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周李军
(四川省绵阳武都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四川绵阳 621000)
我国在水资源方面一直较为短缺,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在不灌溉用水的前提下,据统计,在2030年国内的农业用水量约为500×108m3~700×108m3,在水资料日益紧缺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农业用水浪费的现象,所以利用现代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在提升节水农业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方面十分重要[1]。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当地特点,科学合理地计算农业节水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节水政策,开发农业节水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区灌区纷纷展开了经济管理体系的改革工作。
从渠系的管理方面而言,在具体的实施中,农业的灌溉末级渠系出现了归属不明确、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使农民分散经营与集体受益之间产生了矛盾。近年来,虽然各地均开展了相关的管理体系改革,但多数是以公益性为主的末级渠系工程,因为本身的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又缺乏对于管理建设方面的积极性,落实管理维护体系困难,老化失修方面的问题突出。同时出现配套的设施损坏明显,量测水的设备缺乏,灌溉的面积萎缩,交水费的体系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相关积极性[2]。
从末级渠系建设等投资投劳方面来讲,国家对于灌区渠系工程的建设投资力度不足。自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的推行还有所限制,农民失去投资的基点以及投劳支点,故农民对于末级渠系的投工投劳程度开始减少,致使末级渠系出现一种有人用但没有修整的状况。同时水费收入锐减,灌区管理单位的资金艰难,无法调取资金对设备渠道进行维护。末级渠系的投入和需求之间不成正比,无法形成对于末级渠系的长效投入机制。农业的比较效益持续性走低,广大农民对于末级渠道投入逐年递减,对于水利的基础建设组织越发困难。
从节水改造方面来而言,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节水型农业建设的投入[3]。但是根据粮食的主产省为主的调查研究显示,末级渠系在节水改造方面的效果仍达不到预期。测量水的设施有待完善,末级渠道缺少先进新型的固定量侧水设施以及设备,无法进行科学的调度、准确计算、势必会影响到管理的透明度和质量,这使得水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业节水的发展从小面积试点推向较大面积的集中连片,也从田间节水转向全面节水。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是0.45,和发达国家的0.8~0.9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灌区末级渠系的节水改造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状,采用适宜的技术措施,在维持或提高作物单产或总产的前提下,节约灌溉用水,是推动当下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效益,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缓解和粮食需求的矛盾的重要环节。节水改造在灌区末级渠系中的必要性可表现为:(1)推动了农业用水的管理。水价的综合改革是通过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施的,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偿补的方式引导农民积极的参与到水利的基础建设中,借助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的奖补机制,完善优化农民用水的自治制度,落实监管职责,优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将终端水价政策落实贯彻,让农业的水价得到真正的改进,促使末级渠系持续性科学运行[4]。(2)提升农业增产以及经济效益。将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贯彻,对改变当前灌区的滞后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推动了一系类的渠系配套发展,改善了灌渠水利的条件,提升灌溉的工程效益,落实水资料节约,且增加了农民的水费负担,且在提升农作物的生产质量的同时,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灌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升农民的效益收入和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发展。(3)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发展。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发展,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带动农村的教育情况、卫生条件等一系列设备得到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末级渠系的节水改造可提升渠系的输水效率,改善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减少用水之间的纠纷矛盾[4]。
通过资料分析后了解到武都引水一期灌区发展农业节水的发展现状,具体分为工程节水现状、农艺节水现状和管理节水现状3个方面,并找到了武都引水一期灌区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结合了区域的农业节水潜力现状,提出武都引水一期灌区农业节水末级渠系改造规划。武都引水一期灌区的结构涉及江油、游仙、三台、盐亭、梓潼和射洪6个县市区,灌区约有85%的耕地在绵阳市范围内。灌区共计170个乡镇,总人口181.6×104人,其中农业人口150.4×104人,约占总人口的82.82%。灌区总耕地面积267.14×104亩,人均耕地1.47亩。区内主要土壤为泥岩及砂岩风化物,土质一般较贫瘠,粘性大,土壤分布随母性质而异。人均耕地0.077hm2,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结合气候的特征,干旱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春旱在灌区各县出现比较频繁,出现的概率为86%。同时灌区的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匀均,年际的变化较多,容易出现和谁断流的情况。
自灌区节水工程初步实施后,先后制定了一系类管理措施,明确了农业管理节水的发展以及政策方向,促进灌区节水工作,在调节拖动农民参与到水管理和提升水资源调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灌溉节水可以的直接提升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灌溉效率以及节地等。且改善了灌区农业节水的生态效益,提升了环境的美观性,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降低了农业的排水量和废水和肥料的污染,保护了河道的生态环境,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有毒物质二次污染。
据统计,实施灌区农业节水后,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用水效率低、灌溉方式多为粗放型,耗水量大,缺失工程建设主体,造成输水环节渗漏。受到用户和区的限制,水价计收改革难以推进落实,全剂量的用水存在问题。地理环境和农民的生产水平原因,农业的种植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降低生产质量。在节水措施方面农民缺乏高度的重视等。
对于现存的末级渠道分布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勘察并重新规划,调整不合理的渠线走向和分布结构,对于合理的渠道给予保留处理。在渠道的规范时,需要结合现代化农业的农村的建设实际发展需求来决定,以节水和节约土地为基本原则,做好对河道、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规划考虑。对于土渠道的硬化防渗,稳固渠道的断面,减少渗漏以及杂草阻断水源的情况,和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土地的调整项目之间相互结合,避免出现边建造、边破坏修整的情况,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考虑到武都引水一期灌区地质情况,渠道多为强风化带,稳定性差,原则上明渠多数采用“U”型明渠断面型式,超高取0.15m,使用C15砼预制“U”型槽衬砌,厚度6cm,部分明渠采用梯形断面,各种规格的砼“U”槽采用砼预制厂家定型生产,运输到现场安装。以顺应农业的生产机械化与田园化为发展需求,做好农业林网、机械耕路之间的有机融合。所有断面测量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处合理的渠道比降以及水位,根据跌水与节制闸的调节渠道比降与灌排水位做到预先防旱防洪。做好末级渠系上的相关建筑物布置,以方便农田灌溉、农业生产为主、为了避免工程的成本浪费,在渠道的混凝土防渗中尽量使用定型设计以及装配式结构。在规划中需统筹计划,制定出相关的管理经费统筹方案以及末级渠道的管理方式。
制定出农民用水的管理体系,实现对灌区末级渠系方便的管理,解决农民的用水问题,让用水管理与灌区的水管理之间相互结合,在结合的同时做到互相制约,确保分工明确,避免出现失责状态,侧面提升工作效率。规范区域农民的用水户协会中管理体系,农民自制出不以盈利作为目的的用水管理协会,在相互约束管理的同时达到节水的作用,将水资源合理分配,实现科学用水。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加强对农民使用节水工具和节水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提升用水户的节水技术水平,建立起多元化投入机制,提升对于节水型建设的投入。
本文对武都灌区末级渠系存在的节水改造问题进行了梳理,针对武都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中出现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投资力度不足、节水改造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应从实况出发调整思路,以渠线走向分布为中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应调整渠系管理体制,设立用水管理协会,加大节水宣传力度。综上所述,将灌区节水末级渠系改造应用到农业中虽取得了相关的建设成果,但还需持续性结合区域的实际现状渗入性调查研究,并全面分析反复性论证,使规划方案趋于全面化、科学化,真正满足农业的供水和农村农业发展需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