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林 宏 吴一波
医学科普类图书是大众读者获取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专业书籍晦涩难懂,无法普及。而科普书籍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插图,满足了大众获取医学知识的需求。同时,医学科普书籍还担负着去伪存真、消灭谣言、传播正确知识的重任。据统计,2018年互联网平台热销医学科普书215 种。其中,国外引进16 种,国内原创199 种。在国内原创作品中,癌症、食疗、医药、心理健康这四个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并且相关书籍比较多,分别为26 种、8 种、12 种、5 种。其他类别医学科普书有148 种。2019年互联网平台热销医学科普书160 种。其中,国外引进20 种,国内原创140 种。在国内原创作品中,癌症、食疗、医药、心理健康这四类分别有8 种、5 种、10 种、9 种。其他类别医学科普书有108 种。不难看出,2019年出版的医学科普书的数量有所下降。人们对于癌症的研究热情似乎有所下降,但对于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日益增长。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大势所趋,体现了国民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可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妨按照以上四个主要方面来看一看2018—2019年出版的医学科普书籍。
人类的抗癌道路可谓漫长而艰辛,自1761年癌症被确认为一种特殊的疾病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癌症的研究和对抗。临床医学、临床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各个相关领域致力于从临床症状、组织病理、遗传因素等多个层面探索癌症的病因、影响因素、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然而,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癌症患者还无法被治愈,一旦确诊,就相当于给一个鲜活的生命判了“死刑”。正是因为如此,在过去的200 多年里,癌症领域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与此同时,大众对癌症的关注度也是逐年上升的,各种讲座、文章层出不穷,但质量却参差不齐。片面的描述和过分的解读极易误导读者,让读者认为癌症就是绝症,绝症就等于死亡,而这种观念显然是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的知识盲区和对癌症的恐惧成了不法分子圈钱逐利的突破口,不仅让群众花了很多冤枉钱,甚至让许多身处困境的癌症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当前大众对癌症的态度也带来了此类科普书创作和出版的契机。
在2018年出版的科普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叶森的《谈癌不色变》代表专业人士为科学发声,提供了正确的、易懂的癌症相关知识。这本书提到的“自然疗法”“印象自然疗法”值得借鉴,并鼓励患者,重拾对生命的期望。此书收录了我国十大高发癌症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知识,力求向读者传递科学、真实的癌症知识,以及不惧癌症的积极态度。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并且详细阐述了很多真实案例,仔细阅读后,读者很容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案。但是,这本书倾向于预防癌症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已患癌症的人还是应该以医生的建议为主,积极进行治疗。此外,李忠主编的《癌症病人应该这么吃》,李治中(菠萝)主编的《深呼吸:菠萝解密肺癌》,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癌症的消亡》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正确的、权威的防癌、抗癌的知识。
图1 《谈癌不色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
2018年,国外引进的科普书中,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夏志翻译的《癌症基因:掌控你的遗传密码》,从分子遗传学角度阐述了什么是癌基因,帮助读者了解遗传咨询。这本书被著名图书评论杂志《科克斯评论》评选为“2016年度最佳好书”,除了理性的分析癌基因对个体的影响,还深刻剖析了感性思维的心理学根源,角度新奇独特,值得一看。
2019年,与癌症相关的科普书数量有所下降。郑红刚在《癌细胞的真相》中,用漫画的方式展示了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生动有趣,给医学科普书籍开辟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癌症发病率的上升本就是当代医学进步的产物。癌变率是随年龄逐年上升的,所以平均寿命越长,癌症的发生率就会越高。一方面,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没必要杞人忧天,患得患失。
中国人的食疗历史源远流长。《神农百草经》是我国已知的最早著作,它记载了许多可用作食疗的食材;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有对药酒的记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乏对食疗药方的记载……食疗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养生之道,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在多年的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最终流传至今。
食疗隶属于中医,倡导食物和药物没有明确界限的理念。有些食物对某种疾病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而有些食物却能加重病情,这就是所谓的“忌口”。同时,对于食疗,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虽然有些食物具有药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依靠食疗治愈。为了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食疗经常作为辅助治疗。有些“专家”夸大了食疗的作用,并且过分强调药物的毒性,然而一切抛开剂量谈功效和毒性的理论都是不科学的。
食疗养生之道能够深入人心,与当今医疗现状有很大的关系。从西医角度来说,看病难,看病贵,知名三甲医院难挂号,私立医院良莠不齐,关于医院和医生的负面新闻铺天盖地……在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下,每位患者的诊疗时间有限,短短的几分钟,并不能让患者理解医生的诊疗过程,而患者往往又对医生抱有过高的期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医患矛盾不断激化。而从中医角度说,神农尝遍百草,数代人的智慧凝结成的药方流传千年,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瑰宝。这种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经验,往往最令人信服。然而有趣的是,虽然人们相信中医,但是并未对其有过高的希望。食疗养生作为中医理论的一个分支,具有门槛低、易于操作、风险系数低的特点,也为此类科普书的创作提供了温床。
