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山傍水新叶村

时间:2024-05-19

□撰文/贾冬梅

依山傍水新叶村

□撰文/贾冬梅

或许有人会问,建德在杭州西南部,东临浦江,西接衢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仅北宋到清末,就有方腊、朱元璋、洪秀全等农民起义军在此与朝廷军队进行过多次交战,为何新叶古村能在战乱的夹缝中,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呢?除了新叶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少有外界打扰之外,新叶村庄的布局犹如迷宫,让人不敢贸然进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与其他充满商业味的“古村”相比,新叶无疑是幸运的,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喧嚣,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保持着属于自己的那份静美。

村庄布局别具一格

新叶的整个建筑群落,以五行九宫布局,讲究阴阳八卦,包含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村庄可分为三个部分,村口、村庄和天门。新叶的村口位于东南面,在八卦中称为“巽位”,地势偏低,不利科甲。为弥补这一缺陷,聪明的新叶人就在村口建起一座抟云塔,据说这种形似竹篙的高塔能培植文运,并且能固定村庄这艘“大船”。村庄内部以有序堂为中心,八条通道自左向右放射开来,形成内八卦。各建筑之间,又由大大小小上百条街巷连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如果没有村民引导,外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迷失方向。新叶的“天门”在村西北的玉华山、道峰山之间,天门底下建了多个寺庙,南宋古刹玉泉寺里供奉的关公,起着把守天门、保佑一方平安的作用。

从地理上来看,新叶处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山坳里,与西边的玉华山和北边的道峰山正好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无论早晨还是黄昏始终沐浴在“三阳”之下,充裕的光照,时时给人以一种庄严、辉煌之感。所谓“三阳”,即“旦为朝阳,午为正阳,暮为夕阳”。村落的水源则来自西北的山谷,潺潺溪水经过几口池塘后,又从各家各户门前流过,最后汇合到东南的村口。而村口的出水处左有象山,右有狮山,狮象守水可使村落兴旺发达。这些设计据说是仿照了北京皇城的风水格局,难怪新叶会被人称赞为“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好地方。南宋著名理学家金仁山看到新叶的布局曾预言,叶氏以后将会“千年无难,千丁出入”。果然,近千年来新叶没有大的灾难,今天的新叶更是人丁兴旺。虽然金仁山的预言并不科学,但这种传说,无疑给叶氏宗族一种信心,让他们的后人保持强大的凝聚力,一代代辛勤地劳作,一辈辈执着地坚守,没有像其他原住民那样弃地而去。

宗族祠堂构建华美

祠堂是新叶古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特征,虽然历尽沧桑,这里依然保存着有序堂、万萃堂、双美堂、崇仁堂等16座祠堂。这些祠堂规模不等,且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典故。

万萃堂又名西山祠堂,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它是新叶的祖庙,在所有祠堂里地位最高。万萃堂装饰并不华丽,但在选址与建筑造型上却很讲究。首先,它不坐落在村中,而是建在村口,凸现出与众不同的等级;其次,造型上采用庙宇的格式,走进大厅,可看见里面供奉着许多先人

画像,气氛庄严肃穆,表达了后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再次,整体建筑坐南朝北,表示勿忘祖先从北而来,平面布置呈“回”字形,采用三进一院,廊庑环绕,中亭独立的奇特形式。

有序堂是新叶的总祠,也是家族举行重要仪典的地方,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三进两明堂结构。祠堂前有一水塘,倒映着村北的群山,呈现出“道峰会秀”、“文笔醮黑”的意境。有序堂里众多的匾额是其一大特色,比较显赫的有元朝泰定皇帝赐封叶克诚及唐氏的圣旨匾、清朝乾隆帝褒奖叶廷梓父母圣旨匾和民国时浙江省第一任省长夏超题词的“可以观”匾等等,其中“龙凤直角圣匾”为明朝万历皇帝赐给郡马叶希龙的原物,此匾几番失而复得,弥足珍贵,其背后还有一段郡马父亲揭皇榜,妙手医治皇太后的故事。那天祠堂里正好在演这一出戏,虽然我听不懂在唱什么,但从村民们微笑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家族荣耀由衷的自豪。

双美堂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南朝北,由正房、侧房、前花园、后花园等组成,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大门楼的八字形和八字形墙上的壁画、回回格都显示了古建筑的美学特点。双美堂天井为“井”字形,用四根古柱擎天而起,每根古柱上分别雕刻有四个大字:福、寿、康、宁。“寿”字柱用柏树,谐音为百;“福”字柱用梓树,谐音为子;“康”字柱用桐树,谐音为同;“宁”字柱用椿树擎起,谐音为春。四根古柱,四种材质,合在一起,意含“百子同春”,表达了家族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兴旺发达的期望。

崇仁堂是村里最“高大上”的祠堂,它的规模比总祠和祖庙还大。一般的祠堂只有两到三进,而崇仁堂有四进,总进深达26米,有种强烈的神秘感。此外,崇仁堂内那些精美绝伦的木雕也让人啧啧称奇,许多大梁、斗拱都精雕细刻着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造型别致,寓意深刻,体现了古人的爱好与追求。

除了众多别具特色的祠堂,新叶还完好地保存着塔、阁、庙、桥、堂、厅等200多座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类型丰富,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和“中国东南部最完美最典型的农耕村落”。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

半耕半读是我国古代不少知识分子理想中的生活方式,他们“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在书本与田地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耕读文化”。新叶虽说是个封闭的宗族村落,但有着重教兴学的良好氛围。为了振兴文运,祈求丰收,新叶的先人们特意在村口修建了抟云塔、文昌阁和土地祠。

抟云塔又叫“文峰塔”,建于明隆庆年间,共七层,高约30米,塔名取自《庄子·逍遥游》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希望子孙后代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清代又在塔边造了一座文昌阁,除了供奉魁星,它还曾是村里的书院,直到现在,大厅里依然按原貌摆有书桌、书箱和孔子像。端坐在书院的椅子上,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和叶家子弟一起随着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念着“之乎者也”。紧贴文昌阁的是土地祠,为了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塔、阁、祠三者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农耕时代叶氏家族“耕可致富,读可容身”的理念。

只可惜命运似乎和村民们开了个玩笑,新叶村的科举史并不辉煌,仅仅是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叶元锡得中辛未科进士,之后便再无建树。尽管如此,叶氏族人还是津津乐道于科举和仕途。为鼓励族中子弟获取功名,整个叶氏宗族不遗余力地在物质、精神、家族地位上给予倾斜。甚至在村里纵横交错的窄巷中,专辟几条平整的青石板路通往学校,为的就是让学子们“足不涉泥,雨不湿靴”,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好在新叶现在人才济济,在各领域都有杰出表现,终于顺遂了祖先的心愿。

在一座座古老的民居、一条条曲折的街巷里,我读懂了新叶人的追求和快乐,也感受到了岁月的沉重与沧桑。此时,秋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我不由得闭起了眼睛,尽情享受这难得的静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