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余世存: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时间:2024-04-24

王皎+王嘉玲

十年前,一本看似“无头无尾”(无序文、无后记,无注引)的《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横空出世,一时“洛阳纸贵”,《非常道》以1840一1999年间中国的历史片断为内涵,记录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权臣,以孙中山、黄兴、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领袖,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学术大师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留下的趣闻轶事和精彩话语。从切片入手,以“不著一字,不为一注”的“编录”的方式, “原汁原味”地深刻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大变局下的种种探索及其成败、反复和困惑,以及此间的人间冷暖与人世沧桑。

人们说余世存开辟了历史写作的“段字体”和“微博风”。在他“一个段子接着一个段子”的“历史”,“一个切片接着一个切片”的“瞬间”里,那些看似零碎,然而真实、生动、鲜活的呈现,打破了一些坚固的东西,去除掉一些成见。

低调的余世存,被认为是重要的思想者,“他以白净宽广的额头、秋水般的双眼、诗人的灵心善感,多年为汉语世界的清冷寂寥忧心如焚。他犹如一名预告坍塌和毁灭的隐修士,唱诗班中永不现身的梦幻幽灵,送葬行列中远远驻足沉思的局外人,眨着冷眼颤着热心,用炼丹术般的修辞和锤炼了几千年的汉语韵律,为中国几代汉语创制者壮行。”却也同样是一种无力感,他却说自己是生活中的loser,只是一个读书写字的人。

“历史写作是时间的投入。”五年磨一剑,余世存说,编写这本书时,面对大量的史料,由此而来的深度的阅读兴奋,使得他常常整宿睡不着觉,梳理数百部图书典籍,才精心遴选出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话语,“我编写《非常道》完全是出于对话语的关注,大家知道,东西方人都关注话语,西方人说,太初有言,言与上帝同在,中国人也说,口含天宪。但在我们这里,对话语的关注更多是对权威话语的关注,缺少对更多人甚至普通人话语的关注。我在大学期间就留意到近代以来的中国人的话语,其中有非常可观的、可惊叹、可玩味的,这一有心,到实现时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我当时并不知道今天会盛行微博体,只是摘抄读书笔记时,串连前人言行,强烈地意识到,这些片断言行本身就有意义,不需要我在旁边饶舌。所以整理几千条段子,我最终放弃了自己要站出来表达的冲动,而是选择由历史细节本身来说话。”

“十年之前,曾国藩、慈禧、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等近现代中国的巨头们在人们眼里还是脸谱化的,或需要仰视,或必须俯视,今天他们已经任由人们接识、平视。十年之前,现代中国革命、西方文明资源、现代性资源在官民之间,在庙堂江湖中还有着绝对的价值;今天,传统中国文化、轴心时代以来各大文明等等,都在加持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都成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现代人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十年之前,传统图书阅读还占据着霸权地位,客厅、桌面、图书馆等等还是阅读的重要平台,今天的掌上阅读则成为了潮流。”余世存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网络等新文明元素把我们的生活带入到不确定性中来。人们从未有如此新鲜不断的日常经验,古人所说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切。人们曾经笃定的‘太阳底下无新事,曾经以为的真理乃表象的确定性,曾经信仰的绝对时空,绝对真理等等,都不免坍塌了。人们信仰的底线、防线,想象力的高标等等,一再被超越;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没有最优,只有更优。”

Q&A

Q:您通过《非常道》对历史碎片的解析希望给读者传播些什么?

A:我当年希望这部书能够捍卫历史正义,今天也依然觉得这是它存在并能够传播的意义。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非常道》更是一种常识。新发现的人物史料还会层出不穷,但《非常道》涉及的史料是近现代史的基础。了解这一切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非常道》是现代社会小康中产家庭的通识性读物。遗憾的是,我们社会发展多年,经济文化增长很快,但在提供通识读物方面成绩少得可怜。历史热、民国热这么多年,但通识读物方面的历史图书很少,能够流传下来的书更少。一个社会之所以需要通识读物,是只有这样的读物才是捍卫常识的,才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才不会陷入各种极端状态。多一个人读《非常道》,社会就会少一份戾气,而多一种自由的保证。我们每一个“渺小”的“大众”有时候看起来并不在场,仿若消失了,但其实每一个渺小的我们都能像基督那样“复活”,因为我们仍能够用最挚爱的汉语来叙说历史和人心。历史写作也是一种审判。

Q:有人说《非常道》可抵十年教育之功效,您怎么看?

A:《非常道》在培养一种开放的眼光。人的目的是使自己成为丰富健全的人,而不是使自己成为某种观念支配下的人,比如一辈子只做了胡同里的人、山寨里的人、离不开围墙的人,凡是这类人就过于道貌岸然,他们身上的人性就淡薄了。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的发起者们曾经想过,要创作出与文言文比美的现代白话,一百年来也确实出现了语体、文体上极富个性的文化大家,只是这些大家对读者的影响仍显得片面,比如鲁迅的、钱穆的、胡适的,还有我们近年熟悉的梁启超的报章体等等。《非常道》是从众多的书中、众多的人物话语中摘编的,可以说是集现代汉语的大成。从大数定律的角度看,我们对人物话语种类的收集越多,我们越能抵达某种均衡。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非常道》能让我们熟悉汉语的各种表达,让我们获得健全的思维方式。我个人希望读者能够把它当作一部文史作品,就像大家把它类比作《世说新语》一样,读这部中国近现代史的“新语”,可以平实地认知并欣赏人物的命运及其人格之高下美丑。以读《世说新语》为例,我们今天很难想到说,读者眼中的王羲之、嵇康、司马昭、谢安等人是一流的文化人物,是政治巨星;但我们今天一想到近现代史,就想到胡适鲁迅,想到袁世凯孙中山等人,这其实不是一种平实的态度。当历史的魔手消失之后,历史人物接近真实的美丑才会定格在我们这里,对我们有真正的滋养。

Q:您现在在哪些研究领域发力?

A:我这几年着重于研究历史起源,侧重于中国上古史,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收获,比如亲证历史就比纯粹的文献研究要有趣。如读墨子的书,只读文献的话,你有时候难以理解这样的圣人何以那么幼稚,他对国家的治理建议看起来过于简单;但只要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再看墨子的书就非常亲切,甚至觉得他的言语思路切合某种历史实际。我这些年努力的可以说是一种探源性的工作,研读上古史一旦跨界再回来读旧的方法研究出来的成果,包括以前受到过影响的前辈学人的成果,就常常为汉语学界的某种状态感到难堪。比如李泽厚的《由巫到礼》等等,仍是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说难听一些,是在故纸堆里爬行比赛谁更聪明智慧一类的学术,这类学术虽然有它的意义,但对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Q:在如今“个性崛起”的时代,您怎么看“常道”与“非常道”的选择?

A:从长周期历史看,任何一二十年的人生和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道”;从个人的角度看,当然也需要弘扬个性,我们当代的年轻一代就缺少个性,没有自己的声音。可以说,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应该表达个性,否则你将消失在历史中。当然,我倡言常识和常道,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坐标。就是说,我们在表达个性的时候,如果漠视常识,那就非常糟糕。现代人在走自己道路的时候,必须学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致意。在显才露己的时候,要知道平实的状态;在庸碌的日子里,要向特立独行者致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