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

时间:2024-05-19

摘  要:“可燃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分布于极地冰川冻土带、冰雪高山冻结岩、大陆边缘海、深海槽区和大洋盆地。据专家预测,全球“可燃冰”所含有机碳总量是已知石油等化石燃料含碳总量的两倍,并且“可燃冰”燃烧后不会释放有害物质,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可燃冰”被誉为未来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可燃冰”能源的重要性,对“可燃冰”的勘探和开发做了深入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实现了“可燃冰”的商业开采,那么将改变全球的能源格局。

关键词: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开发;能源

中图分类号:P7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7-0000-00

1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状态下形成的“似冰”状结晶物质[1],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因为外观像冰且遇火可燃,故称之为“可燃冰”。

“可燃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全球约有27%的陆地可形成“可燃冰”,包括极地冰川冻土带和冰雪高山冻结岩;30%的海域(面积约为18.9×108km2)有利于形成“可燃冰”,包括全球边缘海、深海槽区及大洋盆地。据专家预测,全球“可燃冰”所含有机碳总量是已知石油等化石燃料含碳总量的两倍。迄今为止,“可燃冰”已经成为最有价值、最具潜力的海底矿产资源。

据理论计算,1 m3的“可燃冰”可释放出164 m3的甲烷气和0.8 m3的水。而且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不像煤炭和石油燃烧时释放出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环境污染物,所以“可燃冰”被誉为未来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

2 全球“可燃冰”的勘查试采方兴未艾

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可燃冰”能源的重要性,对“可燃冰”调查研究和开发工作日益重视,并正在加速推进对“可燃冰”物化性质、产出条件、分布规律、勘查技术、开采工艺、经济评价及开采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投入巨资开展可燃冰勘查开发及科学研究。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韩国、德国等国家还制定了“可燃冰”勘查开发的国家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麦索亚哈气田进行了“可燃冰”开发,加拿大马更些冻土区、美国阿拉斯加北坡、中国祁连山冻土区、日本南海海槽和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实施试验性开采(如图1)。

3 “可燃冰”勘探技术

目前“可燃冰”的勘探技术,主要有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钻井取心和水下成像技术[2]。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应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可燃冰”进行探测,为保证勘探的准确性,有时还需多种方法联合使用。

3.1地球物理勘探法

3.1.1地震勘探法

地震勘探法分为以下五种:(1)高分辨率地震,可以显示显示BSR的位置;(2)深拖多道地震,可分辨出“可燃冰”層详细的地层结构;(3)海底地震仪探测,可给出“可燃冰”的沉积地层速度结构模型;(4)海底地震电缆,利于BSR之下的气区成像;(5)浅地层剖面方法,可得到200 m以浅的地层结构图像。

3.1.2海底热流勘探

“可燃冰”形成和分解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过程,因此利用海底热流探针测量海底热流和海底温度,从而估算“可燃冰”稳定带的底界,确定其分布范围。

3.1.3海底电磁、重力勘探

海底电磁探测辅助地震勘探手段,评价和计算“可燃冰”的资源;重力仪可以估算沉积地层中“可燃冰”的含量。

3.1.4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是勘探“可燃冰”的有效方法,分为随钻测井和电缆测井。测井方法可以在原位地层的温压条件下测量地层的物理性质。

3.2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分为以下三种:(1)气体异常检查法,海水中甲烷、H2S和CO2含量的异常指示“可燃冰”的存在;(2)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异常,在“可燃冰”分布区孔隙水Cl- 浓度和SO42-浓度会随深度急剧减小;其他示踪离子浓度异常(如Br-、I-、Ca2+、Mg2+、Sr2+、Li+、Na+、K+等)。(3)稳定同位素法,用甲烷中的δ13C值等来判定成矿原因;海水中高4He含量可以判别“可燃冰”的存在;另外还有δD、δ18O、δ34S、87Si/86Si、δ11B、δ6Li、δ37Cl、δ81Br和187Os/188Os等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3.3钻井取心技术

