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太阳系的巨型生物——地球

时间:2024-05-19

张国文

大地女神——盖娅

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化学家罗夫洛克博士参与了寻找外星生命的研究。他将地球与其他星球比较后发现,地球大气的组成竟远离物理研究所预测的平衡状态,恰好保持在最有利于生命延续的水平上。进一步的研究使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地球的行为极像一个生命系统。

为了说明地球的这些特性,罗夫洛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即把地球看做一个整体,是太阳系里最大的一个生物体。而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与海洋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比例,使环境能适合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从而像生物个体存在生理过程那样,地球也存在着自己的生理过程。例如,人体温度保持在大约37℃时对于人体大多数新陈代谢的完成是最佳的。人不论是处在寒冷的极地,还是呆在炎热的赤道,其体温的变化微乎其微。除体温外,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比例和盐分的浓度等等都基本保持在一个恒定的状态,地球也有类似的特性。目前,地球大气中氧的浓度约21%,有证据表明,在大约3亿~4亿年前,氧的浓度就已经稳定在这个水平上了。而这是生命延续的最佳浓度,浓度略低一点,较大的动物和飞行昆虫将得不到足以维持生命的氧;浓度略高一点,甚至连多水分的绿色植物也会轻易自燃起来。除此之外,地表的温度和海洋中的盐度等等也都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罗夫洛克把这一假说称为盖娅假说,意即地球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

20世纪80年代初,另一位英国学者拉塞尔根据系统论专家塔朗菲和米勒等人关于生命系统的理论,对地球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发现,地球拥有生命所特有的一切基本特征。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之一,研究表明,地球如同生物一样,也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行吐故纳新。地球岩石圈下面的软流层在不断地把灼热的岩浆喷泄到地表,形成蔚为壮观的火山喷发和新的地壳,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吞吃”老的地壳,并把它转化为地幔物质。米勒规定了生命系统的19个子系统,它们反映了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拉塞尔从地球身上找到了与全部19个子系统对应的部分。也就是说,地球也有自己的呼吸、消化和排泄系统,甚至还有处理信息的神经思维系统。因此,拉塞尔认为,地球与病毒和蓝鲸一样,理应被视为一个生命系统。

盖娅假说不仅与许多观测事实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地球的本能和智慧

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天性和本领,地球作为一种生物也不例外。为了保护自己,它首先为自己制造了一层膜——大气层,有了它,地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挡宇宙射线和陨石的侵袭。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大气层对于小行星和彗星破坏性的撞击是完全无力招架的。所以,地球要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就必须找到其他方法。最佳的选择就是制造一批智勇双全的机器人。我们人类就是这一选择的产物。

为了制造出有智慧的机器人,地球设计创造了生命,并为生命的进化铺就前进的道路。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机制。这里所谓的自然选择实际上是指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气候等)作用于生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而环境自始至终都是地球一手营造的,所以,自然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地球在选择。

DNA这一不朽的杰作,是地球利用“原汤”编制的一种程序,同时也赋予了它特殊的功能和目的。按照道金斯的观点,DNA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队伍,保持永恒生存。要达到这一目的,DNA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好地球,否则,地球毁灭了,DNA也将不复存在。

地球为了制造出保护自己的机器,它挪动着海陆,转动着磁性,调节着气候,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修正着程序(DNA),使机器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植物到动物,越变越复杂、精巧,越变越接近其目的。与此同时,地球也在为最终出现的智慧机器能正常运转准备能源。

我们人类的出现是地球蓄谋已久的结果。假如地球按照上帝的思路,在制造了植物、动物之后,立即创造出人类,那么,今天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不是处在信息时代,而是处在封建时代,甚至永远处在封建时代。

早在泥盆纪,地球上就出现了陆地动物,而那时,可形成煤的树还未长出来。所以,如果在动物出现后,地球就立即营造环境创造人类,那么纵使有超凡的智慧,他们也不可能发明蒸汽机,制造汽车和飞机。现在已知,地球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造煤活动,两次大规模的石油生产。第一次造煤活动发生在石炭纪至二叠纪,其他两次分别在侏罗纪和第三纪。产生石油主要在中生代和第三纪。而人类的出现是在第三纪之后的第四纪。

目前已探明,全球煤的总储量为5000亿吨,石油储量为4550亿桶。这些燃料到底能用多久,人们说法不一。但无论怎样,我们完全相信这样的预言:当煤和石油全部被用完时,人类一定会找到替代的新能源。地球就是这样精心为我们设计的。

正是有这些深思熟虑的设计,才出现了人类,才有了宇宙飞船和火箭,地球的目的也才得以逐渐地实现。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将入侵的一切天外之物拒于地球之外,担当起保卫地球的重任。

人与地球的关系

人是地球的目的物,地球制造了人类,也把希望寄托在人类身上。我们与地球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人类必须处理好与地球的关系。

首先,必须改变思维观念。我们与地球是共生关系。地球是一个生物体,我们寄生在其身上,从中吸取乳汁和营养,繁衍生息,同时也在为地球构筑生态共生环境和实现其目的尽一分力。假如我们的工作恰到好处,能让地球满意,那么地球将继续给人类以应有的地位,让其在共生系统中发挥作用。假如人类依然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地球就有可能把人类从共生系统中清除出去,就像6500万年前清除恐龙一样。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努力地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地球)的和谐相处。

第二,必须深入了解地球,设法理解地球,真正做到地人同德。不了解地球的运动和性质,就不可能理解地球上的一些现象所包含的信息,也不可能对地球进行正确诊断和拿出科学的拯救措施。由于对地球不甚了解,所以,当地球升温时,我们便弄不准地球是在“发烧”还是处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由此也不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人类与地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有了认识地球的本领,但很少有人把地球当成一个活的有灵性的有机体去理解,去与之沟通。在这方面,我们甚至不如古人。

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这种观点认为,天是有灵性、有意志、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通的;人是天地所生,受命于天地;天可以影响人,人的活动必须符合天的旨意。这里古人所说的“天”,意指大自然,亦即地球及其周围的环境。所以,“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人地共生”。只不过古人比今人思考得更透彻,阐述得更简洁,而且富有人情味。而今人则比古人讲得更“科学”、更机械、更生硬。因此,我们应该虚心向古人请教,把古人的思想精髓植入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用心去理解地球,与之沟通,以真正达到“天人合一”或“地人同德”的境界,与地球一道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