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摘 要:《周南·芣苡》描写地是生活中一项劳动简单动作的展现,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时代情感。其情感表达于反复的运用中实现,无疑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发现,是对后世语言学和文学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诗经;芣苡;时代情感;反复
《周南·芣苡》历来为论诗者赞赏有加,其生活原生态的情景状貌令古今无数读之者啧啧不已。关于本诗的奇妙,姚际恒评曰:“章法极为奇变”[1],诗单纯以赋体出之,以一系列的动作展现构成全篇,虽然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一项简单劳动动作的展现,但一旦为我们遥远的祖先用原生态的曲调唱响,便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时代情感。
1 劳动中奏响诗的乐章
采集植物的果实,这是一种古老的生存行为,在远古自然文明时代,即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前农业文明时代,这是必然也是必须的生存行为。在我们的祖先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活动之时,依托纯自然的给予便是生存资料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来源。即使是在他们已然进入刀耕火种的初级农业文明时代,采集仍然是耕作收获的一种必要的补充。于是,“采”便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熟悉而又熟练的日常生产行为和生存动作,遥远的祖先们欣欣然地去获取自然的赐予,情不自禁地载歌载采起来。这芣苡——车前子的采撷抑或更有深意,云:“芣苡,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也。”[2]其若与“有子”则不分“后妃”与民女了。闻一多曾考证“芣苡”古时本字是“不以”,乃今字“胚胎”的本字[3]。“芣苡”虽说未必就是“胚胎”,但确实与女人妊娠相关,车前子作为一味中药,确有转正胎位之效,上古之妇女采集此物或为妊娠期保胎之用。如此这情不自禁地载歌载采则较为容易理解。因为有了这芣苡的特别用处,那欢乐的采撷动作又平添一分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而且女子的繁育也关联着其婚姻的以及长久的幸福,于是,这歌声里又充满着她们的幸福热望。
在这古老的劳动歌章中,我们聆听到古老先民炙面灼人的心灵热望。在生产技术极度低下,生存条件极度艰苦,生活环境极度险恶,生命保障极度薄弱的时代,我们的远祖满怀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的渴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生活资料的觅取,为求果腹,他们不知疲倦地串串嘟嘟地摘取一草一木上硕硕盈盈的累实,为求生衍,他们不厌其烦地颗颗粒粒地采集哪怕是一枝一株上星星点点的散存。
在这古老的劳动歌章中,我们观赏到情趣盎然的劳动场景。那采而又采中奔忙流盼的劳动情态,那采摘攫取中熟练而连贯的形体动作,使整个劳动场面异常活跃生动。特别是歌章中的三章六个小节把一个“采”的泛言性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分解:有——掇——捋——袺——襭,这五个动作的或独立、或接续、或连贯发生;抑或是几人甚或是众人错落无致地进行,都必然是一幅富有动感特征和生命意义的动人图景。从动作的分解和发生角度,我们会依稀感觉到这画面里蕴涵着一种节奏、一种韵律,于是那无论是个體的还是集体的,无论是单一的还是连续的“采”的动作,又富含着音乐的特质,那原始的采摘图景又仿佛是真实的自然背景之上的富有生命内涵和人文色彩的舞蹈。
2 诗篇中演绎着劳动的旋律
在这古老的劳动歌章中,我们品味到人类与自然的无比和谐。自然以她无比广阔的胸怀,无比慷慨的赠予,使人类如婴孩之于母亲一样,在她的怀抱里吸吮着生命的营养,安享着生活的美好,品味着生存的内涵。人类在自然提供的乳汁般的丰富的生存养料面前,以一种生命的亢奋带着无比的自豪和感激踊而跃之地、欣而喜之地获取这大自然母亲般的施舍。那熟练地劳动动作、娴熟地劳动技巧都体现着一种和谐,一种天然的母子般的和谐。
这是一首歌,一首回荡在悠远的、纯净的天地之间的优美动人、欢畅无比的劳动曲调;这是一段舞,一段渗透着生命执着与幸福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的生命之舞。这昭示一种关系,一种人类对自然的无限依赖;这彰显着一种美,一种生存行为美,一种心灵状态美,一种古老风情美。
其诗意全在动作的展现中蕴涵着,简单便是生活本身,真正的情致恰恰于寄予在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情节之中,这是无诗之诗,无情之情,恰如一幅生活的速写,于毫无色彩画面中展现人类内心世界的五彩斑斓,令人陶陶然忘却眼前的纷扰,而恍恍然心动神驰。正如方玉润所言:“通篇只六字变化,而妇女拾菜情形如诗如画”,“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4]
《芣苡》的构成形态虽颇受激赏,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如袁枚便以《诗》之《风》所谓大辂椎轮,未成章体,其作《剪烛诗》:“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以仿《芣苡》,并有云:“如此重复之言,有何意味?”[5]重复,如果单纯从诗句本身的消极修辞意义来说,所有的话语的两次以上的表达,都是重复的,就意义表示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并未增加任何新的表达内容。而就积极修辞的视角,则完全不同,其名则为反复,其意义的分量则在几何般地增加着、累积着,尤其是情感的含量则在裂变性地衍生着、爆发着,恰若拾阶而上,每一级与一阶之间似乎完全是相同的动作,而于动作的反复发生和结果累积之中,可以临高台、登危楼,又若攀登而上,亦将于动作的反复中凭险峰、凌绝顶。因而,文学之反复恰如音乐之复沓绝非毫无意味的重复,《诗》于三千年前已然普遍运用这反复于情感表达之中,无疑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发现,是对后世语言学和文学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姚际恒.诗经通论[M].上海:中华书局,1958.12-12.
[2]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2009.
[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2-13.
[4] 方玉润.诗经原始[M].上海:中华书局,1986.2-23.
[5] 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9
作者简介:
蒋碧玉,女,(1971-),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