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海明
摆脱贫困是世界性难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历史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史上的辉煌篇章。
全国林业和草原行业把生态扶贫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举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出了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套组合拳,全国共带动近2000万人脱贫增收。林业和草原生态扶贫的累累硕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建设工程成为脱贫攻坚“金钥匙”
47岁的庞朝明是云南省红河州新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全家生计只靠他一人种地维持,一年收入仅2000元。
为解决庞朝明家的贫困问题,新荣村把他家20多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600元;聘用他当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8000元;协调他就近打零工,一年能赚四五千元;还帮助他发展林下经济,种植4亩草果……如今,庞朝明家稳定脱贫。
2016年至今,红河州已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2260个,投入补助资金2.62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增收超过600元。生态就业扶贫促进全州4.9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红河州南部山区的元阳县,通往新街、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乡镇公路两旁的桤木林下,生长着草果、板蓝根等经济作物。
2015年以来,依托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元阳县先后投入扶持资金2100余万元,在5个乡镇100多公里公路沿线的退耕还林区新植草果7万余亩。全县草果种植面积达12.5万亩,带动1.4万户5万群众增收。
红河州吸纳贫困人员参与生态建设,发挥生态工程扶贫带动作用。“十三五”以来,全州共安排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1220.48万亩,覆盖全州527个贫困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10.33万亩,惠及贫困户44904户17.31万人。实施退耕还草28.83万亩,惠及贫困户3452户1.38万人。安排中央造林补贴12.5万亩2250万元,覆盖全州52%的建档立卡户。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带动全州2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云南是生态护林员大省,17万多名生态护林员联结着17万多个贫困家庭,70万贫困人口,他们实现脱贫和稳定增收,成为“彩云之南”的一道亮丽风景。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园,是西藏自治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的启动地和示范点,也是日喀则市倾力打造的雅江两岸百万亩生态区建设示范工程。
秋日时节走进这里,数万亩生态林郁郁葱葱向阳生长。艾玛乡柳果村贫困群众赤列和妻子正在给林地浇水,夫妻俩在这里干活,每人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据赤列介绍,在生态示范区工作之前,他在外地打工,赚的钱不多。自从来这里工作后,每年有1.3万元的固定工资,3月—6月是植树的繁忙期,每天还能多拿100元的工资。
在园区的另一边,护林员西洛和同事们正在园区内巡逻,2016年,西洛等11名柳果村的贫困群众被吸纳成为护林员,每年的工资和生态岗位补贴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西洛说,园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家乡的环境,也让他们吃上了“生态饭”。“种了这么多树之后,我们乡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风沙小了,气候也好了。我们在这里当护林员,每天在园区巡逻,做好管护工作,每年有1万多元的工资和补助,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西洛激动地说道。
赤列和西洛通过参与护林工作增收致富,这是林草区群众转变观念,依托生态资源,享受生态红利的一个个缩影。据统计,目前,西藏全区共有66.7万个生态岗位,2016年以来,共安排脱贫攻坚生态护林员岗位122.34万人次,共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40.05亿元,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成为生态卫士,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真正实现了林草资源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共赢。
通过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任务、资金都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安排给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增加生态总量、提高生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促进精准脱贫。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是中西部很多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生态护林员这一创新举措,带动了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我国生态补偿扶贫的主要措施之一。为此,2016年以来,国家林草局已累计为生态护林员岗位安排中央资金205亿元。
生态产业富林农
生态产业是贫困地区最适宜、最具潜力的扶贫产业。
产业扶贫是实现“造血”、根治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大户以及农户等经营主体,开展经济林等基地建设和林产品深加工项目,扶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其他自然保护地和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林相改造项目,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让贫困群众脱贫有本领,致富有奔头。
一大早,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板六村雨道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春能和附近的村民一起上山选摘灵芝菌。
“今天一共选摘出160多斤生灵芝,现在老板给我们每斤30元的价格,一共得了5000多块钱,收入还不错!”手上拿着卖灵芝菌的钱,冯春能高兴地说。
