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叶小沫
有个做科普编辑的朋友问我,你的爷爷叶圣陶先生是文学家、教育家,他在少儿科普教育方面,有没有做过些什么事情。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我知道爷爷没有做过科普方面的专门研究,也没有专门为了普及哪一类科学知识写过文章,但是从教育这个大层面上来讲,他的确一直在提倡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也一直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普及教育。朋友的这个问题,倒引得我去查看了一些书以及一些有关记载,觉得还是应该记下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叶圣陶及其科普教育理念。
最早的有关记录,应该是在1917年的春季,那时候23岁的叶圣陶到苏州甪直镇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那里集合了几位有志进行教育改革的青年教师,他们要在这个偏僻的水乡,创造出一所全新的学校。叶圣陶和老师们一起,带领学生挥锄破土,在银杏树旁创办了“生生农场”,寓意着学生、先生一同劳动,一同收获。他们种植马铃薯、玉米、瓜豆以及一些常见的蔬菜,让孩子们参加农作物的种植,观察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学校还办展览,把这些劳动成果展示给家长们看,把丰收的果实分给大家,师生同享劳动给大家带来的快乐。1922年,结合几年劳动实践,叶圣陶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在文中,他特别指出,学校教育当“以儿童为本”,仅有适用的教材是不够的,要使教学与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学校宜有会场、农园、工室、博物馆、图书馆等等设备,而教师也是儿童境遇里一要件,切不可远远隔离,授课时才相见”。在当时,叶圣陶关于教育改革的实验和劳动实践活动,和他在文章中提倡的那些做法,无疑是开了举国之先。
1932年,叶圣陶在开明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花了一年的时间,为小学生编写了一部《开明国语课本》。这虽然是一套国语课本,但是叶圣陶希望孩子在读书的同时,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他编的课文里,介绍了那个时代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比如《人类的发明和生物的技能》《电的世界》《发掘和探险》《消化》《浙江潮》《巴拿马运河》《两个铁球同时着了地》《揭开了天空的秘密》《科学发明的利用》《机械的工作》等等。从门类上看,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几乎无所不包。语文课本中有着这样多的科学内容,在那个时代可谓十分先进,对于后来的语文教材编选,也有着很大的启示。叶圣陶曾说过,这套课本里的课文“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由此可见,出于教育孩子的需要,叶圣陶当时就已经开始写科学小品了。从这一点来说,他大概也可以算作是中国写科学小品文的先驱了吧。
1945年7月,在抗战期间极困难的条件下,开明书店在四川创办了一种少儿刊物《开明少年》,主编是叶圣陶,我的父亲叶至善是他的得力助手。应该让少年们在这本杂志中读到些什么,在筹备创刊的时候,父子两人商定了好些栏目,其中介绍科普知识的栏目不在少数。比如讲科技常识的“任何人的科学”,介绍各类天文知识的“宇宙之大”,介绍身边各种物品生产过程的“技工展览”,讲生物知识的“生物素描”,介绍数学相关知识的“数的惊异”等。从这些栏目的设置就不难看出,叶圣陶非常重视向孩子普及科学知识。编辑部还团结了一批为孩子写科普文章的专家,比如科普作家贾祖璋,数学家刘薰宇、王峻岑,物理学家顾均正,包括那时候还不是科普作家的叶至善等。这些专家虽都有着自己的事情要做,但是他们也都把为孩子普及科学知识,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是开创我国科普创作事业的老前辈。《开明少年》内容丰富,文字活泼,形式新鲜,反映了叶圣陶对儿童教育的种种设想,确实不同于当时市面上的少年刊物,也因此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后又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从那时候起的17年,叶圣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新中国的出版和教育事业上。他在人教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编辑全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用书。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语文教科书,历史、地理、生物、常识、自然等,几乎每一种,都是经过他字字斟酌修改后发排付印的。就连数、理、化这类纯理科的教材,他也要事先和编辑们谈定指导思想,然后看编出来的样稿才定稿。教科书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启蒙,也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阵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叶圣陶在做的是最广泛的,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普及工作。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叶圣陶从教育层面出发,在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学习科学知识对于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这里我只选几节。
