔门两边侧腰墙布置的边门可以进入到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中院,地势不断变高。沿着石阶可以到达琉璃牌楼。在中院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东边门与西边门,是进入普陀宗乘之庙的侧入口。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后院指的是由琉璃牌楼到大红台间的建筑,包括单塔百台、东罡殿、中罡殿、西罡殿等,其余辅助建筑形式为藏式白台建筑,结构比较简单。普陀宗乘之庙后院的建筑根据地形错落有致的分布其中,尽管建筑多,但是并没有给人杂乱的感觉。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大红台坐落于寺庙最北端,也位于山麓最高处,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包括大红台裙楼、大白台以及御座楼裙楼等。其中,大白台是普陀宗乘之庙东部御座楼裙楼与中部大红台裙楼的基座;大红台裙楼高约为25m,有7层,在其最高处修建了“慈航普渡”殿。一层到三层是由条石建成的实心台座,四层到六层采用了西藏建筑“回”字形围廊结构。大红台裙楼的天井院内建有普陀宗乘之庙最重要的“万法归一”殿;御座楼裙楼的平面呈“回”字结构,四边长度均是30米,整体平整。
布达拉宫主要由雪城区、园林区和宫室区构成。雪城区是指布达拉宫墙内山前藏式的碉楼建筑,主要是服务于世俗性事物,是平顶的藏式建筑结构;园林区主要种植各类植物;宫室区由白宫、红宫等构成。在尺寸方面,纵向深度远远小于横向尺寸,同时布达拉宫的建筑并不是明显沿着中轴线分布,布置比较随意。
再细看布达拉宫的内部布局,以布达拉宫为中轴线从朝山分支而来三座拱山,分别对应着中宫(红宫)、东边的白宫和西边的白塔,像三位大臣向布达拉宫跪拜行礼,象征着皇权的高贵和神圣。
承德普陀宗承之庙整体布局上包括了四个部分,即大红台群体建筑、前院、中院以及后院。其中的大红台群体建筑是对西藏布达拉宫红宫建筑的借鉴、仿建;前院、中院与后院是藏式白台建筑群,是对西藏布达拉宫雪城区的仿建。由此可见,在整体布局上,承德普陀宗承之庙对西藏布达拉宫的关键建筑与基本布局进行了借鉴。
西藏布达拉宫包括雪城区、园林区与宫室区三部分,承德普陀宗承之庙则主要包括象征雪城区的藏式白台建筑群、象征宫室区的大红台两部分,没有单独的园林区,而是通过传统的园林造景的方式融入到藏式白台建筑群。
承德普陀宗承之庙的藏式白台建筑群的尺寸是纵向比横向要长,同时白台建筑群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反之,西藏布达拉宫雪城区的尺寸则是横向比纵向要长,同时建筑的分布较为随意。
尽管承德普陀宗承之庙白台建筑群是对西藏布达拉宫雪城区的仿建,但是承德普陀宗承之庙的白台建筑群包括前院、中院与后院,而布达拉宫则不存在院落。借助于传统的院落式手段,承德普陀宗承之庙白台建筑群被分成三部分,使白台建筑群纵向远远大于横向的视觉冲突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样被划分的每一个院落都构成了闭合的空间,非常接近于西藏布达拉宫的“雪城区”布局。
艺术对比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西藏布达拉宫存在着“仿建”的关系。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对西藏布达拉宫的仿建,在整体建筑群得到充分展现。
西藏布达拉宫属于城堡式的建筑群,围墙高大而厚实,其东西角楼与东、西、南三座城台门楼充分体现了防御性特征。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宗教功能显著,为了实现对布达拉宫仿建的效果,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仿建了围墙、角楼、门楼等,虽然和布达拉宫相比,规模与体量等相对较小,但仿建设计使具有宗教功能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前半部分的防御特征明显。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位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东南角与西南角的两座白台都是露天的空心白台,并没有设计进出白台周围的围墙的出入口,这其实是模仿布达拉宫的角楼,也体现了两者的相似的建筑艺术。
白色与红色是西藏布达拉宫的主色调。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也是以红色与白色作为主要色彩,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承德地方特色的色彩装饰。比如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阁、大红台建筑群的券顶、正南门等被刷成了西藏布达拉宫所没有的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黄色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券门的内部刷黄色,不但没有使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模仿布达拉宫的主导色彩受到影响,反而含蓄地表达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色彩体现了皇权与宗教的相互妥协与包容。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虽为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但并不是照搬抄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庙不仅保留了汉族传统建筑的风格,还汲取了西藏布达拉宫藏地建筑的艺术精华,因此,两者的建筑艺术各具特色。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前院与中院的中轴线上的琉璃牌楼与碑楼均保留了汉式建筑的风格,在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建设两座汉式风格单体建筑,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皇权至上”的意义。同样,藏式风格的建筑也在这里大放光彩,如彰显藏传佛教文化的五塔门和大红台两侧散置的白台建筑等均体现了藏地建筑的风格。不仅如此,汉藏建筑艺术的融合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山门就是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共同组成;寺庙中的白台虽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但却采用了汉族砖混结构。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西藏布达拉宫是我国建筑历史上两颗灿烂的明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对西藏布达拉宫的仿建基础上修建的,是对藏式建筑的创新发展。通过对比分析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西藏布达拉宫建筑艺术,不仅为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西藏布达拉宫的保护提供思路,推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还对现代建筑设计中汉藏艺术的交流融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项目(课题名称: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对比研究,项目编号:BSSZ202002)。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與设计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