板六村雨道屯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一个较为偏远贫困小山村,共有22戶农户,其中8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5月,三江县林业局到雨道屯推广林下种植灵芝菌项目,由与县林业局签订协议的龙头公司为他们免费提供菌棒,出菌后还将为他们生产的灵芝菌提供收购服务。在雨道屯,与冯春能一样种植灵芝菌还有另外7户贫困户,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他们一起建起近10亩的林下种植灵芝菌基地,预计全年可出产灵芝菌2500多斤,收入可达7.5万元。
林下种出“金疙瘩”
脱贫的潜力在山水,致富的希望在林草。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近4.8万亿元。林草生态产业扶贫,正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双向发力,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诠释着“两山”理念的磅礴力量,一首又一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赞歌正回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记者来到榕江县水尾水族乡高望村,这里云雾缭绕,满山青翠。高望村是一个有316户1204人的小山村,森林面积3.15万亩,耕地面积却只有517.49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去年之前,高望村2000多亩的野生草珊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山高坡陡,摘下来很费劲。”正在除草的58岁村民韦克秋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以来,榕江县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走出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子,昔日杂草丛生的山林里,生出了“金疙瘩”。
随着榕江县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高望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迅速。
“我们村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多的要数草珊瑚了。”在草珊瑚基地里,村支书韦国胜介绍说:“村里原本就有2000多亩的野生草珊瑚,后来村合作社又流转1500亩土地建成了一个草珊瑚种植基地。”
截至目前,榕江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9.74万亩;林下食用菌(红托竹荪)种植面积3155亩;林下养鸡存栏112.7万羽,出栏55.87万羽;林下养蜂完成1.06万箱(巢)。
“以前種两亩苞谷,一年下来还不到两千块收入,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花椒,去年一年就增收了2万多元。”贵州晴隆县茶马镇青山村村民易洪忠在花椒地里高兴地跟记者说。
2018年,贵州省发起农村产业革命,青山村结合当地的土壤偏酸性、温差大、海拔高等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开始种植耐旱的花椒。村民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在种植基地务工一天还有80元工资。青山村规划种植花椒2950亩,已向农户一次性付清三年的土地流转费用,第四年花椒挂果实现收益后,全村536户2102人都将受益。
“花椒耐旱、根系发达保水性好、产值高。既能让石漠化山头绿起来,又能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茶马镇党委书记田志敬说,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和石漠化治理,全镇规划种植花椒2.2万亩,覆盖全镇12个村,目前已完成花椒种植1.56万亩。花椒产业按照“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花椒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2013年,新疆克州阿克陶县依也勒干村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国深度贫困村。这些年,经过村里的设计规划,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已“摇身一变”,成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林果产业示范基地。
该村在2013年时,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3户2032人。通过“找准穷根病因”后“对症下药”,2019年已实现整村脱贫。
“依也勒干”在维吾尔语里是“宽阔的平原”。依也勒干村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边缘,总面积24平方公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土层薄、地表水渗漏严重,戈壁滩占全村总面积的18.7%。同时,这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95%以上都是粮食作物为主,耕种不精细,导致低产出、低效益、低收入,农民工作的内生动力不足。
2017年,自治区的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经过多方论证,优化产业结构,依也勒干村走上了大力发展林果业、蔬菜业、畜牧业的道路,形成了以巴仁杏、杏梨、桃子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
2017年,姑丽阿扎提·达吾提成为了林果基地的一名护林员。通过学习种植、修枝等技术,她今年在基地自己承包了10亩地,决定丰富自家的劳动收益。她告诉记者,她家共有4口人,两个女儿都在读书,她和丈夫在村里的带领下,通过勤劳的双手,已经让家里摆脱了贫困,家庭人均收入也从2018年的3000元增长至2019年的1万元。“在林果基地上班,我很高兴。以前这里都是荒地,什么都没有,现在都种上了林果,有桃和杏,树绿绿的,看着心情就好。而且我以前是家庭妇女,现在终于走出门了,有了自己的工作。”
据悉,该基地种植的林果面积达6500亩,成活率达到93%。通过套种饲草、小麦、西瓜等,2020年预计每亩产值将达到800元以上,未来五年内,每亩产值可增长5000元。除了经济效益,村里还成立了林果技术服务合作社,已聘用11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护林员,每人每年收入可达1.5万元。另外,以基地为依托的周边产业发展也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随着生态扶贫产业的发展,山大沟深、地处偏远等发展劣势,正在成为贫困地区探索绿色发展、开发生态富民产品的新“热点”。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路,推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山上长出了“金叶叶”,田上结出了“金果果”。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林业生态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保护、开发与扶贫并行的生态发展新路子。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原则,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贫困户就业渠道,提高了扶贫减贫作用,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切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