2018年的医学科普书把重点放在如何通过饮食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上。由张开屏编写的《吃出营养吃出健康:乳品的科学吃法》,介绍了乳制品的营养吃法,给群众提供了一种健康科学的饮食方法。群众需要科学的指导,需要专业人士耐心地把专业的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李忠编写的《癌症病人应该这么吃》则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癌症患者的食疗方法。详细解释了如何选择食材、烹饪食材、分析食物的营养功能成分,介绍药膳的配伍方法,可以说是从生活的细微之处给癌症患者和家属最贴心的指导。书中也提出要注意饮食和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结合自身状况。饮食指导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可一概而论。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饮食的悖论》,是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史蒂文·R.冈德里根据40 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的健康饮食观念,并由赖博译成中文。这其中不乏与传统中医理论相斥的内容,可以说是东西方饮食疗法的碰撞,是一轮新的营养革命。“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编写的《走进中医:领略中医药文化的无穷魅力》,祁营洲编写的《中医祁谈:热爱生命的人不孤单》,毛德西编写的《名老中医养生经》都不乏对生活中养生误区的纠正,以及对食疗养生概念和方法的介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意在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都不同,而且很多食品不宜同时服用,所以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食疗,不能自己擅作主张,或者拿着一本食疗书完全模仿。
2019年食疗类科普书在大方向上并无很大的改变,这里不再赘述。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堪称世界医药史的缩影。早在公元前,希波克拉底就发现了柳树叶汁可以止痛退热;1828年,法国药学家亨利·勒鲁和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成功地从柳树皮里提纯出水杨酸,但由于其强烈的副作用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给水杨酸分子加上了乙酰基,合成了副反应小、药效更好的乙酰水杨酸,开创了人类医药文明的新纪元。在随后的200 多年里,人类没有停止对阿司匹林的研究,并证明了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痛风、癌症的作用。
小药丸、大革命在2018年出版的从国外引进的医学科普书中,有两种非常著名。由英国作家迪尔米德·杰弗里斯编写、滕芳翻译的《阿司匹林传奇:一颗小药片引出的大历史》缅怀了这一医药史上的奇迹。这类书籍能让读者更加深层次地了解药物的起源和功效,值得一看。语冰翻译的《魔丸的诞生》讲述了避孕药的历史,涉及女权、宗教、文化史等很多方面。这颗小小的药丸代表人类文明的崛起和智慧的结晶,是女权运动的胜利奖杯。值得一提的是,海洛因和阿司匹林均出自霍夫曼一人之手。两者的研发仅仅相距11 天。霍夫曼点燃了普罗米修斯之火,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灾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若不能合理利用这些药品,等待我们的必将是沉重的打击。
2019年,药品依旧是医学科普书中的热门话题。《新药的故事》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药物的发展历史,并针对热点话题做出专业解答。比如:宫颈癌疫苗是否有效?新乙肝疫苗价格为何如此昂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专业的分析思路,值得借鉴。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作为百家之首,其思想成了被认可的主流文化,并对心理健康提出了标准——仁义礼智信。儒家强调的心理健康模糊了自我的概念,将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准绳,认为符合道德和礼数标准的人就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不断延续,为封建统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对儒家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中,西方文化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与儒家不同,强调了自我的重要性,并逐渐被大众接受。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形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心理健康近年来才得到广泛的关注。以前,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有这样的误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精神疾病。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方面,心理出现问题的人不被亲友理解,反而被说成小题大做;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心理医生提供诊断治疗。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并逐渐受到关注,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心理健康类科普图书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2018年出版的医学科普书中,值得一提的是由顾沈兵主编的《家庭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作者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可用于心理健康的自检。同时,这本书也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杨国枢的《中国人的心理》深入分析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可以作为了解心理健康的入门图书。
2019年,关于心理健康的科普书比2018年所占比重略大。其中,《精神健康300问》以大众的需求为向导,介绍了各种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案和护理需求。让我们对精神类疾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自检。
2018—2019年,医学科普书籍保持了往年种类繁多、热点突出的特点,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社会对医学知识的关注。癌症的治疗和预防始终是热点话题,每年都有新的科研进展。食疗、中医、养生类图书在医学科普书籍市场独占鳌头,体现了国民对祖国传统医学的信任。医药的研究对疾病的攻克和人类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安全用药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年提升,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疾病高发和经济水平提高有关。尊重科学,辩证地对待民间知识,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初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