通过观察钻井泥浆中充气和短时间排气现象来发现“可燃冰”层,同时可采用冷却泥浆钻井和保压岩心筒取心来直接获得“可燃冰”样品。

3.4地貌勘测、水下成像勘测

“可燃冰”常分布在断层、麻坑、泥火山、底辟这样的的海底地貌区域,这些地貌普遍通过声呐设备(多波束、侧扫声呐、合成孔径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来探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底电视摄像设备和水下机器人也用于海底探测。

4 “可燃冰”开采技术

由于“可燃冰”是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常年冻土区和深海区,所以常规的油气藏开采手段不能直接用于“可燃冰”的开采。目前提出的开采方法都是基于破坏“可燃冰”存在的温压条件而分解的原理,包括降压法、热激法、注入抑制剂法、CO2置换法、固体开采法及水力压裂法[3]。但是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1)降压法:通过钻探降低“可燃冰”下面气层的平衡压力,使“可燃冰”失稳并分解成天然气和水。优点:成本低,不需要连续激发,适合具有下伏气的“可燃冰”矿藏开采。缺点:不适用于不含下伏游离气的“可燃冰”储层。

(2)热激法:将热水或其他热流体强制注入“可燃冰”地层,改变“可燃冰”的穩定温度,从而使其分解。优点:作用方式较快,可以实现连续注热。缺点:注热过程中热损失大,效率低,并且加热面积小。

(3)注入抑制剂法:将甲醇、乙醇、乙二醇、盐水、氯化钙等化学试剂注入地层,改变“可燃冰”的形成条件,从而使其分解。优点:在开采初期可以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成本投入。缺点:速度慢,成本高,且会影响生态环境。

(4)CO2置换法:其原理是CO2水合物比CH4水合物稳定,CO2进入天然气中,与水形成水合物,同时释放热量促使“可燃冰”分解。优点:可以封存温室气体CO2,具有一定的坏境效益。缺点:通常该方法置换率不高。

(5)固体开采法。优点:直接采集海底固态水合物,将其拖至浅水区进行控制性分解。缺点:技术难度高,不可预知的费用昂贵。

(6)水力压裂法。优点:向水合物储层高压泵入温度相对较高的海水,在加热水合物的同时使其产生人工裂缝,为分解气体提供运移通道,从而提高开采水合物的效率。缺点:需先确定水合物储层系统的状态,了解水合物的压裂机制,通过含水合物沉积试验了解其属性。

5 我国“可燃冰”研究赶超国际水平

我国的“可燃冰”勘探工作开始1999年,在南海西沙海槽发现“可燃冰”发育的地球物理证据,首次根据勘探实践提出南海北部可能存在“可燃冰”,开启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调查和研究的新篇章。2007年5月,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槽成功钻探取样得到“可燃冰”岩心。

2008-200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勘探技术研究所和青海煤炭地质105勘探队等单位,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开始施工“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并取得“可燃冰”样品。

2013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成功钻获大量块状、脉状、分散状的“可燃冰”样品。2015年在南海神狐海域再次钻获“可燃冰”样品。同年,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潜器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发现“海马冷泉”,并获取块状“可燃冰”样品。

2017年5月10日——2017年7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神狐海域实施了为期60天的“可燃冰”试采,从水深1266 m海底以下203~277 m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总产气量达到30.9×104 m3

2019年5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调查船在南海北部执行深海探测共享航次科考任务,发现了新的海底大型活动性“冷泉”,“冷泉”生态系统是是探测“可燃冰”的重要标志。此次考察基本查明了“冷泉”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及流体活动等。

6 结语

“可燃冰”作为清洁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前景,极有可能改变未来低碳社会的能源格局。2017年11月3日,“可燃冰”已被列为我国第173种新矿种。中国南海的可燃冰”试采成功具有重大意义,未来我国还需加快“可燃冰”的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尽快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使“可燃冰”能源真正进入人类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江怀友,乔卫杰,钟太贤,等.世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J].中外能源,2008,13(6):19-25.

[2]尹聪,兰丽茜,王芳.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方法综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27-29.

[3]吴传芝,赵克斌,孙长青,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6,35(6):243-250.

收稿日期:2019-08-01

*基金项目:“天然气水合物数据库更新与服务”,编号:DD20190216

作者简介:范广慧(1989—),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天然气水合物信息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