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1953年版《物理学名词》的编纂特点

时间:2024-05-19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编纂的《物理学名词》,既是接近50年物理学名词统一工作的总结,也为后来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部名词具有如下特点:以名词统一为目的,遵循一定的收词和定名原则,审查非常充分,广泛征求了意见,方便实用,是接近50年物理学名词工作成果的汇集。

关键词:物理学名词,统一

中图分类号:O4;H08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5.013

A Review on the Features of Physics Terms Published in 1953//WANG Qi

Abstract:The Physics Terms,compiled in 1953,is a summary of nearly five decades abou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hysics terms. At the same time,it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validation work in physics ter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s terms are as follows:for the purpose of terminology unification,following certain principles of term choosing and naming,examining exactly,collecting views extensively,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We think the Physics Terms(1953)is a collection of achievement in physics terms for nearly 50 years.

Keywords:physics terms,unification

收稿日期:2016-01-2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语种基础科学教学术语数据库开发研究”(10JJD740003)

作者简介:王琪(1980—),女,博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术语学、术语史。通信方式:wq801207@163.com。

一 编纂历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物理学名词的编纂,须从清朝末年开始说起。1908年出版的《物理学语汇》,是第一部汇集成书的物理学名词;此后,科学名词审查会又组织编纂了《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该“审查本”后来被中华民国教育部增订成《物理学名词(教育部增订本)》。但“审查本”和“增订本”未颁行实施。30年代,萨本栋根据“审查本”和“增订本”等编成《物理学名词汇》,1932年印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中国物理学会受其委托,搜集各方草案,编订初稿,并提交审查。经以杨肇燫为主任委员,以吴有训、周昌寿、何育杰、裘维裕、王守竞、严济慈为审查委员的名词审查小组审查后,国立编译馆于1934年呈报教育部核准公布[1]。虽然国立编译馆的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已经完成,但由于对名词工作的极大兴趣,抗战期间,杨肇燫组织周昌寿、陆学善等物理学家仍在继续开展物理学名词的许多审订工作,并将其成果汇集为《物理学名词增订稿》。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展学术名词统一工作。经中国物理学会的推荐,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聘请王竹溪、王淦昌、方嗣、孙念台、陆学善、葛庭燧、杨肇燫等七人组成工作小组,他们以《物理学名词增订稿》为底稿,在此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和审查,于1953年正式公布出版了《物理学名词》,共收9696条名词。这部名词的编纂,既是近50年物理学名词统一工作的总结,也为后来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 编纂特点

这部名词是以名词统一为目的,本着循序渐进的思想来进行的。《物理学名词》(1953)编辑例言中明确表示,是为了“统一学术名词,便利今后的研究、教育、编译图书及初学者之用”。另外,从郭沫若先生的序中也可以了解到,已初步审定的各名词,虽然经过专家们的周详研究,但为慎重起见,只作为草案来印行。今后将根据反馈意见不断进行修改补充,从而逐步完善。

这部名词遵循一定的收词和定名原则。这些原则从相关说明、序例及内容都能了解到。在收词方面,首先,遵循通用性原则,以在物理学中已经公认使用的为准,个别罕见的不列进去。其通用性原则,当前的名词工作也依然是适用的。其次,英文名以收录单词为主,只列比较重要和示范性的复合名词。当时主要是为了给外来名词一个统一的中文名,而绝大多数复合名词都是单词意义的叠加,因此这一原则在当时也是十分适用的。在定名方面,第一,对于有密切联系的名词,遵循系统化原则。例如,“电阻”“电抗”“电阻抗”等。又如,按校准标度指示某一物理量的仪器,都称为“某某计”;凡无校准标度的指示仪器,都称为“示某某器”或“验某某器”或“量某某器”;凡功用较广泛、构造较复杂的仪器,都称为“某某仪”。第二,尽量使用通行的汉字,不造新字,只有“熵”“焓”“”三个新字。第三,遵循国际性原则。所列物理量的单位,主单位都按国际习惯用音译,并以首字作简称,如“安培”可简称为“安”。其十进大数的单位用十、百、千、兆等表示,其十退小数用分、厘、毫、丝、忽、微、微微等表示。第四,以意译为主,必要时也偶然用音译,或音义兼顾,例如octoil译为“奥克托”,alnico译为“吕臬古”。第五,尽量避免生僻的文字,但为了能恰当地表达概念,也偶尔采用。第六,同一个外文名词,虽只有一个意义,但几个中文译名一时不易取舍的,暂时并存。第七,遵循科学性原则。为原来所定名词中不妥的改定新名;其中沿用已久的名词在改定时,在单词的新定名后列上旧名词,而其复合词后不列旧名,以示倡用新名。例如vector及其复合名词,只在vector及vector quantity两处把中译名列为“矢量”“向量”,其余的地方就只见“矢量”了。第八,遵循副科服从主科的原则。编辑例言中提到,两科以上通用名词应依照基本学科方面所定名词为准。如物理学与气象学通用名词,应依照物理学方面所定名词为准。第九,注重文化传统。如noise这个词在《物理学名词》中定为“噪声”,而不用“噪音”,因为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声和音的区别,成调之声才是“音”[2]。

