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周丹林歌剧舞美设计作品

时间:2024-05-19

周丹林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作为舞台创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美术要求特别高,舞美设计不仅要完成剧目本身关于空间、气氛、环境、节奏等要求,与其他舞台演出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对于舞台演出声场的设计要求。

歌剧首先是音乐的艺术,声音的好坏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歌剧的舞台美术首先要在一个良好声场设计的条件下去结构,乐队的摆放、歌队的布置、舞蹈的介入、独唱、重唱、合唱,诗一般的意境……。歌剧所特有的体量与规模感是笔者所喜欢的。笔者认为,在歌剧领域里的舞美设计,其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同时,发挥空间也最大。

近年来,中国舞台上优秀的歌剧作品层出不穷,笔者将自己近期创作的一些歌剧设计作品和创作思想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勉。

白茫茫的一片陡峭,绵延至观众席的一条无形的路,荒凉而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一支满怀着青春梦想、坚定信仰的女兵队伍执着前行形成强烈对比。通过直径14米中心转台进行时空的自由转换,利用转台上设置可升降的三块翻板和断崖式的台阶,结构出丰富的地理环境,环形的高平台建构出歌剧的声场,与前区的平台结构出一个辽阔的雪域高原,并通过大型软硬景和大小道具的进入不断展现出营地、铁索桥、冰河、雪洞、青稞地、悬崖等,充分利用人与物的对比关系,渲染舞台气氛,推进戏剧发展,展示出该剧的主题——信仰的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出品2008年首演于解放军歌剧院

歌剧《太阳雪》

编剧:冯柏铭

作曲:张千一

导演:黄定山

指挥:牛杰

舞美设计:周丹林

灯光设计:刘建中

《天下黄河》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工作、生活期间的思想蜕变和心路历程,以及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斗争演绎出的一部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辉煌乐章。该剧舞美设计营造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音诗画的融合。将音乐、诗歌呈现为流动的画面,将画面转换为看得见的音乐、诗歌。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态油画的创造,二是借鉴油画作品的融合,三是光与景的无声有型“伴奏”。

该剧的舞美气质,来自《黄河大合唱》;艺术格调,来自这部戏的浓烈激情。剧中奔腾咆哮的激浪、直泻断插的瀑布、盘旋回转的湍流,这些从实地拍摄的视频素材,确有真实的气质感。但舞台艺术不同于影视记实,舞美设计根据这部歌剧作品的格调和多重意境,对视频进行了油画感的再创作,使之成为一幅具有音乐律动、诗化意境、震撼心弦的动态油画。在运用视频基础上,攀上更为音乐化、更为剧诗化的新境地。

为了使《天下黄河》的舞美意境铺设更富有音乐与诗的意味,在许多场景中,像选用冼星海的曲作一样,将多幅描绘黄河意蕴和再现抗战的油画名作融入舞美设计中,提高了美学品位,添加了历史厚重感。如,第一、二幕之间的《黄河纤夫》、《黄河大合唱·流亡》两幅油画,流动在幕间曲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中,呈现出了音画交织、相映生辉的苍劲之美;第二、三幕之间油画《黄河颂》,八路军战士伫立黄河边的形象,正是幕间曲《在太行山上》的“千山万壑,铁壁铜墙”的意境映像;全剧结尾出现的油画《大刀进行曲》、《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浴血刘老庄》、《百团大战》等作品,从画面形象的角度,对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作了意境化的展示,对伟大的抗战精神,作了形象化的渲染,也是全剧高潮的《怒吼吧!黄河》的历史场景的再现,让歌声与管弦交响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的战的警号,汇入历史的全景画卷中,推动着作品的主题与意境升华,形成全剧的高潮。

《天下黄河》的舞美特征,还表现在光与景的无声有型“伴奏”上。在歌剧的灯光设计理念上,曾有灯光是“无声伴奏”之说,在今天的舞台设施和技术条件下,这一点远不止灯光可以做到,布景的投影、视频技术等也完全可以做到。《天下黄河》的景光“伴奏”,不仅在大的戏剧“节奏”上做了很好的配合,而且在幕间曲中与音乐全方位配合,使幕间曲成为了视听浑然交融的“幕间音画”。这样的伴陪方法,在剧中的渡河、战斗等场面中,使得以往追求的歌剧布景应是“凝固的音乐”的理念,发展成布景是可视的“流动的音乐”的事实,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这部歌剧的音乐化、剧诗化的艺术气质和表现力。

