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考古“法医”如何还原“案发”现场

时间:2024-05-19

文|考古公开课

有这样一种考古学家,他们在一块块残存的人体骨片和牙齿中寻找蛛丝马迹,还原出土人骨的样貌、族群甚至是人生遭遇。我们称他们为人类骨骼考古学家。

在考古发掘中,人骨材料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伴随着无数争论和猜测。到底该如何科学地解读出土人骨的信息?又该怎样从一根骨头、一块牙齿上读出其所属主人的生前往事?

朱泓教授就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从罗布泊深处带着神秘微笑的“小河公主”,到茫茫内蒙古草原惊现97具遗骸的史前哈民忙哈遗址,从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王妃墓葬,到1000年前的辽代贵族墓,几十年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朱泓教授与团队利用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三维人像复原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成功破解了一个个考古疑团,堪称考古“法医”。

来自罗布泊的千年微笑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的深处,第一次为世人所知还要追溯到1934年。当时,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千里迢迢到达中国,深入罗布泊,为的是寻找当地人口中传说的一座有着1000口棺材的神秘墓地。

在经历了多天漫无头绪的搜寻后,贝格曼真的在孔雀河南向一条支流的西边发现了这处规模宏大、葬式奇特的墓地。然而,自这次惊鸿一瞥之后,这片被称为“小河”的墓地就在罗布泊的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在此后的六七十年间,再也没有任何后继者找到它。

直到200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借助卫星定位系统进入罗布泊,才又一次找到了这片被风沙掩埋的墓地。2003年,考古学家正式对小河墓地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埋藏了4000年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

小河墓地规模很大,前后大约使用了500年,使用时间为距今4000~35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和商代时期。整个墓地就像一座大的沙堆,一共累积成5个层位,考古学上称之为五期。第一期时间最早,埋藏得最深;第五期则在最表面,是年代最晚的一期。在这里,考古学家一共发掘了167座墓葬。出土的人体遗骸有些为干尸,有些已经白骨化。白骨化的人体埋藏层位较深,相对靠近地下水,湿润导致人体软组织腐烂;而靠近沙丘上层的人体则因为干燥而成为保存十分完好的干尸。据朱泓教授介绍,小河墓地干尸的保存完好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埃及的木乃伊。其中最著名的则要数“小河公主”。

朱泓教授回忆,当“小河公主”发掘出来以后,所有的考古队员都惊呆了,因为她保存得太好了。

“小河公主”身上穿着一件用羊毛纺织成的披风,头上戴着毡帽,亚麻色的头发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她的面部更是没有一点损坏,连嘴唇上画的唇线都清晰可见,嘴角似乎还挂着一丝微笑。考古学家把裹在“小河公主”身上的披风打开后,发现她通体都涂抹了一层白色物质,经过检测,发现这是一种由乳制品制成的涂料,对尸体有保护作用。当时,其他的出土干尸大多仅为面部涂抹这种白色物质,而“小河公主”则通体涂抹,因此保存得最好。

小河墓地外观

小河墓地还出土了许多具失去下肢或下肢不全、改用胡杨树的枝干替代的干尸。考古学家根据干尸服饰上的猞猁皮推测,可能是小河人在外出采集或捕猎时,遭遇了猞猁这种大型、凶猛的猫科动物,在搏斗中失去双腿而亡。亲人们为他下葬时,用胡杨树的枝干为他们补全了身体。而另一些拇指腕掌关节(即拇指连接手掌处的关节)有骨刺的成年女性干尸,则让考古学家想到了造成这些骨科疾病的原因——也许是长期从事类似制陶等需要拇指高度外展的工作所致。以此推测,当时的小河人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发展了制陶业。虽然目前并没有在小河墓地及附近发现小河人生活的聚落遗址和使用陶器的遗留,但没有发现并不代表不存在,也可能依然埋藏在罗布沙漠的漫漫黄沙之下。

考古学家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得出许多关于那个时期小河人的生活信息。据判断,“小河人”生活在距今4000~3500年,平均寿命低于30岁。而考古学家根据“小河公主”软组织的丰润程度及体态等特征,初步判断其死亡年龄为30多岁,说明其已经超过族群的平均寿命,在当时是一位岁数偏大的中年人。

也许很多人会好奇“小河公主”的死因。一般来说,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对尸体的解剖、软组织提取等各项检测获知这位先民的生前病史及死因。但因为“小河公主”保存得极为完好,没有人忍心破坏这具数千年前先民的遗体,于是选择就让她神秘的微笑和栩栩如生的面容,一直完好地保留下去。

一个干瘪的大脑解决争议

1999年年底,北京市公安部门在石景山区破获了一起盗掘古墓的大案,经考古专家判断,被盗的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西汉墓葬。因其位于老山之上,被命名为“老山汉墓”。

老山汉墓发掘工作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吃惊地发现,这座墓葬规模宏大,随葬品十分精美,很可能是一座西汉王侯级墓葬。此外,考古学家更是意外地在墓室前部发现了一具女性尸骨,她很可能就是这座墓的主人。但是,关于墓主人的身份归属却引起了争议。有考古学家判断,这位墓主人是一位汉代的中原女子;而一个法医鉴定机构却判定,墓主人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女子。真相到底是什么?

当时,朱泓教授想到可以进行DNA研究,对墓主人进行DNA提取,从而判断她到底是与汉代的中原人更为接近,还是与西域人更为接近。

做古DNA检测最大的困难是污染问题。在考古现场,横向吹来的风会把围观者的头屑带过来,检测出来的结果就会是现代人的DNA;如果有人打喷嚏,口腔里的脱落细胞也会污染检测材料。因此,做DNA检测的工作人员需要穿着密实的防护服,戴着手套,在实验室环境内操作,避免污染的发生。

朱泓老师和团队对墓主人的牙齿和骨骼都进行了多次DNA提取,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为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骨骼中的DNA已经降解殆尽。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有人想到,还有一个出土材料没有用,那就是墓主人已经干瘪成拳头大小的大脑。

一般情况下,骨骼中的DNA降解速度较慢,容易提取,而软组织(如大脑、皮肤)中的DNA降解速度较快,不易提取。如果连牙齿、骨骼中都没有成功提取到DNA的话,从大脑中提取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然而,谁都没想到,考古人员就是在这块干瘪的大脑中成功提取出了DNA。结果证明,这位墓主人是一位汉代的中原女性,成功地解决了其身份归属的争议。

朱泓教授从事人体骨骼考古学研究40多年,还参与破解了哈民忙哈遗址史前灾难之谜、吐尔基山辽墓女性墓主人人像复原等百余个考古学研究。从朱泓教授的考古经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考古人毕生的孜孜以求,更看到了整个考古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借助全新的研究视角、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一定可以为传统考古研究插上翅膀,使它飞得更高,视野更广。

老山汉墓女性墓主人复原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