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吕传彬
在高气压笼罩下的六月,天气晴朗,而太阳公公的威力也是愈来愈令人吃不消,这时候还能起劲工作的,大概也只有在我们耳边唧唧作响的鸣蝉吧!
鸣蝉、螽斯、蟋蟀,这几种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小昆虫,由于能鸣叫之故,特别将这三类的昆虫称之为“鸣虫”,其实除了这三类昆虫能发出声音之外,双翅目的蚊蝇及膜翅目蜂,亦能利用高速震动的翅膀而发出声音,而鞘翅目里头的大型甲虫,例如独角仙、锹形虫,能利用脚关节摩擦而发出声响,叩头虫则能利用胸部的特殊结构,在跳跃时发出声音,但蚊蝇、蜂及甲虫却不被称为鸣虫,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几类的昆虫,并不是利用发出的声音做为沟通的方式,这几类昆虫发出的声音,只能算是一些生理行为的“副产物”。
蝉、螽斯及蟋蟀的鸣叫声,对于人类而言,可以是怡情养性的天籁之音,也可以是扰人清梦的嘈杂声响。例如在宋朝就开始有人饲养蟋蟀,并听其鸣叫,但在美洲大陆的十七年蝉,一到羽化期,可就让许多人家晚上睡不好觉。然而,先不论鸣虫声音对于人类的意义及影响,这些昆虫本身如何发出声音及为何要发出声音,可就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
先来说说蝉吧!
公熊蝉的身体结构,根本就是一个大鼓,公蝉的发音器除了突出腹面那对音箱盖之外,掀开盖子,可发现内侧的腹面腔及外侧的侧腔;腹面腔前端有一个褶膜,而后方有一镜膜。至于侧腔中,则有一鼓膜。当蝉发音的时候,腹部的发音肌会拉动鼓膜,使鼓膜产生振动,并引起褶膜、仁膜发生共鸣作用,就像是大鼓一样。然后藉着音箱盖的启闭,阵阵抑扬顿挫的蝉鸣也就产生了。
为什么公蝉要一直不断的鸣叫呢?根据文献的记载,公蝉是以发声表示求偶的生物讯息,声音的响亮与否,当然关系着能否吸引雌蝉,然后进一步完成交尾的目的。由于成蝉的生命期限短暂,当它从地下钻到地面后,最久也只能活到秋天,为了能及时找到交配的对象。在短暂的一生中,它们不得不抓紧时间,终日没完没了的“歌唱”来召唤它的“情侣”。有趣的是,蝉的种类不同,呜叫时所发出的声波也不同,如有的蝉喜欢“引吭高歌”,而有的蝉的“歌唱”总带有低沉悲切的色调。这样一来,一种蝉的个体对另一种蝉发出的“求爱”歌声是不会给予理会的。
因为不同种类的蝉,其声音都有所差异,只要多用仔细聆听就可以分辨其不同,进而判断种类名称。大部分的的蝉都会齐鸣,通常在野外聆听时,可以发现由一只蝉开始鸣叫后,随后同种的蝉都会跟着鸣叫,接着,另一处他种类的蝉也是如此,好像多部合声的求偶进行曲。可是,一些捕食它们的小动物,例如螳螂或麻雀等鸟儿类,也会闻声而至;所以,在我们的耳里,蝉声虽然热闹非凡,可是却也隐藏着几许杀机!
在夏天,人们从早到晚都可以听到不同的鸣虫的叫声,在夏夜,就是另外两类直翅目鸣虫,螽斯及蟋蟀登场的时候。蟋蟀及螽斯这两类直翅目昆虫的鸣叫方式,不同于蝉,这两类昆虫是利用“弹吉他”的方式发出声音。
吉他的发音弹奏方式是利用拨片去拨动吉他弦,再用另一手去按压弦的上端,以发出不同的声阶,但蟋蟀及螽斯的吉他又是在何处呢?
蟋蟀的前翅,称为翅覆,可看成是一片较厚且具能保护后翅,而翅覆上亦有翅脉,蟋蟀吉他的琴弦,称为弦器,就是左翅覆的基脉形成,弦器会与右翅覆上的弹器磨擦,因而产生声音,且因为右前翅上有一片鼓形区域,称“镜膜”,当两前翅互相擦刮发声,经过镜膜将声音扩大,由于共鸣区几乎涵盖整个前翅,所以雄蟋蟀的叫声也就格外嘹亮高亢,而蟋蟀这种利用两片翅膀摩擦发音的方式,在昆虫学上称之为“翅翅发音”,而有些种类的蟋蟀或螽斯“翅腿发音”,这类昆虫的翅膀上的翅脉,依旧扮演琴弦角色,而拨片则是昆虫后腿上的小突起。
雄蟋蟀打斗时,会发出声音来助势,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叫声往往也会引来捕食者和寄生性天敌,蟋蟀一天当中大概分两个时间鸣叫,一次约在早上十点多,一次在下午傍晚时,一般来说,蟋蟀晚上鸣叫的次数远多于白天。
而蟋蟀鸣叫的目的有三种:一是呼朋引伴,二是吸引雌虫,三为雄虫互相攻击时所发出的声音。
(责编:高雨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