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当8月1日收到缪老来信的时候,他已悄然谢世。就在盛夏7月最后一天的夜里,被称作“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的丹青妙手因病在北京仙去,享年82岁。
消息很突然,与他熟识的朋友都不敢相信那位乐呵呵的、画得一手好漫画的小老头戛然别过。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缪老就开始与骨髓炎做斗争,此后随着人生辗转,难免疾病不断,就在7年前他还做过肾摘除手术。但病魔并未压倒他,你看到的似乎永远是那个谈起漫画来就能跟你聊上大半天的老人。你感受到的是他的达观,就是那种与病魔淡然共处并由此而生的和谐与圆融,一如他饱含谐趣与民族风味的水墨画。缪老一直钟爱中国文人画,水墨运化,万象自在,生者自乐其生,化者自安其化,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神韵自现其间,想必这也是缪老自生和谐相的源头所在。
图1 缪老去世前写给笔者的书信原件
与缪老相识不过两年的光景。之前,知他是漫画圈的“大咖”,大名缪印堂,因其德高望重,大家亲切地称其缪老;知他让你一眼看过去就不会忘记的、有点儿萌的、极具漫画感的那张脸庞,拜少年时一场疾病所赐;知他的漫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拨孩子。
缪老虽然早在1996年就从中国科普研究所退休,但他是位“退休不褪色”的老前辈,是个会以其光和热点亮每一寸时光的人。在2015年,因工作原因,我开始与缪老有了几次接触。2016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了“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美术的发展研究”项目,我作为项目组成员多次联络缪老,缪老非常热心,不但自己积极参与相关研讨会,还帮忙动员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专家学者加入。2016年3月,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召开科普美术研讨会的时候,缪老不仅带来了水墨动画《贵妃醉酒》、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等近20件新媒体美术资料现场播放,还积极建言献策,提前把他对项目推进的想法用笔写下来,开会时交给项目组。
中国传统科普美术在20世纪80年代较为兴盛,当时,全国各地的美术展览活动频繁,展出的佳作也很多,可惜保存下来并结集出版的画册很少,往往是展览结束后画作也随着撤掉,相关画作资料也因此散佚民间。每谈及此,缪老就不无惋惜,认为那些画作是中国科普美术发展的珍贵史料和见证,缪老经常说:“如果能征集以前期刊发表过的画作和画展资料,选择其中的佳作,根据题材编一本中国科普美术作品选多好!”
后来,此事在缪老的推动下得以开展。目前,正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相关专家推进编选,而这竟也成了缪老的生前遗愿。据悉,他的儿子缪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老爷子去世前一天还在跟他商量编一本中国科普美术方面的画册。
缪老一直很关心漫画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记得两年前缪老的一封来信中就表达了对当前某些漫画的担忧,并随信附上了一份漫画杂志,认为这种充斥着粗俗暴力元素的漫画将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呼吁大家对其予以重视。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就在去世当月(2017年7月7日)还受邀做了题为《漫谈科普美术创作和传播:兼论少年儿童科普教育与智力开发》的讲座,尽其余力支持科普美术事业的发展。
缪老对科普美术界年轻一代的成长也尤为支持关爱。7月上旬,就是缪老去世前的半个多月的一天,我还接到了缪老的电话,令我难以忘怀。原来,他在《科普研究》杂志看到我撰写的一篇与科普美术相关的论文,电话中,他表达了看到科普美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兴奋之情,也希望以后能有人继续将理论研究深入进行下去。隔日,缪老又来电,说在《中国艺术报》看到陈思静报道的《让版画回归绘画:记天工开物——中国美术学院东方版画工作展》,想邮寄给我留作研究资料。
缪老习惯手写信件,也保持着邮寄纸质信件的习惯。遗憾邮路蹉跎,令人唏嘘感慨的是,在缪老去世次日,我才收到他的来信,以至于连回复他“信收到”并表达感谢的机会都没有了。
拆开缪老给我的邮件,信件上流畅的字迹顿入眼帘,还有一张用红笔作了标记的、载有那篇报道的整版报纸。缪老在信中写道:“寄上艺术报一文,谈及明代《天工开物》的图鉴,文虽从版画艺术论述,我们可从科学美术(科普美术)角度来看待,是中国很早的‘科学美术’作品史料了。”
缪老对中国科普美术发展的深情与期许可见一斑,也只有对某项事业发自内心的挚爱才会如此心心念念吧!而他朱笔在报纸上勾画的地方“这种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典型的工匠精神”,又何尝不是缪老本人一生对艺术追求精神的写照呢?
据缪老的儿子缪惟称,缪老临走之前,手还一直在做画画的动作。要多大的热爱才能有此执著?其画复忆经年好,丹青长留碑上铭。从此,天堂里多了一个手持画笔、钟爱漫画的老人。
惟愿缪老天堂安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