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松树病虫害防控编织一张安全网

时间:2024-05-19

□撰文/陈胜伟



为松树病虫害防控编织一张安全网

□撰文/陈胜伟

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及日本松干蚧等重大病虫害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历史,近年来在浙江多地持续爆发成灾,对浙江乃至全国林业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解决这一问题,浙江省林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经过15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终于攻克防控松林重大病虫害技术,为森林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成功范例。

4月15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举行,浙江农林大学张立钦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浙江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松林是我国南方主要生态林和用材林,浙江松林面积达3248.25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35.78%,是全球亚热带生态公益林的典型。然而近年来,松材线虫病等重大病虫害,频频在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等地爆发,1999年致死松树590多万株,其中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占全国50%以上。由于松林重大病虫害具有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这也一直是浙江乃至全国所有林业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很多林业专家们早在研究但是始终没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从1998年开始,研究团队围绕《浙江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构建起了以监测预警、生物农药防控为核心,配套检验检疫、生态调控及技术规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推广。

在研究推广过程中,累计培训人员15000余人次。防控示范和监测预防推广面积累计2650.7万亩次,保护了浙江重点风景人文松林,挽回经济损失7.485亿元,实现社会和生态效益38.25亿元。截至2014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从61.19万亩(1999年)压缩至17.34万亩,马尾松毛虫从50.58万亩(2001年)压缩至8.69万亩,日本松干蚧从8.64万亩(1998年)压缩至0.23万亩,项目成果丰富了森林保护学和外来生物入侵理论,为森林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成功范例。

“项目立足于‘控制老疫区爆发成灾、预防新疫区扩散蔓延’的策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现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创建了以稳定生态系统为核心,遏制病虫害流行为目标,集成了以检疫检验、监测预警、生物农药防控、生态调控、技术规范为手段的‘五位一体’工程化治理技术体系,实施了示范推广。”该项目负责人张立钦教授说。

据介绍,该研究成果的第一项突破,是研发了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创制出甲维盐等生物农药注干剂新产品3个。开发出简便、精准、环保的注干施药新技术,死树率从0.5%降低到0.1%,持效期由1年提高到3年,成本由每支30元降低到6元,改变了主要依赖人工清理病死木的传统防控策略;创制出松墨天牛引诱剂F1新产品,诱捕效果提高3—5倍,持效期由2周延长到2个月,首次实现了松墨天牛取食期的诱杀防控,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首次研发了松墨天牛Bt杀虫剂及应用技术,防治效果超过86%。

同时,《浙江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还研发了监测预警新技术。发现并阐明松材线虫集聚的“蛹室效应”,突破了20年来制约研究松材线虫传播扩散的瓶颈,首次研发出松材线虫取样管和快速诱集技术,实现2小时简便取样、无损伤,被认为近50年来松材线虫病研究的最大进展;开发了无人机航空遥感监测的新技术,分辨率达到26厘米,填补了国内空白;明确了重大病虫害成灾因子和预测模型,率先实现了监测采集小班化和数据管理信息化。

此外,该项目还研发了检验检疫、生态调控和技术规程三大配套新技术。研发了检验检疫新系统,图片网络化、快速化和异地检疫;揭示了日本松干蚧在松林生态系统自组织平衡机制,建立了以天敌利用、物理诱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可持续防控;率先制定了3个防治技术规程和我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定标准3个,发表论文67篇,专著教材5部,SCI收录18篇,取得了关键技术和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丰富了森林保护学理论,并得到国际组织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成为世界森林病虫害防控的典范,成果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