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婺源汪口的雨巷中穿行

时间:2024-05-19

程晓兰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首《雨巷》,以其清新明丽的语言、优美哀伤的意境、回旋往复的节奏、迷惘感伤的情怀,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那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从戴望舒笔下走出,穿越百年时光,在人们心中匍匐蔓延,令人无比向往。江西婺源的汪口村就是一个以雨巷闻名的江南古村落,来到汪口,你便能亲身体会雨巷的清幽寂静。

汪口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江西婺源东部,因地处双河汇合口,村前碧水汪汪而得名。据《永川俞氏宗谱》记载,村子始建于宋大观三年,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时年,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携家族搬迁到此地,并定居下来。俞氏一族崇尚文学,亦儒亦商,宗族人才辈出,财富剧增,因而兴建了许多民居、府宅、书院、祠堂、商铺等,这些房屋建筑由几十条幽深狭长的小巷隔开,又由这些小巷相互连接。

汪口村背倚高山,三面环水,古时是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是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的码头。古代商业“沿水而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村旁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从宋代到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万商云集、舟船相连、景象繁华,汪口村着实成为一个因水兴商,以街为市的“商埠名村”。当时,有18条直通溪埠码头的主巷道连着村子60多条错落有致、纵横排列的巷子,直达村落的纵深处。人流、物流的汇集,使得村中大小街巷商贸繁荣,热闹非凡。鱼塘巷、祠堂巷、酒坊巷、油榨巷、水碓巷、柴薪巷等,仅从这些巷子的名称中,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村内百业兴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荣景象,想象到当时市井喧嚣、人声鼎沸、繁华祥和的生活场景。汪口,如同一幅玲珑秀美的《清明上河图》,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一路浩浩荡荡,铺陈在江南水乡的欸乃桨声中、袅袅炊烟里、鸡鸣犬吠里、晨光夕照里,点染着芦荡飞花,氤氲着墨韵书香,令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明清时期,由于“地狭人众,力耕所出,不足以给”,为了谋生,汪口人大量外出经商。他们一袭青衫,一兜干粮,风尘仆仆,不辞劳苦,闯荡通都大邑,从事茶叶、木材、粮食、棉布等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徽商。回乡后他们置田地起豪宅、筑街巷兴码头、浚河垒堰、建祠续谱、兴办书院、繁荣村落。村中民居层楼叠院、高脊飞檐、参差错落、鳞次栉比、墙连瓦望,蔚为壮观。这些建筑均为典型徽派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高宅深井四合堂。陡立的粉墙清新淡雅,整齐的黛瓦端庄整肃,高挑的马头墙凌空起舞,优美的墙线错落有致,老旧的门窗古朴典雅。更有门楣窗扇、梁架天井上生动精美的砖木石雕,彰显徽派建筑的鲜明特色,使房屋建筑更加美观典雅,表现出了村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村人高雅的审美情趣。

村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俞氏宗祠。宗祠飞檐翘角,雄浑大气,由山门、享堂、后寝组成,两侧有花园。院内有3棵古桂树,虽然树龄千年,但依旧枝繁叶茂,葳蕤茁壮。每年8月,桂花含苞吐蕊,芳华绽放,香飘十里,吸引了四乡八村的人们争相前来观赏。宗祠内,斗拱、脊吻、檐椽、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雕刻手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等,雕工细腻纤巧,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徜徉在村内,既可以领略俞氏宗祠的端庄沉稳,也可以品味养源书屋的脉脉书香;既可以欣赏存舆斋的简洁质朴,也可以体会大夫第官宅的豪奢华美;既可以在俞念曾的绣楼触摸大家闺秀的风韵,也可以在一经堂聆听“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粉墙黛瓦的汪口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隐没在云雾缭绕中,清秀隽美,隐逸高雅,如一位笔墨俭省的山水画大师,用一汪水,一丛竹,一面粉墙,几抹高挑的檐角,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恬淡优美、意蕴悠远的江南水乡图。只一眼,便让人醉倒在其间,任你即便身在梦中,也走不出它的烟雨朦胧,走不出它的诗意浓浓,走不出它的淡淡乡愁。