1935年,叶圣陶在《各种科目的教育价值》一文中说:“至于各种科目的教育价值,不但教者应当认清楚,就是学者也得辩明白。算学这一科目,岂止科学的重要基础而已,我们平时的一言一动,都跟算学有密切的关系。它训练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动,它的价值远在计算以上,计算只是它的狭义的实用价值罢了。再说史地,又岂止故事跟地名的记诵而已,它指导我们去认识环境,启示我们怎样才是适当的生活方式,本来不是装饰品似的无聊学问。推广开去,中学里的各种科目都是必要的,好像食物里的各种营养素一样。一定要把各种营养素吸收到身体里去,身体才会正常地发育,同样地,一定要把各种科目学习得到家,个人的知能才会平均地进展。”在这里,叶圣陶对各个学科的认识,比那些只知道讲课的老师还要深刻。
1958年,叶圣陶在《读书》杂志发表《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一文,热情地向青少年推荐科普读物《我的机器蚕》:“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创造发明的故事,写的全是亲身的经历。”“创造发明之中的甘苦和感情全都写得很真切。青少年读了,容易受到感染。在向科学进军的今天,在科学研究必须跟生产结合的今天,受到这样的感染是大有好处的。科学研究的热情将会激发起来,科学研究的方向将会认得很明确。”“希望读者学习那种事事钻研,样样追究个为什么,样样能自己想出办法来实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创造发明的动力。”
1959年,叶圣陶在《给少年儿童多介绍课外读物》一文中,特别强调了科普读物的重要性。他说:“给少年儿童介绍课外读物,范围还要扩大些,过去的情形嫌不够广。要介绍一些地理方面(包括天文方面)的读物,如旅行记、探险记、星空巡礼记之类。要介绍一些历史方面的读物,如历史故事、创造发明故事、历史名人传略之类。要介绍一些有關生物的读物,小至一种昆虫,大至成片森林,凡可以引起观察研究的兴趣的都好。要介绍一些有关物理、化学的读物,电灯为什么发光,钢铁为什么生锈,诸如此类,凡可以养成查根究底的习惯的都好。要介绍一些有关工业、农业的读物,工厂里怎么样操作,田地里怎么样耕种,怎么样改进应用的工具,怎么样提高产品的质量,诸如此类,凡可以加强动手的欲望,巩固劳动的习惯的都好。……课外读物既能促进求知欲,也就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功效。”
1961年,叶圣陶在《多登载知识小品》一文中说:“知识,谁都是越广博越好,一个人只会嫌知识少,决不会嫌知识多。知识要它多,并不在乎装点门面,遇见什么,都谈得上一点儿。知识要它多,在乎充实自己,使知识化而为精神上的血肉,无论学习什么或是做什么工作,都有坚实的底子。”“一般人要在自己的专业以外吸收些知识,多半只能随机检取,逐渐积累。报纸上如果经常刊登知识小品那样的文章,正好配合这种情况。”因此他呼吁报纸刊物要多登知识小品,“要像诗歌和散文那样经常见报”。他希望编辑部在选稿约稿上下些功夫,说:“研究自然科学的人那么多,……只要鼓起他们的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写作欲望,他们就会在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中抽出余暇,提起筆来。……我想,如果能够充分说明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以及知识小品这样的体裁大有利于普及,这就尽够了,尽够鼓起人家的积极性,刺激人家的写作欲望了。”
1984年,叶圣陶已经90岁了,但是他依然念念不忘,怎样才能推进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还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他写了一份稿子给教育工会的会刊《教工》,题目是《恳请各工厂给中小学生出力》。在文章中他以十分恳切的态度呼吁,请各工厂对学生开放,让学生们到工厂参观,帮助中小学学生开展直观教学,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不论属于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可以因厂制宜,布置各自的展览室,指导学生们参观展览室和车间。学生们在工厂里听讲解员讲解,看工人们操作,并非像在课堂里一样,分别地受到有关物理、化学、数理等方面的知识,而是综合地得到这些方面的感性认识。”“学生们在展览室里看到旧的生产原料、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又在车间里看到新原料、新机器和新方法,该会悟到如今的时代,工业在不断地飞速发展,当前见到的种种事物,在不远的将来又会被更进步的事物代替吧。”这篇文章还进一步提出:“让学生学习有关动物的知识,带他们往动物园去参观是好办法,能让他们有商有量饲养些动物是更好的办法。让学生学习有关植物的知识,带他们到田间、林间、草地、湖边或植物园去游观是好办法,能引导他们试种些花草树木或庄稼是更好的办法。唯有老师讲课,学生听老师讲课本,‘空对空,决不是个办法。”叶圣陶这些希望重视教育实践,反对脱离实践教学的话,既细致入微又语重心长,与他早在1917年在苏州甪直进行教育改革,创办“生生农场”,虽然相隔了将近70年,指导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他毕生都在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落实,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然而直到如今,这些思想还只是他的理想,在教育和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他在文中说的“空对空”的教育方法,依然占据着教学的主要地位。
