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话剧《虎符》的灯光设计

时间:2024-05-19

曲 明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710)

话剧《虎符》是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历史剧,取材于《史记》和《战国策》,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窃取兵符,带兵援救赵国、抵御秦国入侵的故事。《虎符》气势恢弘,成功塑造了如姬、信陵君、太妃、侯嬴、魏王等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央戏剧学院在郭沫若诞辰119周年之际重排此剧,力求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演绎,展现“大爱”的主题,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感觉。笔者参与了本剧的灯光设计,在此就灯光设计的特点和实践,谈一些创作体会。

1 舞台设计

本剧的舞台设计庄重、大气、精炼,以战国时代的书简作为主要视觉形象,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和明快的造型感(见图1)。六道吊挂着的书简将舞台空间分割成一个梯形结构,在全剧五幕的场景中,每一幕书简的高低位置并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来表现戏剧时空的转换。通观全剧,书简的变换组成了如音乐般的和谐旋律,与每一幕的剧情发展相切合。

图1 《虎符》的舞台设计

书简由两层灰黑色半透明的纱组成,有半透光效果;书简上面镌刻着镂空的大篆字体,还有一些大小不一、不透光的墨点,使书简表面形成独特的肌理。书简经过透光、半透光、不透光等整体和细节上的处理,既使该剧的舞台呈现出干净整齐、大气雄浑的特点,又给舞台灯光设计留下了极大的表现空间。

2 灯光设计思路

《虎符》是一部融悲剧、正剧为一体的历史剧,此次重排,导演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演绎此剧,因此,灯光设计也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质朴的灯光语汇对人物和环境进行渲染塑造。

整体而言,本剧的灯光设计以创造贴合戏剧情境的特定的舞台灯光效果为主要目标。在强调灯光效果的同时,注意处理好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突出灯光在推动剧情发展、表现人物情感、营造故事环境方面的作用;注意灯光变化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使灯光变化配合音效及演员调度,与剧情发展相融合。此外,对侧光的运用是本剧灯光设计的一大特点。灯光设计分别使用了吊杆侧光、吊笼侧光和流动光等侧光光位,通过对侧光光比的细致把握,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和舞台的纵深感,创造出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舞台灯光效果。

3 灯光设计特点

3.1 追求特定的舞台灯光效果

特定灯光效果的追求是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强化了戏剧的表现力。如在本剧中信陵君拿到虎符的一刻,是全剧的一个小高潮,灯光设计采用了层层递进、逐渐渲染的表现方式。先是一束电脑灯定点光照射在信陵君身上,随着他举起虎符,照射在他身上的电脑灯光束包括逆光、顶光、侧光、侧逆光等增多,随后,安装在观众席后区的虎符图案成像灯亮起,将虎符图案投射在舞台后区的地图布景上,与信陵君举起的虎符形成呼应关系,将人物内心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外化。音乐达到高潮时,地面逆光照射在信陵君身上。这时,在多个灯位灯光的渲染和烘托下,人物造型如雕塑一般挺拔屹立,让观众感到解救赵国的曙光出现、胜利即将到来,有效地表达了戏剧的主题(见图2-1)。在收光程序上,也是一层层逐渐递减:先收掉定点光,再收掉虎符图案成像灯的光,最后收掉地面逆光。因此,灯光效果从极强的定点光效慢慢变成剪影效果(见图2-2)。这种处理手法强化了戏剧的表现力,升华了戏剧的思想。

结尾和谢幕时的灯光设计也是精益求精,摆脱了以往戏一结束就是大白光谢幕的程式化处理方式。结尾处转台开始转动,载着三位主演——信陵君、太妃和如姬从舞台后区缓慢进入前区,百姓跪拜他们,感谢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时,舞台两侧的暖色侧光配合烟雾效果投向三位主演,强化人物造型,而此时舞台画面的仪式感也很强(见图3-1)。三位主演转到前区后,其他演员上场,这时慢慢收掉侧光,留下照在天幕地图上的光,使人群呈现出剪影效果。随着众演员缓步走向前区,面光渐起,让观众感觉人物从战国时代走来、戏剧的情节还在延续之中(见图3-2、图3-3);谢幕完成以后,演员再变成剪影效果,走回地图,好像又回到三千年前。最后,地图上出现虎符的投影,再次重复表现戏剧的主题。

