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 章云华
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弹指一瞬间。但是,对于一本在UFO领域属于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来说,却是值得回味的。蹒跚学步的昨天,依然历历在目;而立之年的今天,霎时就在眼前。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要由衷地说一声:《飞碟探索》,谢谢你!
谢谢《飞碟探索》,首先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说的。
1978年11月,《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刊登了《UFO,一个不解的世界之谜》、《科学画报》刊登了《飞碟——猜测中的来自其他星球的飞行器》,拉开了国人探究UFO现象、追索外星文明的帷幕,一个崭新的未知世界呈现在国人面前。
我注意到,最初与UFO相关的新闻、文章等多为舶来品,固然对开拓眼界、搜新猎奇大有裨益,但因四处分散,当时网络也不发达,不易看全,且总觉得意犹未尽。恰此时,《飞碟探索》于西北重镇——兰州横空出世,从双月刊到月刊,从常规页到大开本,30年间,汇天下UFO资讯于一册,一统“UFO世界”,不觉已成洋洋大观,引领UFO研究之潮流:从大多为国外案例的翻译文章,到国内UFO研究者的最新原创;从单一UFO剖析,引向天文、宇航、考古、历史、地理等综合性的纵深领域,与时俱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UFO爱好者的关注。
而我,也自《飞碟探索》吸收了众多“养分”,完成了从爱好者到探索者的一大进步,《飞碟探索》无疑功不可没。我相信,陪伴《飞碟探索》一路走来的千万读者,都有这样的美好感觉。
谢谢《飞碟探索》,其次是作为一个作者来说的。
小时候,当我捧起厚厚的一本书装模做样地阅读时,心里升腾的却是一种奇妙的幻想:什么时候书上印着自己的名字?
帮我圆梦的就是《飞碟探索》。而现在,我已经是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在我的书架上,也已有了刻上自己名字的书籍。
感谢1987年8月27日上海以及华东地区出现的螺旋状UFO,它使我与《飞碟探索》的关系,一下子从单纯的读者增加到作者。当我把精心完成的《上海地区112份目击报告分析》投进邮筒时,我的心是忐忑不安的:如果被拒绝,或许我不再写,甚至远离UFO;如果被接纳,这是一个飞跃,我将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感谢《飞碟探索》,它给我的是鼓励和对未来的希冀,不仅我的文章发表了,而且把我推荐的会友文章组成了一个“8·27UFO特辑”,这还是《飞碟探索》创办以来第一次为一起UFO事件发特辑。冒昧套用阿姆斯特朗的话:这是《飞碟探索》的一小步,却是我的一大步。
此后,我成为《飞碟探索》的常驻作者:30年、210期,发表各类文章几十篇之多。而我的几本拙作,也是在《飞碟探索》的指导和关怀下得以出版的。可以说,《飞碟探索》让我找到了自身探索UFO的价值,以及为UFO研究竭尽绵薄之力的动能。
谢谢《飞碟探索》,最后是作为一个朋友来说的。
30年来,《飞碟探索》版式调整过、编辑变化过,但是,彼此之间的友情却从来没有淡薄过。虽然,这许多编辑中,大多数未曾谋面,平时只是通过邮件、MSN、QQ等方式交流,但在确定选题、修订稿件的过程中,一种战火里结下的化不开的情谊在萌发,一直维系到了今天。或许,这种超越了读者、作者和编者常见关系的友情不宜多述,但在我内心深处,却是时常萦绕,不能忘怀的。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激励我调查不息、笔耕不止,才能对得起朋友的厚爱。
30年,30年了!30年的积淀,仅仅三谢是远远不够的,我的一支钝笔也无以完整表达清楚我的所有感情。那么,就让千言万语化成最简朴的一句:《飞碟探索》,谢谢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