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液态奶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检测

时间:2024-05-19

黄 艳

(黑龙江谱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液态奶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检测

黄艳

(黑龙江谱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通过对某液态奶生产工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针对行业特征,分析工艺单元,明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设置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旨在为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本文就针对某液态奶生产工艺进行职业卫生危害因素调查和检测,分析工艺单元,明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保护生产力,控制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液态奶生产工艺 职业病危害因素 调查与检测

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该企业工艺单元包括原奶收存、鲜奶预处理、蒸发、包装。

1.1原奶收存

原奶从奶罐车经粗过滤器进入脱气计量罐,从脱气计量罐通过一个双联在线过滤器泵入板式冷却器,在冷却器内通过2℃冰水将其冷却至4℃,后进入原奶储暂存罐储存。此过程主要是通过换热器换热,介质为冰水,管道采用保温材料,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人巡检,接触时间短,因此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会对作业人员产生职业病危害。

1.2鲜奶预处理、蒸发

鲜奶预处理包括配料、巴氏杀菌和UHT灭菌。牛奶从奶储暂存罐进入剪切罐。配料后由泵送至巴氏杀菌机,用蒸汽加热至85℃进行巴氏杀菌。在蒸发系统中,配料后的牛奶经过UHT灭菌和一效蒸发浓缩,送至浓奶罐。配料主要是采用泵进行输送,因此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巴氏杀菌为低温消毒法,采用较低温度(一般在60~82℃),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鲜奶进行加热处理,达到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目的。UHT灭菌为超高温瞬时灭菌,135-140℃,4-10s。巴氏杀菌和UHT灭菌过程均为自动化控制,且工人巡检作业、不存在化学试剂、高温设备均采用保温材料,因此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会对作业人员产生职业病危害。蒸发系统为一效蒸发浓缩,采用蒸发浓缩设备把鲜奶加热,使其易挥发部分水分和其他介质在其沸点温度时不断地由液态变成气态,并将汽化时产生的二次蒸汽不断排除,从而使鲜奶浓度不断提高,直至达到浓度要求。此过程主要为成套设备自动化作业,蒸发温度为65~70℃之间,工人巡检作业,因此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

1.3包装

浓奶罐奶由泵送至自动包装机包装、人工装箱后送至成品库储存。此过程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通过第1节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得出液态奶生产工艺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检测结果如下:

2.1噪声检测

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测试结果表1所示。检测定点噪声时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1.50m,坐姿为1.10m。

根据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第3.5.2条的测量声级的计算方法计算。一天8h等效声级(LEX,8h)的计算,根据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

表1 工作场所的噪声测试结果

式中:LEX,8h——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

Te——实际工作日的工作时间,h;

LAeq.Te——实际工作日的等效声级,dB(A);

To——标准工作日实际,8h。

2.2结果

从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检测点的噪声强度合格,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3 建议

(1)企业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每年组织从事有害作业的工人到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查体机构进行体检,体检项目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可有效地排除职业禁忌证,并早期发现职业性健康损害。通过及时治疗或调离岗位,确保劳动者免受职业病危害。(2)应按照不同岗位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的领取和发放使用情况随时更换。例如,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应配备护耳器。(3)对存在急性职业危害等作业场所,采取相应的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同时制订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经培训的应急救援人员和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不断修订、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习。(4)企业应定期对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场所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告知劳动者。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第60号.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1]第52号.

[3]《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2012]第47号.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

黄艳(1983—),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职业卫生检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