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撰文/宋 旸
放学归家的路途上,栽种着两排笔挺的银杏树。
四季有叶,状似一柄柄精巧可爱的小扇子,大多时候是鲜绿色的,每逢秋季却又变成夺目的金色,在灿烂的晚霞中,与阳光溶成一片暖意。
银杏长得很快,以一种我所不能企及的速度迎着时间飞跑。刚见面时,堪堪与我比肩,而到了离别的年纪,我还是个孩子,它却仿佛已经是个稳重的大人了。说起来,它的“年纪”确实要长我许多,甚至可以说,要比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生命都要年长。2.7亿年的光阴,为它炼就了挺拔而高大的身躯,并为它挑选出了最富生机与最耀眼的色彩。
银杏陪伴着人类的时光也已十分久远,目前可考的文物证明了至少从汉代开始,银杏便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至宋代,银杏作为贡品,受到皇室和贵族的喜爱。不过在这之前,银杏还未有如此雅致的名字,人们以其特性为它起名:因其从栽植到结果要经历二十余年,“公植树而孙得实”,被称作“公孙树”;而又因其叶形似鸭掌,它又拥有了另一个更为广泛的名字——“鸭脚”;有的人因其果成熟后核白果黄又将其命名为“白果”“金果”。它是如何成为如今为人所熟知的“银杏”的,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可窥见一斑:“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欧阳修应和梅尧臣的这首《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也可以说是银杏在宋时的一小则生活侧写。
银杏以叶为名到以果为名,倒也可见人们对其运用的转变。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一切生物都将在人类的锅中锻炼出自己崭新的价值。蒸、煮、焖、炖……经过处理的银杏褪去了体内的毒素,成为嘉宴上的名肴珍品。而药食同源,自元代吴瑞《日用本草》始,医书中便多见关于银杏的验方。除了果为其宝,银杏的枝干也是上好的木材,具有结构细密、质轻而有弹性的特点,且不易开裂和变形,元代的笏板、浙江东阳木雕等便多选用银杏木。就连北宋皇帝的龙椅,也是由天下上好的12块银杏木板材制成的。
是珍贵而古老的“活化石”,也是南方随处可见的行道树,来自以浙江天目山种群为代表的中国东部种群的生命看遍尘世浮华,终以坚韧而美丽的身姿忠实地保留着亿万年前祖先的模样。
○方腊与唐银杏
在淳安县叶家乡逢里灵岩庵遗址,耸立着一株古老而粗大的银杏树,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地方首领“吴王”汪华之子越国公汪俊在唐永徽二年(651)所植。至2010年,其树龄已有1300余年,树高17米,胸径270厘米,覆荫面积480 平方米,堪称“浙江银杏第一树”。虽已饱经风霜,但此树依旧枝繁叶茂。在离地3 米的侧枝上,还有两个形似钟乳石的“树撩”。
民间传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年轻时是割漆匠,一天经过灵岩庵,银杏树上的喜鹊朝他鸣叫声似“方痢痢”,方腊恼怒地将割漆刀掷向喜鹊窝,割漆刀取回时已成宝刀。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聚众数万,在银杏树下宣誓起义。北宋朝廷后派人火烧此树,虽被村民救灭,但已烧空大半,其树干基部里面可容纳一张小方桌。
何人栽银杏,青条数尺间。(张舜民)
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予问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橘林实,京师寄时新。封包虽甚微,采掇皆躬亲。物贵以人贵,人贤弃而沦。开缄重嗟惜,诗以报殷勤。(欧阳修)
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多以此为劳。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剥核手无肤,持置宫省曹。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褒。累累谁采掇,玉碗上金鳌。金鳌文章字,分赠我已叨。岂无异乡感,感此微物遭。一世走尘土,鬓颠得霜毛。(梅尧臣)
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城中朱门翰林宅,清风六月吹帘旌。玉纤雪腕白相照,烂银壳破玻璃明。(张商英)
深灰残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杨万里)
(古诗文引用版本参考:《全芳备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