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7年万州“5.11”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时间:2024-05-19

周英++袁久坤++夏吉英

摘 要:通過分析2017年万州区“5.11”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变化及影响系统和雷达回波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产品,总结在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低涡辐合和低层冷空气入侵影响条件下,上升运动、水汽通量散度、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等的特征以及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关键词:万州;“5.11”;暴雨;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8-0221-03

1 过程概况

2017年5月11日凌晨开始,万州区出现一次大到暴雨,大部暴雨降水过程。其中,生地梁站累计降水最大,为107.1毫米;万州区主城区龙宝站达到暴雨量级;过程中小时降水量最大为龙沙站,5月11日3时降水达39.6毫米。

2 主要天气形势分析与数值预报结论

2.1 5月10日20时天气形势分析

500hPa上,5月10日20时,短波槽位于四川北部到陕南一带。重庆东北部地区位于短波槽前。700hPa上,重庆东北部经城口有一横向切变辐合。850hPa上,重庆东北部长江沿线存在明显风场幅合。地面图上,包括重庆及川南均位于地面高湿区边缘,在甘南到陕南有冷高压控制。

2.2 数值预报结论

根据数值预报:未来24小时,高空500hPa短波槽影响本地,低层有低涡和切变辐合,相对湿度高,有一次较强的降水过程,长江沿线及其以北大雨到暴雨,部分地区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局地有冰雹。

3 主要预报思路

3.1 各高度上主要影响系统预报

根据EC数值预报:从5月10日20时到11日11时,500hPa高度上(图1a、1b),位于陕甘四川的短波槽逐渐东移南压影响本地,700hPa(图1c、1d)、850 hPa(图1e、1f)高度上对应有切变和低涡辐合相应东移南压影响本地,并且700hPa明显的西南急流相应有由北至南的摆动,本地位于急流出口区左侧。

3.2 水汽通量散度

暴雨出现在何处,雨量有多大等,通常与水汽汇集的情况相关,即与水汽通量散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

5月11日08时850hPa、700hPa上水汽通量散度在万州一带有较大负值(图2a、2b),水汽汇集,为暴雨提供充沛水汽,并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

3.3 垂直上升运动

T639预报5月11日02、08时850hPa上在万州一带有较大垂直上升运动发展(图3)。

3.4 大气的不稳定性(冷空气影响、K指数)

EC预报到11日08时,万州一带24小时有-2℃变温,表明可能有弱冷空气影响(图4)。

表1可看出,在10日夜间万州一带K指数大部分时间维持在35以上,11日05时后逐渐减小,到11日11时前后已减小到30以下。

4 雷达回波特征

5月11日02时开始,雷达上可见在万州一带有成片较强回波,组合反射率大部为30~45dbz,最强为50 dbz左右;对应时次基本速度图上,最大速度为速度图西南方位朝向雷达方向25米/秒,较高高度存在西南急流,而较低高度上存在偏西南风与东北风的幅合。低层冷空气侵入,加上中层西南急流,低层幅合增强、水汽输送有利,对应时次地面开始了较大集中降水。

5月11日13时57分,雷达上可见在万州一带仍有成片较强回波(图5a),组合反射率大部为20~35dbz,最强为45 dbz左右;对应时次基本速度图上(图5b),“牛眼”显示低层较强偏东北风越过雷达站,并在万州偏南部上空与西南风幅合,对应时次地面上,主要降水区东南移,降水趋于结束。

5 结语

(1)位于高湿区(近地面比湿达到12g/kg的湿层)的低涡切变等系统降水效率较高,即使高层如500 hPa高度的槽较浅,影响时间较短,仍然可以出现较大降水。这在雷达强度回波上特征明显,一般大部不超过50dbz,而是持续出现大片的30-45dbz回波区,地面小时降水最大只有30~40毫米。

(2)西南低空急流及其左侧沿气流有利于水汽的输送,而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出现较大降水。

(3)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西南或南风暖湿、西北或偏北干冷气流等)相遇时,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并出现气流上升运动,使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幅合集中,形成水汽通量散度中心。暴雨区往往出现在水汽通量散度中心附近。

(4)850hPa上24小时变温及K指数可以较好反映大气的层结变化及稳定情况。变温为负一般说明有冷空气影响,稳定层结将打破;K指数越大,层结越不稳定,大于35则有利于出现短时强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则有利于出现暴雨。随着低层东北风过境以及K指数逐渐减小,降水由较大的对流性降水转变为较小的稳定性降水,过程趋于结束。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1.

[2]井喜,屠妮妮,曾鹏,等.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2011,34(6):725-736.

[3]党红梅,石明生,胡国玲.安康暴雨客观分型及其应用[J].陕西气象,1997,(5):4-6.

[4]杨东,苗爱梅,郑皓文,等.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J].山西气象,2011,(4):11-16.

[5]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