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顾 伟 罗树涛
(1.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 276806;2.四川省档案学校,四川雅安 625000)
目前,中国典籍英译涉及的数目和题材日益增多。典籍涉及范围广,知识量大,其英译工作更是费时费力。仅以帝王称谓为例,“齐桓公”在理雅各(James Legge)译《孟子》中为“King Huan of Qi”,翟江月译《吕氏春秋》中为“Duke Huan of the state of Qi”,王宏译《墨子》中为“Lord Huan of the state of Qi”。此类翻译方式的不同多源自译者的风格不同或对原文的诠释方法不同。笔者认为,“齐桓公”作为专有称谓,其所指只有一个。“某某公”和“某某王”之于典籍,正如“安倍、欧姆”之于物理学,“复眼”之于生物学,“星座、天体”之于天文学,“布施、宿命”之于佛学,可以成为术语中的一员。中国典籍中的此类术语浩如烟海。拥有独立的术语体系是评判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专业的工具书无疑会为译者查阅及筛选相关术语节省大量时间。同时,机器辅助的手段及相关术语库的建立,可以避免术语翻译的不一致,提高翻译质量。笔者试图以杂学鼻祖《吕氏春秋》为例,通过对其中各科术语的描述性比较,探讨术语译法统一的可行性。
《吕氏春秋》是于秦始皇八年左右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全书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气候、音乐、教育、军事、养生、土壤学以及农业生产知识,并记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1],可谓集百家之大全。其中某些典故成语仍沿用至今,例如“立锥之地、满而不溢”等。《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经典,“内中许多语言哲理性强,涉及各科的术语繁多”[3],其中包括哲学用语,如:仁、义、礼、智、信、道、天命等;天文气候用语,如:营室、参、尾、立春、宵中等;音乐用语,如:角、太簇、夹钟、姑洗等;官职头衔,如:太史、司空、乐师等。此类词汇在同时代语篇中频繁出现,其对汉语语言词汇的贡献和影响不能低估。因而选择该书术语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部分文字流失,且文字遭到后世修改,现存文本部分章节重复性强,逻辑凌乱。为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精髓,术语翻译方式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该书多数篇章如《适音》《古乐》等为介绍说明性文体,涉及名词多为中国古代的专有称谓,并有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含义,属文化负载词。就术语的“内容单义性,准确性和系统性而言”[3],多数词汇可以成为该时期术语系统中的一员,尽管某些称谓在当下已极少使用。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语言学派将翻译转换看作是以语码转换得以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4],继而奈达将此观点引进入翻译之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和静态对等。然而单从词的层面来看,凯德的主张似乎更加适用于术语翻译。他提出了语码转化过程中“量”的原则,“强调原语和译语之间量的等值关系”并做出了相应的分类:“one-to-one equivalence(全额等值),one-to-many equivalence(选择性等值),one-to-part-of-one equivalence(近似性等值),nil equivalence(零度等值)”[5]。就术语来讲,全额等值和选择性等值更能体现术语的功能。以下笔者将以《吕氏春秋》翟江月和汤博文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全额等值和选择性等值的角度,研究其中出现的术语及其翻译方法。
表1 部分术语英译对比
在《吕氏春秋》的两个英译本中,译者虽然选用了不同的术语翻译体系,但同一译本中的术语与其译文基本是全额等值的。其部分原因在于原文本的题材特征,即科技型信息较多,基本属于说明文的范畴。因而多数词语的意义较为独立,受上下文的影响不大。表1为部分术语英译的对比。由表中的对比可以看出,此类名词多数属于中国古代的专有称谓,其意义范畴基本明确,受语境的影响不大,因而译者大多采用了音译加注和意译的方法。造成译者选用策略不同的原因,一是译者的个人偏好,二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
在同一译本中,某些术语在译入语中会出现不同的对应词。其原因在于此类术语在原文本中受语境的影响较大。从语篇的层面考虑,在翻译时对个别术语做策略性的调整有利于文本的统一性。
例1:
(1)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大德在木。”
Three day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Spring,the chief court historian reports to the Son of Heaven,“the Beginning of Spring come on that fixed day and the main element in charge from then on should be the Element of Wood.”[6]
Three day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Spring,the Grand Historian is to see the king and say:“the Beginning of Spring falls on such and such a day.The great virtue of Heaven is to be found in Wood.”[7]
(2)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
Regarding the value of life,everyone considers his own life to be more valuable than that of his sovereign.[6]
In importance,a rank as high as the king can not compare with it.[7]
(3)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
After king Hui of the state of Lu sent his official Zai Rang to the court of the Zhou Dynasty to learn ceremonial routines,King Huan sent Shi Jiao to Lu to pass on the routines.[6]
Duke Hui of Lu sent Zai Rang to inquire about suburban and ancestral ceremonies from the king.King Ping sent an official historian named Jiao to Lu.[7]
相较于汤译本,翟译本在“天子”的译法上更加多样。天子特指古代的君王,从(1)的语境来看,天子特指具体的人,表意具体,因而双方都选择语义对应的名词。(2)中“天子”的意义更加抽象,更多强调尊贵权威而非个体,因而两个译本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尽管选词不同,但改动的目的相同。(3)中,翟译本显然更加充分地考虑到历史因素,将“天子”的意思明确化,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比起汤译中的统称“king”,更能够帮助译入语读者梳理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例2:
(1)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Don’t act against the principles of Heaven.Do not ignore the rules of Earth.Don’t upset order among human beings.[6]