一场:黄河边

二场:冼星海家

三场:黄河边

四场:黄河抗日战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出品2015年首演于解放军歌剧院

歌剧《天下黄河》

编剧:唐栋

作曲:杜鸣 陈丹

导演:黄定山

指挥:王燕

舞美设计:周丹林

灯光设计:王瑞国

四场:黄河抗日战场

尾声

一场:村外小河边

二场:二孔明家

五场:村公所

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2016年首演于保利剧院

歌剧2016版《小二黑结婚》

编剧:田川

作曲:马可

导演:黄定山

指挥:张峥

舞美设计:周丹林

灯光设计:刘建中

五十多年前,著名作曲家马可把一部“山药蛋气息”浓郁的歌剧作品《小二黑结婚》搬上舞台,无论音乐还是剧情人物,都令人印象深刻。在音乐上,由于借鉴了中国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女主角小芹的名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脍炙人口的旋律之一,并流传至今。该剧以质朴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铺垫出生动幽默的喜剧故事效果,成为一部难得的中国歌剧经典之作。

在复排创作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呈现一个符合当代审美特征的、新的舞台面貌,舞台美术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该剧的舞美设计是从剧中的一段歌词:“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出发,由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著名油画《枯木逢春》中找到的灵感,确立了该剧舞美风格——油画的质感,国画的意境,局部高度写实,整体泼墨写意,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建构一个具有写意性功能的写实空间,强调戏剧人物与舞台景观的内在关系,寓情于景。湛蓝的天空、巍巍的太行、飞泻的瀑布、苍劲的树木、古朴的石桥、涓涓的溪水、温情的民居、暴雨前的山岗、古戏楼改造成的村公所,一场场洋溢着泥土芳香的场景瞬间让观众忘记了身处的城市氛围,回到60年前的山西小山村,看那个年代的那样一群人的生活与追求,幕间的舞美草图和字幕不断地提醒着观众,我们在观看一部久违了的经典歌剧。这是笔者非常满意的一个作品,也是笔者在继承与发展中的一次尝试,电影式场景的方式,展示了新写实主义的魅力。

三场:三仙姑家

四场:山岗上

六场:二孔明家

尾声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出品2017年首演于株洲神龙大剧院

歌剧《英雄》

编剧:张林枝

作曲:杜鸣

导演:黄定山

指挥:许知俊

舞美设计:周丹林 肖鸿斌

灯光设计:胡耀辉

牺牲——一个沉重的名词,牺牲是不可以怀疑的!何孟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工人运动先驱,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缪伯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领袖,牺牲时年仅三十岁。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对英雄夫妻,相继为革命牺牲,遗有一双儿女,因战乱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一个史诗性结构:四个乐章、三十六个场景加上情绪变化和歌剧舞美特有的声场设计,其难度之大非同寻常。非常困难就一定要用非常手段,技术手段是基础,思想是设计的灵魂,在框定设计风格样式上从剧本出发。笔者在反复认真仔细地研读了剧本后,深深被这一对革命恋人身世所感动,同时感触最深的是那个时代,那一代人,那一代为了民族复兴和解放寻找出路并坚守信仰的人!在文本中有一段话:“谨以此剧献给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谨以此剧献给继往开来的共产党人;谨以此剧献给青春 理想 生命 爱情!”。青春:一个多么沉重的青春,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在一个贫困落后的中国,青春要承担多大的责任,一个沉重的形象定位。理想:每一个青年人都会拥有的名词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坚实,一个基石的形象诞生了。生命:是流淌的血液,是时代伟大的瞬间,三十年短暂的弹指一挥间,三十年伟大的革命一生,北京、武汉、板仓、长沙、上海……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灵动的、自由的舞台空间。爱情:一个永恒浪漫的主题,相识、相知、相吸、相恋,彼此忠诚,相守到死,对于一对在艰苦斗争岁月里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的革命夫妻,爱情更多代表的是牺牲。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自由行走于苦涩与浪漫之间的舞台气氛。至此,我们放弃了写实,放弃了抽象,选择了极具象征意味的超现实主义舞台方式。在舞台上建立了以沉重石质为基础的舞台,平面设置了两个直径14米的转台,转台上建有两块高7.5米、长12米、厚3米的巨大基石,通过旋转、推拉、组合结构出三十多个场景,通过这两块基石的自身形象建构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同时通过结构于自身形象中的窗、门、阳台等设置和新的硬软景、道具的介入给表演提供了大量环境支点,英雄的成长、成熟、成为革命的斗士也就顺理成章。LED大屏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介入丰富了环境氛围,在加强舞台氛围变化的同时,与灯光相结合,补充了舞台的色彩、形象,推进了戏剧的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观众入场和尾声的投影使用,结构出纪念碑的形象,起到了点明主题的重要作用。

该剧舞美设计从文本出发,用超现实符号,象征性手法,虚实结合,自由转换,加减编排,为剧中人物冲突发生提供了逻辑依托,完美抒发了戏剧情景,克服了娇骄与傲慢,强加于人的政治宣言式的创作方式,英雄墙的造型气势从头到尾明确地揭示了戏的主题思想,实实在在地给予观众感官刺激的审美,完成了艺术的真实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