这部名词经过了充分的审查。首先,审查过程严肃认真。在1950年6—8月的工作总结中,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专门提到各学科名词经审定后定名仍不一致该如何解决的问题。如,thermometer 在气象学名词中译为“温度表”,在医学上译为“寒暑针”,而在化学、物理学名词中译为“温度计”。又如thermograph 在气象学名词中译为“温度计”,在医学上译为“温度描记器”,而在化学、物理学名词中译为“温度记录器”①。此后,物理学名词审查工作小组在可能范围内与其他学科取得联系,尽量争取一致,虽最终依然难以完全统一,还是存在少数名词与其他学科定名不同的情况,但审查小组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其次,有关名词的定名十分谨慎。赵凯华提到,precession这个词,《物理学名词》上推荐的名称是“旋进”,而不是“进动”,因为“进动”没有反映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又旋又进、边旋边进的特点。但考虑到“进动”这个词已经有人用过,所以《物理学名词》还是把它列入了,放在“旋进”的后面[2]。另外,一些具体的数据也反映出审查的力度。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1950年6—12月的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出,词条审查是逐条进行的,每月对于名词具体审查页数有详细的统计;起初整理的物理学名词有14 000条,后来不断审查,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及增删;在物理学名词校对期间收到补充意见200多条;上海物理学会对物理学名词提出了约900条意见②。

这部名词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意见。序例中提到,1950年9月底开始工作,每星期开会一次或二次,逐字讨论,到1951年3月中旬全部审毕。随即编成草案,分发给有关各方征求意见。各学校、机关和个人对于物理学名词都很关心和重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增加的名词。这些意见经过搜集整理以后,又提交给审查小组进行处理。

这部名词非常方便实用。名词收录方面,既包括物理学中经常使用的名词,也包括若干在物理学中常用到的属于其他学科的名词。编排方面,分正副两编,正编采取中文、外文对照的形式,便于通过中文名查找外文名;副编采取外文、中文对照的形式,便于通过外文名查找中文名。篇首还另附笔画检字表,以照顾对注音排序还不太熟悉的使用者。

这部名词凝结了老一辈物理学家的集体智慧,汇集了他们近50年的名词工作成果。首先,杨肇燫对于物理学名词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据钱临照回忆,早在国立编译馆组织编纂物理学名词时,杨肇燫对此工作就非常积极,哪怕是连续开会七八天,也是每日必到。将damping一词定名为“阻尼”就是他首先提出的[3]。此后《物理学名词增订稿》的形成,也与他关系密切。陆学善曾在1979年回忆说,《物理学名词增订稿》经过了认真的讨论,其中杨肇燫所花费的心血最多。在《物理学名词》出版后,得知不少读者询问其中一些定名与过去不同的情况,杨肇燫还专门就此撰文,对部分常用名词的改定情况做了充分的说明[4]。其次,陆学善、周昌寿等专家也对物理学名词的审订付出了许多心血。从30年代开始,他们就一直参与物理学名词的审查和增订工作,对《物理学名词》及其后来的各种版本,都做出了很大贡献[5]。此外,历次的名词稿整理,历次的名词审查,凝聚了众多物理学家的心血。可以说,这部名词是老一辈物理学家近50年名词工作成果的汇集,体现了近50年物理学名词工作的重要成果。

三 余 论

《物理学名词》于195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短期内多次再版。1954年6月,商务印书馆再版;1956—1959年间,这部名词又经过了科学出版社三次再版。由于许多读者一再要求把汉英、英汉物理学名词分成两部出版,科学出版社于1959年第三次再版时,只出版了英汉部分。

这部名词为此后的物理学名词相关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52年,陈耀真翻译《梅氏眼科学》时,光学与其他物理学名词就是采用1951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印的《物理学名词草案》[6]。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声学术语》初稿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马大猷教授和应崇福教授编译而成,该书在前言中提到,中文名词大部分出自《物理学名词》。1959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编订的俄汉物理学词汇,就是以《物理学名词》为基础展开的;197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编订出版的《物理学名词补编1》,也是物理学名词工作的延伸。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部《物理学名词》,为新中国物理学名词的规范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释

①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档案:(50)收计字第359号。

②中科院办公厅档案:1950-05-001-06/08/10/12/14/16/18。

参考文献

[1] 王冰. 物理学史话[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89-194.

[2] 赵凯华. 发扬传统,努力做好物理学名词工作[J]. 物理. 1986(12): 713-717.

[3] 钱临照.物理学名词审定的早期工作——怀念杨肇燫、陆学善[C]//钱临照.钱临照文集.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85-586.

[4] 杨肇燫. 关于“物理学名词”中若干名词制定的体会[J]. 物理通报. 1955(2): 89-92.

[5] 马祖毅,等. 中国翻译通史 现当代部分:第3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151.

[6] 卢春宁. 一代医学家的风范——记我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陈耀真教授[C]//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广东文史资料精编 下编:第5卷 广东人物篇·下.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248-2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