叶圣陶希望工厂为小学生出力的这个呼吁,在当时确实引起了教育部门与一些工厂和农村的响应。一时间,有的学校开始组织学生走进工厂,有一些工厂不嫌麻烦,欢迎学生来工厂参观。一些做得好的工厂,还派专门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讲解。比如铅笔厂的开放,让孩子们通过参观知道,大树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才成了一支他们天天在用的铅笔。印刷厂的开放,让孩子看到,他们天天要用到的书,经过了多少工人多少工序,才能散发着墨香来到他们手中。也有一些学校带学生来到农村,和农民一起挥镰割麦参加秋收,孩子们头几天疼得直不起来的腰,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盘中餐真的是粒粒皆辛苦。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既新鲜又生动,起到的教育作用,也是书本和课堂给不了的。现如今,带着学生去工厂去农村参观学习的学校应该还是有的吧。比如,在叶圣陶的家乡苏州,很多有条件的学校,就在学习叶圣陶早年教育改革时的做法,建立“生生农场”,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学习有关知识,老师学生都尝到了这样做给他们带来的甜头,这无疑是值得称赞的。我又想,如今的科学技术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在飞跃式发展,如果学生们还有可能去工厂参观,可能会是汽车制造厂、船舶制造厂;而他们看到的,也不再是落后的厂房和机床,而是先进的机械和流水线,操作者则是先进的机器人。农村也用上了先进的播种机、收割机,用上了塑料大棚和先进的水培技术。这样的变化是叶圣陶当年做梦也想不到的吧。即使是这样,如果他还在,相信他依然会提倡让学生们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因为他重视教育实践,反对脱离实践的教学思想永远不会变。
从上面这些零零碎碎的资料来看,关于叶圣陶和科普教育这个话题,大概不能只看他有没有写科普文章,做没做过科普讲座,而应该看到,科普教育的意识贯穿于他的一生,并且一直体现在他工作的全过程中。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叶圣陶提倡和实践科学普及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早,应该算得上是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先锋。他的很多先进的思想,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本身,存在着严重的脱离实践、脱离实际的问题。
这篇稿子写好后,我不知道“叶圣陶是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先锋”这一提法是不是妥当,就把稿子拿给了一位科普界的老朋友,请他帮我挑挑毛病把把关,他可是我很信任的科普大咖。他看完稿子很快就回复我了。他说:“文章看了,很好。但是我觉得,叶老绝不是一般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普及的贡献,绝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学科知识的传播,而是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科学普及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且在教学实践和编辑出版中,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这才是他老人家在科学普及方面的历史功绩。这也是我在阅读了你的文章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你爷爷的客观评价。今后咱们应该从这个方面来展开对他老人家的科普思想的研究,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我的这位老朋友,他不愧是科普大家,对于叶圣陶为普及科学所做的工作,他想得比我深、比我高。我觉得他写给我的话,既发自内心又言之有理,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从这个方面和这个高度去做一些研究,写出叶圣陶对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视和贡献,毕竟在这方面,有关史料和研究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是个空白。让我们一起期待。
(编辑 / 邹 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