图2 信陵君拿到虎符时的灯光设计

3.2 把握灯光设计细节

对舞台灯光设计细节的把握和追求是灯光设计者水平的重要表现,这些细节包括很多方面,如:人物与景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不同光比的把握,演员调度与不同光位灯具的选择,对不同演员采用不同的灯光造型语汇,对不同色温的光色效果的运用等。

其中,对不同光比的运用是增加舞台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的重要手段,在戏剧的合成和演出期间,要时刻关注同一空间画面中前后区人物之间的光比、主要演员与群众演员之间的光比、人物光与景物光之间的光比等问题,不断地做出比较、判断和调整,才能使舞台画面显得丰富而有层次。如在本剧中,魏王出场都是大场面,随从和侍卫较多而且大多都是两侧和前后站位。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演员不能没有光照但亮度又不能太强,前后区群众演员之间的亮度不能同样处理,上下场门相对应位置的群众演员的照明要尽量相近。

图4为本剧第三幕中的场景之一,这一幕人物众多,灯光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利用不同光比来突出和强调主要人物。如图所示,主要演员(魏王、如姬、信陵君)与群众演员、前区主要演员与后区旗帜、旗帜与背景之间的光比就很明确,使该突出的人物突出。同时,又对主要演员采用多个光位的灯光进行塑造,如逆光、耳光、侧光、面光等,以展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对群众演员则用侧光和侧逆光进行勾勒,避免演员淹没在背景中,也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

图5为本剧第一幕中信陵君与魏王、平原君夫人之间的“心声”表演——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揭示其隐秘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此时演员调度停止,音效设计为心跳声,灯光设计利用电脑灯高色温白光做面光和逆光,利用三组定点光区来强调主要演员。同时,有意识地运用电脑灯的高色温光色与常规灯的低色温光色形成色温上的对比,正常演出的灯光调子一般为低色温光色,此时用作群众演员照明,高色温光色则作为表现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

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和把握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灯光设计者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体会生活中的光影效果,掌握光影造型的技巧并有效地运用在舞台上,才能创造出戏剧舞台上独特的视觉艺术。

图3 结尾和谢幕时的灯光设计

3.3 巧用脚光和吊杆侧光

在《虎符》剧中,对脚光和吊杆侧光的运用非常巧妙。提到脚光,业内人士的第一印象是用它表现恐怖、阴森、不安定感等气氛或者将演员的影子投到背景幕上。但本剧采用的脚光灯具是LED条灯,用来渲染字简布景的正面,且多使用亮度较弱的蓝色光。这样一来,布景上镂空的字后面用低色温白光照射,正面用弱蓝色光渲染,形成一定的颜色对比,使布景更为立体,后区布景更为深远(见图6)。这种处理方式对演员的脸部照明也几乎没有影响。由于采用了LED灯具,变换灯光颜色更为方便快捷,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可以用来烘托气氛,如唐雎作法时,脚光颜色为红色和黄色,配合着音乐节奏交替转换,带给观众紧张、不安的心理感受。

吊杆侧光采用的是Par61筒灯,安装在吊杆两侧,一边三只,共四排,使用单灯单号的配接方法;对光时采用交叉的方式,以舞台中线为分界线,上场门的吊杆侧光对到下场门。吊杆侧光是对吊笼侧光和流动光的重要补充,后两者在演员对称站位或人数较多时会产生互相遮挡光线的情况,吊杆侧光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演员在刚走出侧幕或面对面表演其他光位照顾不到时,吊杆侧光可以承接逆光、面光等其他光位的光,给演员表演以更好的支撑。同时,吊杆侧光是侧光的一种,可以有效地凸显演员的轮廓,辅助造型。图10是第二幕中百姓为信陵君一行人送行并给信陵君敬酒的一段戏,两位主要演员面对面地站在舞台中间,这时吊杆侧光亮起,将主要演员的表演光区压缩成宽窄适当的条形,演员在光区里左右调度都有充分的照明光,正面面部照明充分,脸部造型清晰明确。

图4 魏王出场时的灯光设计

图5 “心声”表演时的灯光设计

图6 脚光的运用

图7 吊杆侧光的运用

4 结语

以上是参与话剧《虎符》灯光创作的几点体会。在创作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导演及舞台美术各部门的沟通,较好地完成了灯光创作任务,增加了舞台艺术的观赏性。通过此次创作也意识到,要创造完美的舞台灯光效果,必须充分解读剧本和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紧密结合舞台所要表现的内容;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合理运用舞台灯光全方位空间造型所需的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舞台灯光才能架起一座戏剧与观众交流的桥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