There should be no decrees that go against the way of heaven,no reasoning that disrupt the conditions of the earth and no rules that violate the standards of human conduct.[7]
(2)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The king of the state of Lu heard that Yan He was s ensible and wise.Therefore,he was thinking of asking him to work at his court,so he sent someone there to present him with some gifts.[6]
When the ruler of the state of Lu heard that Yan He was a man of moral integrity,he wanted him to serve as an official and sent someone to see him with gifts first.[7]
(3)故曰:道之真,以持身。
So it is said that the essence of Tao is to preserve one’s health.[6]
Therefore,the essence of the True Way is to preserve the physical life.[7]
“道”作为名词的意义演变不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道”的意义主要有:道路、方法、技艺、道德、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属于道教的,等等。因此,“道”在汉语中属多义词,受上下语境影响,其翻译方式也会多样化。(1)中“道”取方法原则之意,(2)中“道”取道德之意,两译者均选择意译。而在(3)中,“道”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专有术语,翟译选择与其相对应的术语,而汤译则更倾向于意译。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典籍术语的英译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策略:
(1)意译。即将外语中术语的意义用本国语言表达出来。此译法倾向于使术语本土化,注重意义传达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
就术语翻译的发展来看,在译入语读者的知识范畴与术语的内涵关联度较低的情况下,意译无疑可以更好地兼顾意义的传达和读者的接受度,因此意译成为新生术语外译时首先考虑的翻译方式。例如“laser”一词,早期译名为“镭射”,后意译为“激光”,事实证明后者更容易被国人接受。在《吕氏春秋》两个译本中存在的意译,如耒耜(plough)、乐师(chief court musician)等,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目的。当然,意译也存在不足之处。这通常是译者在无法找到全额等值表达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所做出策略性妥协。某些意义高度抽象的名词,如“道”“义”“龙”等,很难用只字片语表达其内涵。经过对比分析《吕氏春秋》中的术语翻译发现,采用意译方式翻译的术语,多是表意单一具体,所指明确,如官名、乐器名、器具名等。但是,由于单义、所指明确的词语在同期典籍中比重较高,因此意译还会是典籍术语翻译的一种重要方式。
(2)音译。即用本族语言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源术语的语音译写出来。音译是术语输出的主要方式,而“术语能否输出,主要依赖于民族科学技术的领先水平”[4]。虽然中国现代科技的整体水平不高,但是中医中药、传统哲学、传统语言学等都独具特色且不乏术语输出的成功案例,如:茶(tea)、功夫(kungfu)等。在《吕氏春秋》的两译本中,译者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一策略,如:参(Shen)、营室(Ying Shi)等。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采用音译加注的词,多具有以下特征:①多存在于中国古代特定时期的文献中,现代社会的使用频率较低,如:太簇(Tai Cu)、尾(Wei)等。②属于哲学概念,在汉语中存在诸多诠释方式,难以用简单的词汇完整准确地表达其含义,如:道(Tao)、仁(Ren)、气(Qi)等。
音译的不足在于,其“只起字音符号的作用,意义已被消解”[4]。对于国际认同度不高的词,须使用音译加注的形式翻译。在个别术语的音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被译入语改造,增音、减音或出现相似读音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术语外译的进一步规范。但瑕不掩瑜,音译仍可作为典籍术语翻译的重要选择。
(3)释译。即用解释说明的方式翻译某一特定术语。当某一称谓还未形成术语的功能且在文本中出现频率不高,译入语中缺乏该术语的对应表达,而意译以及音译的方式又无法完整传递原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时,需要使用释译的方法予以具体说明。
例3:
(1)是月也,以立春。
Spring begins during this month.[6]
(2)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On the day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the son of Heaven leads all the dukes,high ranking court officials and sovereigns of all feudatories to welcome the spring on the eastern outskirts of the capital[6].
上述例句中,“立春”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节气术语,“公”“卿”为官职称谓,均符合术语“本质上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语言统一体,在特定领域中是单义的”[3]这一定义。但是目前译界并没有对此类词的翻译达成统一。为了方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多数译者选择根据上下语境采用释译的方法,但相对于术语译法统一来讲,释译仅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古代的奇书,涉猎范围极广,并贡献了大量至今仍沿用的汉语术语。之前对术语翻译问题的探讨多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而对于典籍中术语的翻译问题研究较少。对于《吕氏春秋》中专业术语译法统一的探讨,是术语翻译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常用术语译法的统一以及相关词典的编纂,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黄伟龙.《吕氏春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苏安国.《吕氏春秋》“杂家”性质再认识[D].山东:山东大学,2008.
[3]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5-141.
[4]魏向清.术语翻译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21.
[5]魏向清.术语翻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3.
[6]吕氏春秋[M].翟江月,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63.
[7]吕氏春秋[M].汤博文,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3-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