汪口村空间布局前低后高,枕高山,面流水,河水由东向西迤逦延伸,由于对岸山的阻拦,呈“U”形回旋。河水明净如练,澄碧如玉,柔美若柳,水中倒映着青山绿树,蓝天流云,炊烟斜阳,仿佛人间仙境。村落民居建筑古朴典雅,溪水河流轻盈飘逸,一静一动,动静相宜,使得村子端庄不失灵动,活泼而又稳重。如果说汪口村是一位端丽秀美、温婉雅致的江南美女,那么这溪流便是一条柔曼灵动的绸带,飞扬在她的衣袂间,舞动在她的裙裾上,为她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灵气与韵味。河面上,渔船点点,竹排悠悠。渔船上,渔人披蓑戴笠,撑着竹篙,间或,理好渔网奋力向远处抛去,渔网在空中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落入水中。放眼四周,俯仰天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河岸边,苔痕浓重的青石台阶通到溪埠,有老婆婆和小媳妇蹲在那里,或者挥动捣衣杵浣洗衣物,或者淘米洗菜,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场景。

从溪埠码头上岸,便进入了纵横交错的街巷,官路正街是所有街巷之“纲”,也是《雨巷》的原型。它东西走向,呈弯月形,全长670米,宽仅容三四人并排通过。据史料记载,兴盛时遍布全村的商号有120多家,官路正街现存就有66幢。当时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旅辐辏,老字号鳞次栉比,只是,曾经的繁华如同“黄鹤一去不复返”,唯留“白云千载空悠悠”。

置身雨巷,两侧的房屋高耸壁立,马头墙高挑屹立,在房屋的夹峙下,巷子愈显纵深悠长。时值薄云蔽日,细雨斜飞,石板路在雨水的浸润下,闪着黝黑清亮的光芒,两侧粉墙苔痕斑驳,显现出与石板路同样沧桑的幽光。细雨中的雨巷,迷蒙清幽,清冷幽寂,给人以穿越的恍惚感,仿佛置身百年前,一袭青布长袍,一把油纸伞,迷惘徘徊。多么希望遇见一个丁香般美丽的姑娘,邂逅一次电光火石的情感碰撞,收获一段罗曼蒂克的雨巷恋情。只是徘徊良久,痴痴寻觅,那个身着旗袍、秀发垂肩、体态婀娜的丁香姑娘始终没有出现。雨雾迷蒙里,一阵阵淡雅的香气,如同一首小提琴曲,婉转悠扬,抑扬顿挫,清亮纯净,起伏缠绵,盘桓在身边,萦绕在心头,使人如梦似幻,是丁香姑娘的芬芳穿越百年历久弥香吗?循着香气而去,原来是两边店铺陈列的香樟木器具,于雨巷深处温情脉脉,氤氲着时光,晕染着岁月。

这些店铺的店面紧贴巷子,显得突兀又促狭,店里售卖的除了香樟木器皿,大多是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和一些古董家具。店主人深深伏在这些器物间,并不因有人进入而热情过度地张罗生意,只有你问起时,他们才会慵懒地做个介绍,声音缓慢低沉,仿佛历史深处的回响。

偶尔,会有头戴斗笠肩荷锄头的农人和怀抱小孩的老妇从身边走过,也会有一两只小花狗和芦花鸡欢欢喜喜地从脚边跑过,从容的姿态,悠然的神情,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踏实和暖意。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凄迷伤感的丁香姑娘,在雨中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而雨巷却邂逅汪口,在粉墙黛瓦的曲折里纵情绵延,在温婉清丽的细雨中恣意歡畅,在青山碧水的怀抱中尽情飞扬。雨巷,因汪口而鲜活,汪口,因雨巷而愈加诗意灵动,风姿摇曳,丰神秀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