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农夫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但要推进,要落实,人才是关键,为此,从国家到地方,从理念到政策,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的制度文件。这里所说的创新人才,既包括具有高端理论技术的学术型人才,更应该包括具有创新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某种意义上讲,应用型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从现状来看,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规划,还是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以及用人主体的企业来说,尚未真正形成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环境,特别是在体制机制上尚未形成真正合理有效的举措。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之“高”表现在其拥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既要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信用,这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必须,也是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必须。
然而,在许多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都存在着应用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园区所属企业均为高新企业,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国际化程度高,因而对技能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应用实践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尽管各高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力度和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大部分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技能水平都有所诟病,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远达不到“高技能”的要求。
再有,现在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同度不高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自身提高。由于社会舆论对于技能人才存在误解,很多一线员工缺乏稳定的专业思想,岗位责任意识欠缺,从事一线技能工作的恒心不够强,频繁跳槽、转岗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整体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国家缺乏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合作内涵较浅,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期以来,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总是放不开手脚,要么受制于外部环境,要么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打着小算盘。
重视职业教育不是一句口号,要培养出属于中国的大国工匠,需要国家增加更多的职业教育投入,提升院校职业教育的自主权。应用技术类院校,因其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实际,决定了较其他类型的高校需要更大的投入。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类院校(职业教育)不仅社会认同度底,同时在经费投入上也明显低于985、211等高校,这显然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对应用技术类院校加大投入。只有政府更加重视应用技术类院校的发展,并在政策、经费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类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要在政策上赋予应用技术类院校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专业设置,不应该简单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实际上,无论从产业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教育分类标准来看,或是从国内现行的学位分类体系来看,职业教育其实是一种类型,应该拥有个性化的办学定位、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应用技术类高校,特别是大量的地方院校应适时调整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務,大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重塑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积极探索符合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形成合力和特色。
其次,应该建立真正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稳定、深度、长效的校企合作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途径,从政府的角度,应该通过制度设计,让企业愿意加入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要通过政策,让企业自觉自愿地加入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要立足长远,立足大局,把与高校的合作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行为并融入企业文化,同时要有更开放的姿态吸纳高校的智力、人才力量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要加强舆论导向和宣传力度,提升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认同感,这也是目前最重要的环节。社会上至今还有这样的认识,就是一提“职业教育”就认为是低层次的。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后,社会和很多地方高校对其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等意见或心存疑虑,或对转型方向和路径不够明确。因此要由政府主导,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加强舆论导向和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一线应用型技术工人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人才集聚和具体生产劳动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从理念、政策、实践、分配,进而在文化层面提升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和承担这类人才培养任务的各级各类应用型院校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
我们必须拓宽“人才”这个概念的外延,即:我们不仅需要有创新的顶尖专家、科学家,我们也需要,或者说更需要能够实现这些创新的一流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国家的创新发展,需要爱因斯坦,也需要更多的爱迪生。因此,全社会都应该为“爱迪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