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功能净化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毒黄素残留

时间:2024-05-19

沈潇冰 钱朝峰

摘 要:建立了MycoSep 226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食品中毒黄素残留的方法。结果表明,毒黄素在0.05 mg/L~10.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回收率在80.0%~89.0%,相对标准偏差为1.8%~3.1%,方法检出限为0.1mg/kg。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毒黄素;多功能净化柱

中图分类号:TS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4-0000-00

毒黄素(TXF)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简称椰酵伯菌) [1]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屬水溶性小分子脂肪酸类外毒素[2-4],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细菌性食物中毒[5,6]。通常发生于5-8月,多因阴雨天气、食品储存不当而变质,主要随加工原料或不卫生的加工方法污染多种食品。常见的污染食品为: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吊浆粑、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醋凉粉等;变质银耳;高粱米面制品;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等[7]。食用被椰酵伯菌污染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8],重者将出现肝肾损伤及中毒性休克等症。因此,建立快捷、高效的毒黄素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LC-20 AD高效液相色谱仪配DAD检测器(岛津);标准物质:毒黄素(Sigma-Aldrich);多功能净化柱:MycoSep 226 (Romer)。

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毒黄素10.0 mg于10.0 mL容量瓶,甲醇溶解,配制成1.0 mg/mL储备液;各取上述储备液适量于10 mL容量瓶中,水定容,配制成一系列浓度标准工作液。

1.2 色谱条件

液相色谱柱:Zobax SB-C18柱(4.6 mm×150 mm,5.0μm,Agilent公司);柱温:35 ℃;进样量20μL;流动相为:甲醇A与水B梯度洗脱,体积比为(0~8 min,7A:93B;8~12 min,90A:10B;12 ~17min,7A:93B);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 258 nm。

1.3 样品前处理

称取20 g样品,100 mL提取液(80乙腈+20水)混合后,超声提取30 min,取提取液,10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10 mL,过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后,取净化液5.0 mL,N2吹干,1.0 mL纯水定容,涡旋溶解,0.22 μm滤膜过滤,待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采用甲醇和水梯度洗脱流动相,有利于毒黄素和其他干扰化合物的有效分离,从而达到准确定量的目的。优化后的样品加标谱图及标准品谱图如图1所示。

2.2不同提取试剂的比较

选择70%甲醇水、70%乙醇水及70%乙腈水,考察其对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乙腈的提取效率、净化效果优于甲醇和乙醇。同时研究了不同体积分数乙腈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选取10%~100%乙腈水,超声30 min,离心,取3.0 mL提取液N2吹干,1.0 ml水定容后分析发现乙腈体积分数为80%时提取效率最高,故选择80%乙腈水作为提取试剂。

2.3 线性范围及线性回归方程

配制毒黄素0.05mg/L~10.0mg/L系列标准溶液,以仪器响应的峰面积Y对应浓度X计算线性回归方程为Y=189.52X-13.314,相关系数r=0.9992,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2.4 回收率和精密度及检出限

在阴性样品中加入三个不同浓度水平的毒黄素标物进行加标实验, 平均回收率和RSD如表1所示。以S/N=3计算方法的检出限为0.1mg/kg。

3 结语

建立了毒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乙腈水提取,经多功能净化柱净化,有效的去除了干扰。该方法准确,快速,适用于食品中毒黄素的检测。

参考文献

[1]Choi O, Lee Y, Han I, et al. A simple and sensitive biosensor strain for detecting toxoflavin using β-galactosidase activity[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3, 50:256-261.

[2]王静,刘秀梅.分泌外毒素细菌产毒相关基因的分子遗传学进展[J].环境卫生学杂志, 1996(3):157-164.

[3]焦振泉,刘秀梅,杨瑞敏,等.微孔板杂交法测定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的DNA—DNA同源性[J].微生物学报,2001,41(1):70-75.

[4]Garcia RA,Hotchkiss JH,Steinkraus KH,et al.The effect 0f lipids on bongkreki c(Bongkrek)acid toxin production by Burkholderia cocovenenans in coconut media[J].Food Addit Contam,1999,16(2):63-69.

[5]赵乃听.酵米面中毒病原菌——椰毒假单胞菌[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2,12(1):1.

[6]刘秀梅,陈晓明,胡文娟,等.变质银耳中毒的病因-实验室研究[J].卫生研究,1985,14(4):25.

[7]田风丽,马麦生,钱震雯,等.椰酵伯菌毒黄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2(23):1822-1824.

[8]刘秀梅.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6,30(6):372-374.

作者简介:沈潇冰(1986—),男,浙江杭州人,本科,工程师,从事食品检测分析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