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年情洒帮扶路

时间:2024-04-24

胡丽莉

从1996年到2016年,从包扶乌兰察布到帮助锡盟进行“围封转移”再到定点帮扶兴安盟,在这条漫长的帮扶战线上,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联群办主任韩晓光默默奉献了近20年。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出6个字:平凡、执着、实干。凭着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凭着爱岗敬业和干事成事的满腔激情,他赢得了贫困乡村干部群众的认可和信赖,赢得了帮扶工作队员的尊敬和爱戴,也赢得了“帮扶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我们辛苦点,

老百姓就能少吃点苦”

1996年设立的包扶办(1999年改为帮扶办,2016年改为联群办)隶属于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是个临时机构,只设3名工作人员。在很多人眼里,这个部门并不起眼,没编制、没职数、没经费。但这个部门在帮扶工作中承担着牵头抓总的职责,具体负责自治区100多个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协调、宣传交流、督促检查、总结验收及评比表彰等工作。兼任帮扶办常务副主任以来,韩晓光没有休过年休假,周末加班也是常有的事。

在韩晓光看来,帮扶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利益比天大。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他带领帮扶办工作人员可谓是“跑”断了腿,跑自治区党委、政府,跑各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跑被帮扶的盟市、旗县帮扶点,从领会政策、建立工作制度到组织工作对接、调研协调帮扶项目,他都事必躬亲。了解到帮扶点有地方病,他就带着医疗队下乡义诊,了解到哪个村子交通不便利,他就协调交通厅过去修路……他就是这样事无巨细、乐此不疲地为村民忙活着。正如他常说的:“我们辛苦点,老百姓就能少吃点苦。”

“要干好,就得多想办法”

“帮扶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干好,就得多想办法。”韩晓光说,“要把政策吃透,要把农民的心理吃透,要把各项本领和技术掌握好,要把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一次,韩晓光在乌兰察布市农村被一位72岁的大爷“教训”道:“我种了一辈子地,能种啥不能种啥比你这后生可懂得多。”原来,帮扶工作队根据当地特殊的土地条件,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发动村民种植覆膜玉米。可村民一开始并不认同,为此,韩晓光耐心细致地向村民讲解种植技术,进行利弊分析,发动帮扶工作队员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才使覆膜技术在当地推广,增加了农作物产量。

近年来,韩晓光和帮扶办的同事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帮扶机制。在定点帮扶工作中,他们将帮扶工作与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制度、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三到村三到户”以及“十个全覆盖”工程紧密结合,积极整合资源,互相配合促进,推动了帮扶工作全面展开。

“我会在帮扶的路上

一直走下去”

20年来,韩晓光经常下乡,特别是在乌兰察布包扶的3年中,他每年下乡的天数达到180天,与群众同吃同住,调查研究,开展工作。他常常一走就是一两个月,哪个村在哪儿打了口井,井口朝哪儿,村里干了哪些工程,村民养了几只兔子,他都了如指掌。下乡调研制定帮扶计划时,他一个村一个村地走;入户走访检查帮扶落实情况时,他一户一户地深入;遇到工作任务紧急时,他仍旧拖着患有糖尿病的身体,饥一顿饱一顿地坚持着。

他似乎忘记了,家庭和亲人也需要他的照顾。这么多年来,父母年迈,妻子生病,孩子考试,他都没能陪在身边。他愧疚、自责,也想尽力去弥补,可在依然艰巨的帮扶任务面前,他深知自己背负着光荣的使命。他说:“只要贫困群众有困难,我会在帮扶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